章節6
科隆班加臘夜戰
日本東南前線海軍增援部隊指揮官杉野修一海軍大佐於1943年7月5日夜在庫拉灣海戰中與旗艦“新月”號驅逐艦同歸於盡後,其指揮部又將“川內”號輕巡洋艦編入這支部隊,繼續為中所羅門群島的日軍實施增援。
7月9日17時,上述增援部隊從布幹維爾島的布港出發,將1200名陸軍官兵和85噸作戰物資送至科隆班加臘島東南部的韋拉港,並炮擊了新喬治亞島西北部博利角的美軍陣地,次日7時安全返回基地。
由於蒙達前線告急,日軍不得不將科隆班加臘島的部分兵力調往新喬治亞島,因而又需將步兵第45聯隊第2大隊和一個炮兵中隊急速送上科隆班加臘島。於是,日海軍東南前線指揮部又以第2驅逐艦戰隊為主組成新的增援部隊,下轄輸送隊和警戒隊。輸送隊由“皋月”號、“水無月”號、“夕風”號、“鬆風”號4艘驅逐艦組成,警戒隊由“神通”號輕巡洋艦和“清波”號、“雪風”號、“濱風”號、“夕暮”號、“三日月”號5艘驅逐艦組成。7月12日,警戒隊於3時30分從臘包爾,輸送隊於18時40分從布因出海南下。
美軍得此情報後,命令安斯沃思海軍少將率第18特混編隊前去截擊。該編隊下轄第9巡洋艦分隊、第12驅逐艦大隊和第21驅逐艦大隊,於7月12日15時從圖拉吉港出海,沿聖伊薩貝爾島西海岸北上,以防被日軍偵察機發現。當日22時許,第18特混編隊按第21大隊、第9分隊和第12大隊的順序,成單縱隊,斜穿新喬治亞海峽,駛向維蘇維蘇角。
22時44分,一架日軍水上偵察機發現在維蘇維蘇角方位40度、距離10海裏處有多艘美艦,其航向290度。日軍第2驅逐艦戰隊司令官即率警戒隊向該目標方向急馳。
在此稍前,一架美軍“卡塔利娜”式夜間偵察機報告,在西北26海裏處,有日巡洋艦1艘及驅逐艦5艘,以128度航向、30節航速前進。這正是日軍的警戒隊。美第18特混編隊遂以28節航速向西北急進。十幾分鍾後,安斯沃思旗艦“檀香山”號的雷達發現了目標;接著,前導艦“尼古拉斯”號也看到了日艦。麥金納尼奉命率第21大隊立即以最高航速接敵,試圖搶先實施魚雷攻擊。
數分鍾後,安斯沃思率第9巡洋艦分隊右轉30度,將敵艦置於左舷,準備進行炮擊又過8分鍾,他命令第21驅逐艦大隊發射魚雷。安斯沃思自恃美艦裝有雷達,可以先發製人,奇襲敵人。
日艦雖無雷達,但安裝一種可以接收雷達脈衝的設備,依此便可繪算出美艦的接敵運動。此時,日軍也已做好了應戰準備,企圖在對方發揚艦炮威力之前隱蔽地實施魚雷攻擊。當美第21大隊的驅逐艦發射魚雷時,日旗艦“神通”號離“尼古拉斯”號不到9000米,用肉眼已能看到目標。“神通”號巡洋艦立即打開探照燈,並同時以艦炮和魚雷進行還擊。
可是,“神通”號的探照燈卻成了美艦的最佳瞄準點,安斯沃思不失時機地指揮“檀香山”號等3艘巡洋艦以猛烈的炮火對其集中射擊。轉瞬間,美艦發射了230發152毫米炮彈,使“神通”號中彈10餘發,舵機被毀,不能行動。與此同時,美驅逐艦發射的1條魚雷擊中該艦後機艙,引起爆炸。
不久,“神通”號第2個煙囪下麵的隊艦殼又被另1條魚雷擊穿,使該艦炸成兩段。日第2驅逐艦戰隊司令官、艦長和482名艦員隨之葬身海底。
在交戰中,“神通”號及其他日艦也以艦炮和魚雷進行還擊。美巡洋艦“林德”號除無線電天線被炮彈炸斷外,還被一條魚雷擊中,死28人,失去了戰鬥力。日驅逐發射魚雷,並進行了短暫炮擊之後,迅速撤離戰場。
這時,一架“卡塔利娜”式水上偵察機發現有4艘日驅逐艦高速向北行駛。安斯沃思以為這是敵艦開始竄逃,命令第21大隊立即追擊。“雷德福”號和“勤金斯”號去為“林德”號擔任警戒,麥金納尼遂率其餘3艘驅逐艦向西北追擊。追擊一程沒有發現目標,麥金納尼以為主隊已經返航,便轉向東進,去追趕主隊。可是,安斯沃思並未東航,而是率領其餘艦隻轉向西北航進,以便聚殲殘敵,擴大戰果。
暫時撤離戰場的日驅逐艦“三日月”號、“雪風”號、“濱風”號和“清波”號,在暴雨的掩護下,以最快速度重新裝填了魚雷,又匆匆趕回戰場。當這幾艘日艦駛至離“檀香山”號2萬餘米距離時,已被美巡洋艦的雷達發現。但安斯沃思無法分辨是日艦還是執行追擊任務的己方驅逐艦,遂用報話機一遍又一遍地呼叫麥金納尼率領的每艘驅逐艦,用了7分鍾一直不見回答。這時,又令兩艘巡洋艦向目標上空發射照明彈。照明彈剛一照亮,就見那幾艘軍艦正在轉向,準備後撤。顯然是敵艦來襲,安斯沃思隨即率隊右轉60度,下令“開炮”!
美軍根本不知道,這幾艘日艦是發射完魚雷之後開始後撤的。安斯沃思旗艦剛剛發完“開炮”信號,各艦還未來得及發射,就發現了魚雷航跡。“檀香山”號被1條魚雷擊中艦首,另1條擊中艦尾水線處。在“檀香山”號後麵跟進的“聖路易斯”號巡洋艦,也被1條魚雷擊中艦首。“格溫”號驅逐艦機艙中雷爆炸,引起大火。美驅逐艦雖曾發射魚雷進行反擊,但因日艦已經離遠,無一命中。
“格溫”號傷勢嚴重,搶修無效,逐漸下沉。“臘爾夫·塔波特”號驅逐艦收容了該艦的大部艦員後,將其擊沉,損失官兵61人。“檀香山”號和“聖路易斯”號經過損管處理後,皆可自航,並可開到15節航速,安斯沃思則率這幾艘軍艦返航。為了防止遭到日機襲擊,他發報請求瓜達爾卡納爾島航空隊於天亮後派出戰鬥機予以掩護。不出所料。天亮時,日軍派出18架攻擊機主20架戰鬥機的掩護下前來攻擊,遭到美機攔截後退去。安斯沃思率隊於13日下午回到圖拉吉港。
乘日警戒隊與美艦戰鬥正酣時,日輸送隊駛入科隆班加臘島的亞利埃爾錨地,遣送陸軍官兵1200名,卸下彈藥20餘噸。日輸送隊返航時,曾派2艘驅逐艦駛往交戰海域去搜尋“神通”號,但無所得,隨即返航。13日,日警戒隊於5時45分,輸送隊於11時40分回到布因。
這次海戰,日軍雖損失1艘輕巡洋艦,但卻完成了增援任務。美軍截擊未成,反而遭到較大損失——1艘驅逐艦被擊沉,8艘巡洋艦被擊傷。其中的“檀香山”號和“聖路易斯”號幾個月不能使用,“林德”號直到戰爭結束也未能重返戰場。
上述的戰鬥經過表明,日軍重新裝填魚雷實施二次攻擊,是此戰取勝的最重要原因。日軍雖然不是首次采用這種打法,但美軍對此一無所知,毫未防備,因而吃了大虧。美軍此次受挫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是多方麵的,諸如:過分信賴雷達,對日艦沒有雷達也能比較及時地測知美艦的能力估計不足;過於相信其巡洋艦上152毫米火炮的威力,而未能充分發揮魚雷武器的作用;有些軍艦原屬幾個不同的大隊,出海前臨時編到一起,互不了解難以協同等等。但是,這一敗績為美艦艇部隊改進此後的夜戰戰術提供了重要借鑒。
日增援部隊雖然取得了這次勝利,但整個戰局對它不利,小勝無補於大局。
況且,從戰略角度看,這種成功難說不適得其反。日軍本來就不應繼續投入兵力去守中所羅門群島,也是根本守不住的。增援得手,豈不會鼓勵日軍更多地輸送兵員和物資!成功的增援,反而會給接踵而來的、無法避免的撤退造成更大的困難。戰爭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日軍在為爭奪中所羅門群島而進行的增援和撤退作戰中所損失的大量飛機、艦艇和兵員,無法得到補充。這是促成日軍在下一階段作戰中繼續慘遭失敗的極重要因素。
馬裏亞納海戰
在美軍進攻馬裏亞納群島期間,美、日兩國艦隊在馬裏亞納和菲律賓之間的海域所進行的一場大規模交戰,稱為馬裏亞納海戰,又稱菲律賓海戰。
美軍於1943年冬在吉爾伯特群島登陸,從中太平洋大舉反攻後,日軍因其海、空兵力衰弱而無法組織反擊。日軍大本營認為,阻止敵人進攻和扭轉戰局的唯一辦法,就是實施海上決戰。隻有集中兵力,通過決戰消滅美國艦隊,奪回製海權,才能改變被動態勢。
為此,日聯合艦隊於1944年3月1日以其大部分兵力組成用於海上決戰的第1機動艦隊,任命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為司令官。這是一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配有其他水麵艦隻的戰略部隊,編有大型航空母艦3艘、中型航空母艦2艘、小型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7艘、巡洋觀13艘、驅逐艦29艘。這支機動艦隊組建後,分別在日本國內和林加群島等地進行訓練。5月2日,大本營任命豐田副武海軍大將為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副武於次日下達“阿號”作戰計劃,命令第1機動艦隊所屬各部於5月20日前在菲律賓西南的塔威塔威錨地集結,完成作戰準備。
預定將在帛琉群島附近或加羅林群島西部與美軍主力艦隊決戰。原在計劃中規定,若敵進攻馬裏亞納群島,不使用第1機動艦隊,後因油船問題得到解決,則改為在馬裏亞納方向亦可使用機動艦隊。
6月11日,美快速航母特混編隊開始襲擊馬裏亞納群島,日軍大本營以為這次同過去的幾次空襲一樣,屬奔襲性質,兩三日後就會撤走,所以按兵未動。13日,美軍開始實施艦炮火力準備,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於當日17時27分下達停止“渾號”作戰,準備實施“阿號”作戰的命令。
日第1機動艦隊為了盡量靠近預定決戰海域,遂在塔威塔威集結。但抵達該地後,在其附近水域常有美軍潛艇出沒。艦隊無法出海訓練。而飛行員的訓練水平未達到要求,急需抓緊時間提高飛行技能。
因此,小澤司令官於13日晨率第1機動艦隊的大部兵力離開塔威塔威,駛往菲律賓中部的吉馬拉斯島。在航行途中接到準備實施“阿號”作戰的命令,小澤立即通知參加“渾號”作戰的第1戰隊、第5戰隊、第2驅逐艦戰隊和第10戰隊的3艘驅逐艦回歸原建製。第1機動艦隊14日抵達吉馬拉斯,立刻進行補給。15日7時10分,聯合艦隊下達“阿號”作戰開始實施的命令,小澤便於當日8時率隊從吉馬拉斯錨地出發,15日傍晚穿過聖貝納迪諾海峽,向東駛去。前去支援比阿島反登陸作戰的第1戰隊等部接到小澤的命令後,迅速向東北方向開進,並於16日15時33分與主隊會合。至17日15時39分,這支機動艦隊中巡洋艦以下的艦隻都進行了海上加油,完成了最後的戰鬥準備,繼續東進;預計將於19日進至塞班島以西海域與敵決戰。
美軍部署多艘潛艇對日機動艦隊的行動和通往塞班島的航路進行監視。小澤主隊於13日從塔威塔成出航後便被“小銀魚”號美軍潛艇發現,15日晚從聖貝納迪諾海峽剛一駛出就被“飛魚”號美軍潛艇發現。宇垣海軍中將率領第1戰隊等部駛向會合點時又被“海馬”號美軍潛艇發現。
根據潛艇報告的敵情,斯普魯恩斯將軍決定:迅速把分頭執行任務的4個航母特混大隊集中起來,做好迎擊敵人的準備,並從聯合遠征軍的火力支援群中抽調5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和20艘驅逐艦,去加強快速航母特混編隊的警戒。6月18日中午,前去襲擊硫磺列島的兩個航母特混大隊回歸本隊後,米切爾從各大隊中抽出重巡洋艦4艘、驅逐艦14艘,加上他直轄的快速戰列艦7艘,組成一個新的大隊。由李海軍中將指揮,準備用於同日水麵艦艇部隊交戰。這樣一來。米切爾編隊就由4個大隊變成5個大隊,共有航空母艦15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20艘、驅逐艦67艘。15艘航空母艦共載母艦飛機891架。5個大隊均采用環形隊形,各大隊之間的距離為12~15海裏。
由於既要還擊來襲之敵,又要掩護登陸地域,米切爾編隊不敢遠離馬裏亞納群島,於是晝間西進,夜間東撤。18日晝間,米切爾率隊全天西進,並派偵察機在前方搜索,但未發現敵情。
自18日晨,小澤也加強了空中搜索。根據當日18時30分返航的偵察機報告,已知在其東北380海裏處出現編有多艘航空母艦的美國艦隊,但因天近傍晚,未派飛機出擊,而令其第3航空戰隊向東航進,小澤率第1、第2航空戰隊向南退避,以求能在敵機作戰半徑之外度夜,待次日晨發起攻擊。
6月19日3時,小澤命令所屬各戰隊均轉向東北航行,將航速增至26節這時,其第3航空戰隊擔任前衛,第1、第2航空戰隊在它後麵約100海裏處跟進。第3航空戰隊的“千代田”號、“千歲”號、“瑞鳳”號3艘航空母艦列成單橫隊,各艦相距約5~6海裏,以“大和”號、“武藏”號、“金剛”號、“榛名”號4艘戰列艦、9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為其擔任護衛,由栗田健男海軍中將指揮。
第1航空戰隊的“大曆”號、“翔鶴”號、“瑞鶴”號3艘航空母艦列成疏開的人字從形,以3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為其擔任護衛。第2航空戰隊的“隼鷹”號、“飛鷹”號、“大風”號3艘航空母艦亦列成疏開的人字隊形,以“長門”號戰列艦、1艘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為其擔任護衛。以上9艘航空母艦載有母艦飛機共439架。3時30分後,小澤先後派出44架飛機搜索目標,終於發現了美國艦隊,遂於7時後開始進行第一次攻擊:第3航空戰隊的64架飛機於7時25分離艦,第1航空戰隊的128架飛機於8時離艦,第2航空戰隊的49架飛機於6時05分離艦。10時後,日軍又開始進行第二次攻擊:第1航空戰隊的50架飛機於10時15分起飛,第2航空戰隊的15架飛機於10時30分起飛。第3航空戰隊因回收各戰隊返航的飛機而未能參加這次攻擊。
在此之前,美軍的珍珠港無線電測向站雖於18日夜曾報告在米切爾編隊西南約350海裏處出現敵機動艦隊,但米切爾所派出的偵察機還未捕捉到這一重要目標。斯普魯恩斯等人都未弄清日本艦隊的可靠位置。
為了避免遭到敵軍的側翼迂回,掩護登陸地域不受攻擊,已進至塞進島西南270海裏水域的快速航母特混編隊,奉斯普魯恩斯之命轉向東撤。19日晨,撤至關島西北約80海域處,米切爾派出突擊機群對關島殘存的日軍飛機進行襲擊,擊毀其戰鬥機30架、轟炸機5架。約於6時20分,這支航母編隊轉向西南航行,準備迎戰日機動艦隊。100時許,美艦雷達發現在西南150海裏處出現一群飛機。這是日第3航空戰隊派出的突擊機群。美各航母大隊則均為迎風航行,上百架的戰鬥機相繼起飛,前去截擊敵機。
當日機群離美航母編隊約70海裏時,美戰鬥機群從高空向其俯衝攻擊,一舉擊落日機25架,僅有少數日機飛臨美編隊上空,又受到高射炮火的猛烈射擊。這批日機所投下的炸彈中,有1顆擊中“南達科他”號戰列艦,另1顆落在“明尼阿波利斯”號重巡洋艦近旁,均未造成很大損害。可是,這次來襲的34架日機僅有23架返回航空母艦。
日第1航空戰隊派出的128架飛機,剛飛出50海裏就遭到美戰鬥機的截擊,有近半數被擊落,飛臨美航母編隊上空的日機又被高炮擊落許多,共損失97架。這批日機的戰績是:1顆炸彈落在“邦克山”號航空母艦近旁,引起大火;1架日機撞在“印第安納”號戰列艦的艦舷上,使其受到輕微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