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陸軍第27師作為留船待命預備隊,第77師占領慶良間列島等地後也擔任預備隊的任務。第81師作為整個戰役的總預備隊,暫在駐地待命,準備隨時出發。
從嘉手納西海岸登陸的4個師,隻受到輕武器和迫擊炮的輕微抗擊。登陸日當天就有5萬名登陸兵以及大批坦克和火炮上岸。先頭部隊迅速奪占了登陸地域附近的嘉手納機場和讀穀機場,建立起正麵14公裏、縱深5公裏的登陸場。自4月2日開始,部分登陸兵首先橫跨該島,挺進到東海岸,將該島攔腰切斷。此後,陸軍第27師和96師向南推進,海軍陸戰第1師和第6師向登陸地域以東和東北方向挺進,迫使日軍防線逐步後撤。4月6日,日聯合艦隊派出的海上特攻部隊從瀨戶內海出擊,前去支援衝繩的防禦戰,行至中途遭美艦載機圍殲。
向該島東北發動進攻的美海軍陸戰師,未遇頑強抵抗,至4月18日就已完全占領了衝繩島的北部地區。21日,攻占慶良間列島的第77師又占領了該島西海岸附近的伊江島。但向南部進攻的第7師和第96師卻進展緩慢,遇到愈來愈激烈的抗擊。留船待命的第27師被投入南線的進攻後,日軍的外圍防禦地帶始被突破。
4月19日,登陸兵已迫近牛島的主要防禦陣地,攻防雙方處於僵持狀態。美軍重新調整了部署,將攻占北部地區的海軍陸戰師調換到南線,以加強攻勢。牛島組織守備部隊於5月4日大舉反攻,結果失利,遂收縮陣地。5月底,登陸兵在艦炮火力的直接支援下,沿東西海岸向前推進,開始從兩翼包圍日軍的主要築壘地域。6月4日,一部美軍又在日軍背後登陸,使其首尾不得相顧。此後,美軍的進攻速度加快。至6月22日,守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終被突破,牛島滿及其參謀長等人剖腹自殺,日軍停止了有組織的抵抗。但對其殘餘部隊的清剿,直到6月底才告結束。
在整個戰役過程中,日軍始終以航空兵力拚命組織反擊,尤其是竭力使用自殺飛機實施特攻作戰。
早在1945年3月20日,日軍大本營就已決定:集中使用陸、海軍的航空兵力,將前來進攻衝繩的美軍大部消滅在海上,所餘之敵由守島部隊殲滅於島上。日軍以“天號”作戰作為這項空中攻擊的代號。但在美軍開始進攻衝繩之前,計劃用於這項攻擊的航空部隊,或因遭美航母特混編隊襲擊已消耗了戰鬥力,或因訓練尚未結束不能投入戰鬥,未能利用有利戰機實施大規模空襲,僅組織部分飛機出擊,效果不甚理想。
盡管如此,自殺飛機對美軍艦船的傷害仍然不小。3月31日,斯普魯恩斯將軍的旗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受到“神風”特攻機的撞擊,艦體被炸開兩個大洞,迫使這位司令官不得不改以“新墨西哥”號戰列艦為旗艦。4月2日,1架特攻飛機又將“迪克森”號快速運輸艦撞成重傷後沉沒。至4月5日,美軍已有39艘艦船被自殺飛機擊傷,其中包括舊式戰列艦2艘、巡洋艦3艘和護航航空母艦1艘。
日軍大本營認為,麵對上千艘來攻的艦船,隻派小批飛機出擊,不足以阻止敵人的進攻,必須組織大規模的空中攻擊,才能給予美國艦隊以沉重打擊,因而決定自4月6日起,對進攻衝繩之敵實施包括特攻在內的空中總攻,並將這一行動稱為“菊水”作戰。
4月6~7日,日軍派出699架飛機,對衝繩附近的艦船進行猛烈攻擊,稱為“菊水1號”作戰。在這兩天的空襲中,美軍的驅逐艦2艘、軍火船2艘、坦克登陸艦和快速運輸艦多艘被擊沉,還有22艘艦船被擊傷。
至6月22日,日軍進行10次這樣的攻擊,共出動各種飛機6000多架次,雖給美軍以及英軍的艦船造成巨大損失,但對整個戰局未起決定作用。
在這次戰役中,守島日軍除11萬人被俘外,其餘全部被殲;盟軍方麵約有13萬人戰死,36萬人負傷。日軍有16艘艦船被擊沉,損失飛機4290餘架;盟軍有32艘軍艦被擊沉,約300艘艦船被擊傷,損失飛機700餘架。這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進行的最後一次登陸戰役。
這次戰役的結果,使美軍取得了進攻日本本土的重要海、空基地。美軍以壓倒優勢的兵力,付出巨大的代價,花費將近3個月的時間,才奪下這個由孤軍防守的海島,從而意識到,如對日本本土發動登陸作戰,將會遇到更多的困難,遭到更大的損失。這就促使美國最高當局於7月間作出了使用原子彈的最後決定。
美軍入侵格林納達
美國趁格林納達內部發生奪權政變、政局激烈動蕩之機,於1983年10月25日對格林納達進行了武裝入侵,代號為“暴怒行動”。這次入侵作戰,是1965年美國武裝幹涉多米尼加共和國以來在拉美采取的一次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也是一場現代化的有限規模的島嶼作戰。格林納達位於加勒比海東部向風群島最南端,南與南美大陸隔海相望,北距美國2000多公裏。全國由主島格林納達以及卡裏亞庫和小馬提尼克等島嶼組成。麵積344平方公裏,人口約11萬人,首都聖喬治。1783年以前,格林納達屬加勒比族印第安人居住地;1783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74年2月獨立後,成為“英聯邦”成員國。此後,先後加入了“泛美組織”和“加勒比共同體”。格林納達雖是彈丸之地,但它扼守加勒比海通往大西洋航道的要衝,占有重要戰略地位。
1979年3月,格林納達“新寶石”運動領導人畢曉普發動政變,推翻了埃裏克·蓋裏政府,並成立新政府。畢曉普執政後,奉行同蘇聯、古巴發展密切關係的政策,從而引起了加勒比地區一些親西方國家的疑懼和美國的嫉恨。尤其自1980年以後古巴以援助發展旅遊交通為名,在格林納達島西南部薩林斯援建一個跑道長達3800米的大型現代化機場,對美國的石油運輸線構成威脅。因此,美國一直在尋找機會試圖對格林納達采取軍事行動,以保衛美國在加勒比地區的利益。
80年代初,在美國的壓力下,畢曉普開始調整對外政策,在繼續同蘇聯和古巴保持密切關係的同時,努力同西歐經濟共同體和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發展經濟合作,並試圖緩和和改善對美關係。但他這種不定的外交政策卻遭到了內部親蘇強硬派的反對,並引起蘇聯和古巴的猜忌。在這種情況下,格林納達政府軍司令奧斯汀於1983年10月13日發動政變,槍殺了畢曉普,全國頓時陷入一片混亂。於是,美國便以“應加勒比六國的緊急要求”和“保護美僑”為借口,於10月25日晨對格林納達實施入侵。
美國在這次入侵中,共投入地麵部隊約8000人,其中登陸部隊為1個陸戰隊加強營和海軍的“海豹”特種隊,搭乘5艘兩棲艦船,並配有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30多架;空降部隊為第82空降師5000人和別動隊第75團第1、第2營700餘人;以及加勒比六國組成的所謂“聯軍”約300人。另有第22航空母艦戰鬥群計艦艇6艘,擔任戰役掩護和戰術支援。入侵部隊的總指揮是麥克唐納海軍上將,登陸部隊指揮官為第2艦隊司令梅特卡夫海軍中將。
美軍把格林納達劃分為南、北兩個戰區,並以此來部署其入侵兵力。從南部入侵的兵力編為3個梯隊:第一梯隊由別動隊2個營組成,在美國本土和巴巴多斯機場登機,在薩林斯角機降,以控製新機場,保障第二梯隊進入戰鬥;第二梯隊由第82空降師2個營與6國“聯軍”組成,分別在美國本土和巴巴多斯機場登機,在薩林斯角機降,爾後兵分兩路奪取首都聖喬治和卡爾維尼兵營,殲滅守軍主力;第三梯隊由第82空降師2個營組成,在美國本土機場登機,在薩林斯角機降,增強第二梯隊的突擊力量。南部戰區的作戰由第22航空母艦戰鬥群和空運司令部進行支援。
從北部入侵的兵力也編為3個梯隊:突擊梯隊由陸戰隊一部約400人組成,乘“關島”號兩棲突擊艦的艦載直升機,前往珍珠機場垂直登陸,以控製機場,保障後續梯隊機降;後續梯隊由陸戰隊約800人組成,其中一部在珍珠機場機降,另一部在該機場東側著陸,直取格林維爾兵營;預備梯隊由陸戰隊2個連組成,隨時準備增援主島戰鬥和遂行卡裏亞庫島登陸作戰。海軍的“海豹”特種分隊則編成2個傘降小分隊,任務是分別偷襲格林納達的電台和總督府。
格林納達政府軍總共隻有2個步兵營、1個炮兵連和1個高炮連,計1200多人。格軍沒有空、海軍,也沒有坦克,隻有少量裝甲輸送車,主要裝備是輕武器,此外,另有駐格林納達的古巴顧問和武裝援建人員700餘人。
1983年10月25日晨5時左右,美軍對格林納達東北部的珍珠機場和四南部的薩林斯機場同時實施傘降和機降。在北部,美海軍陸戰隊先頭部隊400人從“關島”號兩棲突擊艦上乘直升機在珍珠機場強行垂直降落,並控製了跑道。
接著,後續梯隊800人也先後著陸。7時至8時10分,格軍潰散,美軍控製了整個珍珠機場,隨後又攻占了格林維爾兵營。
在南部,美“獨立”號航空母艦出動A-6和A-7型艦載機對薩林斯角進行火力突擊;與此同時,別動隊第75團2個營700人分乘3架C-130運輸機前往薩林斯機場實施傘降,由於遭到古巴人的高射炮和高射機槍火力的猛烈射擊,別動隊員不得不進行超低空跳傘。著陸後,別動隊員遂向古巴陣地推進。雙方展開了激烈戰鬥。
不久,南部美軍基本控製了新機場跑道,後續梯隊第82空降師的2個營先後機降著陸;然後,兵分兩路:一路北上,於當日傍晚攻占弗裏昆特軍火庫;另一路沿盤山公路東進,攻占聖喬治醫學院。
在美軍南、北兩支兵力機降的同時,美“海豹”小分隊11人在總督府空降。但這支小分隊在撤離總督府時受阻,隻好困守待援。隨後,北部美軍派出250名陸戰隊員乘“關島”號兩棲突擊艦轉移到西海岸,再換乘13輛兩棲登陸車在大馬爾灣上陸,然後在5輛M-60型坦克的掩護下,占領了大馬爾,攻入總督府,救出被軟禁的英國總督斯庫恩等人。經過一天的戰鬥,美軍在格林納達島上基本上形成了從東北和西南兩翼向首都聖喬治突擊的鉗形攻勢。
10月26日,美第82空降師又從國內派出2個營及其他分隊,使格林納達島上的美軍總數達到6000人,形成3倍於對方的兵力優勢。同日下午,南部美軍進抵大安塞,並攻占貝爾蒙特電台。隨後,又占領了格林納達政府軍司令部所在地弗雷德裏克堡。10月27日,南部美軍會同北部的陸戰隊攻占軍事要地裏奇蒙山監獄;10月28日15時,攻下格林納達首都聖喬治。至此,美軍結束島上主要戰鬥。隨後,對撤至中、北部山區展開遊擊戰的古巴人和格林納達政府軍殘部,美軍組成小分隊分頭掃蕩。至11月2日,戰鬥全部結束。
在戰鬥中,美軍死亡18人,傷91人,3架直升機被擊落,15架損壞,古巴人死亡69人,傷56人,被俘642人,格林納達政府軍被俘15人,其餘逃散。這次美軍入侵格林納達的作戰顯示出以下幾個特點:戰前準備比較充分;行動隱蔽,實施巧妙的戰役偽裝;幾乎全部采用機降和傘降,出其不意,快速上陸;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
塞得港登陸作戰
埃及於1956年7月26日宣布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英、法兩國將埃及政府的這一維護國家獨立、主權的重大步驟作為入侵埃及的借口,夥同以色列於同年10月對埃及發動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軍隊首先出其不意地奪占埃及的西奈半島。
接著,英、法兩國政府以“保護蘇伊士運河航行自由”為借口而介入。10月31日,在埃及政府拒絕接受英、法關於將蘇伊士運河地區交其兩國管製的最後通牒後,英、法兩國分別出動300架和240架飛機對埃及軍事目標和民用設施進行狂轟濫炸。11月5日,英、法軍隊的空降兵和登陸兵在塞得港地區實施登陸。
英、法用於侵犯埃及的兵力計有229萬人,飛機650餘架,戰鬥艦艇130餘艘。
以色列於10月29日傍晚,在蘇伊士和伊斯梅利亞兩個方向上突然發動進攻。10月31日,又在瀕海方向發起進攻。與此同時,英、法兩國不僅以艦隊在海上對埃及進行封鎖,而且自10月31日還派出部隊從空中和海上對埃及發起了攻擊。其作戰行動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實施戰略轟炸。自10月31日晚開始,至11月2日,英、法空軍的轟炸機群對埃及主要空軍基地和機場進行襲擊,並轟炸了開羅、亞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亞和蘇伊士等城市。
首先摧毀埃及空軍基地和機場,炸毀停在機場的飛機約200餘架。在實施戰略轟炸前一天,英陸戰第3旅在馬耳他島開始上船;英傘兵第16旅和另外2個傘兵營,分別在塞浦路斯的尼科西亞、田寶和阿克羅第裏機場集結,法機械化第7師在塞浦路斯的法馬古斯塔、利馬索爾地區集結。第二階段實施戰術轟炸。從11月3日至4日,英、法空軍集中攻擊蘇伊士運河區的埃及部隊防禦陣地、高炮陣地、彈藥庫、補給站和沿海的岸炮陣地等目標。第三階段進行空降和登陸作戰。此階段從11月5日開始,至7日結束。11月3日午前,英、法海軍部隊曾在蘇伊士港實施佯動登陸,道到沉重打擊後撤退了。11月5日拂曉,英、法部隊開始在塞得港和富阿德港實施空降和登陸作戰。
首先在塞得港空投以木料和橡皮製作的假人,誘使埃軍地麵炮火射擊,暴露了陣地。接著於8時許,英軍在塞得港的加米爾機場空投1個傘兵營,約600人;法軍在塞得港以南自來水廠附近也空投1個傘兵營,約500人。同日14時,法軍在富阿德港再空投1個傘兵營,約460人。英軍在加米爾機場又空投2個傘兵營。至此,英、法部隊在5日這一天內,已空投了2個傘兵旅的兵力。
11月6日拂曉,英、法部隊在塞得港和富阿德港附近海岸分別實施登陸作戰。登陸時,英軍扮成埃軍進行欺騙,塗有埃及軍隊標誌的英軍坦克在未遭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一直開到岸上。待埃及部隊察覺時,英登陸兵第1梯隊已經上陸。其第2梯隊直接由航空母艦起飛的直升機輸送上陸,從而加快了上陸速度。
與此同時,法軍第7機械化師在富阿德港登陸,與法傘兵部隊會合。英、法的登陸部隊在完成突擊上陸戰鬥後,除以部分兵力協同傘兵部隊繼續奪取塞得港外,主力則沿運河迅速向伊斯梅利亞方向推進,企圖急速占領整個運河區。6日17時,英、法部隊向南推進到卡卜。
麵對英、法軍的入侵,埃及軍民不畏強敵,頑強抗擊,實施積極的機動防禦。英、法的第一批傘兵著陸1小時後,即大部被埃及軍民消滅,盡管英、法兩國以8萬兵力從海陸空三方麵進攻塞得港,但直到停戰之前,侵略者並未能全部占領這座城市。由於埃及軍民的英勇抗擊和世界人民的強烈反對,英、法軍被迫於11月7日淩晨2時停止軍事行動。
塞得港登陸作戰曆時42小時,英、法軍傷亡約300~400人,埃方傷亡約3000~4000人(其中2/3是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