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7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的海戰

埃及、敘利亞同以色列之間於1973年10月6日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也稱“10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在這次戰爭中,交戰雙方的導彈艇在地中海的埃及、敘利亞近岸海域,進行了曆史上第1次導彈對抗戰。

戰爭開始時,埃及海軍有蘇製“黃蜂”級導彈艇7艘,敘利亞海軍有“蚊子”級導彈艇8艘;這些導彈艇裝備的導彈是蘇製“冥河”式艦對艦導彈。以色列海軍有“薩爾”級導彈艇12艘,“萊謝夫”級導彈艇2艘,均裝有“迦伯列”式艦對艦導彈。

戰爭爆發後,交戰雙方的導彈艇共進行了4次海戰。

第1次海戰

10月6日14時許,以色列的1艘“萊謝夫”級導彈艇和4艘“薩爾”級導彈艇從海法基地出發,奉命“在開闊海域搜索並殲滅敵之艦艇”。22時,在距離敘利亞的拉塔基亞基地5海裏處,發現敘利亞的P-4型魚雷艇1艘,用火炮將其擊沉。隨後,又發現敘利亞的“蚊子”級導彈艇2艘和T-43型掃雷艇1艘,遂使用“迦伯列”式導彈將其全部擊沉。此外,還以火炮摧毀了敘利亞的另1艘導彈艇。據稱,敘利亞導彈艇發射的導彈無一命中目標,而且有1枚導彈還被以色列艇上的127毫米機槍擊落。

10月6日夜,埃及海軍導彈艇對以色列的補給基地阿裏什進行襲擊,但受到以色列的反擊,損失導彈艇1艘,未能完成襲擊任務。

第2次海戰

10月7日夜,在塞得港附近海域,以色列的6艘“薩爾”級導彈艇同埃及的4艘“蚊子”級導彈艇進行了交戰。結果,以色列導彈艇擊沉埃及導彈艇3艘;據埃方稱,埃及導彈艇也擊沉以色列導彈艇3艇。

第3次海戰

10月9日1時許,在埃及的社姆亞特港外執行監視任務的以色列“薩爾”級導彈艇群,發現了由4艘“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艇組成的埃及艇群。埃及導彈艇發現敵情後,立即拉大與以色列艇群之間的距離。以色列艇群則力求縮小與埃及艇群的距離。10分鍾後,雙方間的距離已縮小到以色列導彈艇導彈的有效射程。

隨後,以色列導彈艇便發射導彈,一舉擊沉埃及導彈艇2艘。剩下的2艘埃及導彈艇退向亞曆山大港。30分鍾後,其中1艘又遭以色列導彈艇攻擊,被導彈擊中而沉沒。最後,埃及隻剩下1艘導彈艇返回亞曆山大港。

第4次海戰

10月10日和11日夜,以色列導彈艇3艘,先後在敘利亞的拉塔基亞和塔爾圖斯港附近海域,對敘利亞導彈艇進行攻擊。結果,在兩地各擊沉敘利亞“蚊子”級導彈艇2艘。在拉塔基亞的戰鬥中,敘利亞導彈艇隱蔽在港內外國商船的後麵發射“冥河”式導彈,以色列導彈艇從港外進行攻擊。結果,有3艘商船被擊沉,其中1艘是日本的“山城丸”。在塔爾圖斯附近的海戰中,據稱有2枚“冥河”式導彈被以色列的127毫米機槍擊落。

經過上述4次海戰,據稱以色列導彈艇共擊沉敘利亞導彈艇6艘,埃及導彈艇6艘,另外還擊沉敘利亞掃雷艇1艘;並以火炮擊沉敘利亞導彈艇1艘,魚雷艇1艘。據埃方稱,其導彈艇擊沉以色列導彈艇3艘。

在這次地中海的導彈艇交戰中,以色列導彈艇獲全勝,埃及、敘利亞導彈艇損失嚴重。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以色列的“薩爾”級導彈艇性能比埃及的“黃蜂”級導彈艇為好,而以色列的“萊謝夫”級的性能則比“黃蜂”級的更好。“萊謝夫”級導彈艇噸位較大,裝備新而全,雷達天線高,在夜戰中其搜索與發現目標的能力比埃、敘導彈艇強。“萊謝夫”級導彈艇作為導彈艇群的引導指揮艇,能取得先敵發現、先敵攻擊的機會,達到戰術上的突然性。在導彈艇的航速方麵,雖然設計速度都差不多,但以色列導彈艇較新,航速和機動性為優。

②雙方導彈艇裝備的導彈各有長短,但埃、敘導彈艇的“冥河”式導彈,彈道高,目標大,無抗電子幹擾能力,易被發現和擊落。以色列的“迦伯列”式導彈飛行高度低,目標小,具有抗電子幹擾能力,不易被發現和跟蹤。

③以色列導彈艇上的官兵戰前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訓練,戰術、技術水平較高。

錫德拉灣之戰

錫德拉灣,也稱錫爾特灣,是地中海南部最大海灣,位於利比亞北麵,東起班加西,西至米蘇臘塔港,寬約300海裏,縱深最大處約100海裏。從1981年8月起,美國、利比亞之間在此海域發生數次衝突。

1981年8月,美軍駐地中海第6艦隊舉行每年一次的例行演習。在此之前,利比亞早已宣布錫德拉灣為其領海。但美國政府為了試探虛實,則令其第6艦隊進入錫德拉灣進行演習。

為了應付美、利間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美軍派出20餘艘艦艇參加這次演習,其中包括航空母艦2艘。演習第一天,即8月18日,利比亞軍派出米格-23、米格-25等式飛機75架次到美軍演習區進行偵察與監視。美軍派出數十架艦載機進行警戒、攔阻和驅趕利比亞飛機。8月19日晨7時許,由美國航空母艦“尼米茲”號起飛的F-14A式戰鬥機2架,在距離利比亞海岸60海裏的錫德拉灣上空,同利比亞的蘇-22式戰鬥轟炸機交戰。

結果,美機擊落利比亞飛機2架,而美機無損傷。

再一次衝突發生在1986年3月。以美國海軍第6艦隊的航空母艦為核心組成的航母特混編隊,於3月22日進至錫德拉灣附近海域,進行1986年度的第4次“海上演習”,即代號為“和平自由航行與飛越”的海空聯合演習。3月23日,“演習部隊”即派艦載機進入卡紮菲宣布的“死亡線”以內,蓄意引誘利比亞軍首先動手。3月24日4時許,裝有“宙斯盾”係統的美軍導彈巡洋艦“提康德羅加”號,在驅逐艦“卡倫”號、護衛艦“斯科特”號的伴隨下,駛到錫德拉灣東部海域。14時52分,配置在錫德爾鎮的利比亞導彈基地向美機發射“薩姆-5”式導彈2枚,但在美EA-6“徘徊者”式電子幹擾飛機的幹擾下,導彈偏離目標15公裏墜入大海。

接著,利比亞的2架米格-25式飛機向美艦接近,但遭到美機攔截而返回。19時45分,利比亞導彈基地再次發射8枚“薩姆-5”式和1枚“薩姆-2”式導彈,但受到欺騙幹擾後,這些導彈不是在空中自爆,就是失控墜海。21時26分,待到夜幕降臨時,美軍發起攻擊。首先,“美國”號航空母艦的2架A-6型攻擊機在EA-6B電子幹擾機的引導下,使用反輻射導彈攻擊了利比亞的導彈基地雷達站,炸毀雷達天線。23時15分,“珊瑚海”號航空母艦的2架A-6型攻擊機向由班加西港駛來的利比亞的蘇製“納努契卡-11”型導彈艇發起攻擊,將其擊沉。25日1時許,美軍發現利比亞的雷達站恢複工作;1時45分,美軍的A-7型攻擊機再次使用反輻射導彈對利比亞的雷達站進行攻擊,並使用激光製導炸彈攻擊利比亞的導彈基地。拂曉前,美艦隊還數次對利比亞的導彈艇進行攻擊。

24日20時50分後,利比亞就未再向美軍采取攻擊行動,美艦隊無傷亡。這樣,美第6艦隊司令凱爾索海軍中將便於25日9時命令其特混編隊撤到北緯32度30分以北海域待命。26日晨,凱爾索接到提前結束演習的命令,遂提前5天結束了這場“演習”。

此次作戰中,美第6艦隊的航母群在錫德拉灣活動時間約35小時,起飛各種飛機1546架次,發射“魚叉”式空對艦導彈8枚、反輻射導彈4枚,並投擲集束炸彈多枚,發射激光製導炸彈多枚。據稱,美艦、機擊沉利比亞導彈艇5艘,利比亞傷亡約150人。利比亞部隊發射的“薩姆-5”式導彈5枚,“薩姆-2”式導彈1枚,據美方稱沒有造成損傷。

這次交戰從3月24日14時2分開始,25日淩晨即告結束。時間不長,交戰雙方投入實戰的兵力也不多,但卻顯示了現代海戰的若幹特點。

在此次美、利衝突中,利比亞是近海防禦,美國則是遠洋進攻。利比亞為防禦美軍的攻擊,在沿海的錫德爾、班加西等地部署了“薩姆-5”式、“薩姆-2”式導彈,在有關港口配置多艘導彈艇和導彈護衛艦,並有蘇製戰鬥機擔任空中掩護。美艦編隊僅出動幾架A-6和A-7攻擊機,在EA-6B電子幹擾機的配合下,就摧毀了錫德爾郊區的導彈基地。這說明近海防禦必須構成強有力的多層次全方位海空兵力防禦才能奏效。海戰中,利比亞出擊的4艘導彈艇全被擊中,而且是在夜間被摧毀的。

因此,在現代海戰條件下。對付裝備先進之敵,導彈艇即使是在夜間也難以達成奇襲;像導彈艇這樣的小型艇隻若無可靠的空中掩護、預警、電子對抗等保障手段,就既不能保護自己也難以消滅敵人。這次小規模的海戰還說明,現代海戰是高技術戰爭,裝備先進的一方通常能占到便宜。

夜襲的黎波裏

這是繼錫德拉灣之戰後,美軍以艦載機協同陸上飛機,對利比亞的黎波裏和班加西兩地的選定目標所進行的一次夜間突襲。美國以利比亞與國際恐怖活動有關為借口,於1986年4月6日決定再次對利比亞采取軍事行動。4月9日,美國總統裏根批準了代號為“黃金峽穀”的行動方案。4月14日,美第3航空聯隊以舉行演習為名掩護戰鬥準備,並指令以航空母艦“美國”號、“珊瑚海”號為核心的特混編隊開赴地中海中部海域。美國當局還命令“企業”號航母編隊從印度洋進入阿拉伯海,以便隨時支援第6艦隊的行動。在這期間,利比亞部隊也調整了部署:將400架空軍飛機轉移到蘇丹,把一些運輸機轉去內地沙漠區,並加強了的黎波裏和班加西兩地的防空力量。

4月14日17時,美第6艦隊奉命執行“黃金峽穀”行動計劃。利比亞時間14日21時13分,美空軍KC-10式加油機17架和KC-135式加油機13架首先從倫敦附近的費爾福德和米登霍爾空軍基地起飛。5分鍾後,從拉肯希思空軍基地起飛FB-111式戰鬥轟炸機24架、EF-111式電子幹擾機6架,以馬赫2的速度,從高空經直布羅陀飛往地中海中部。

經過3次空中加油後,美轟炸機群約於15日1時30分飛抵距離利比亞海岸500公裏的美航母特混編隊上空,作攻擊前的最後準備。此時,從航空母艦先後起飛15架A-6式和6架A-7式攻擊機、6架FA-18式戰鬥機和EA~6B式電子幹擾機,組成2個攻擊編隊,由E-2C式預警機引導,在百餘架戰鬥機的掩護下,分2波去攻擊的黎波裏的阿齊齊耶兵營、軍用機場和西迪比拉爾港以及班加西的“民眾國”兵營和貝尼納軍用機場。

第1波由A-7式、FA-18式、EA-6B式飛機組成,在主攻編隊進入目標區前6分鍾對的黎波裏和班加西的雷達站進行攻擊,發射“百舌鳥”和高速反輻射導彈約50枚,摧毀雷達站5個,並迫使其餘雷達站停止工作,從而使利比亞的防空係統陷於癱瘓狀態。EF-111式和EA-GB式飛機同時實施強烈的電子幹擾,使利比亞的防空製導雷達失去作用,無線電通信中斷。接著,18架FB-111式飛機利用地形跟蹤雷達從60~150米高度進入的黎波裏上空,第1組8架飛機對卡紮菲的住地、利比亞總參謀部所在地阿齊齊耶兵營進行攻擊。第2組5架飛機對的黎波裏國際機場軍用區進行攻擊。第3組3架飛機對的黎波裏西迪比拉爾港兵營“突擊隊訓練中心”進行攻擊。

與此同時,15架A-6式艦載攻擊機分為2組:第1組8架對班加西貝尼納軍用機場進行攻擊,第2組7架對班加西的“民眾國”兵營進行攻擊。主要突擊是從15日1時54分開始,至2時11分結束,曆時17分鍾,共投彈約100噸,重創各主要突擊目標,摧毀雷達站5個和伊爾-16式、米格-23式等飛機23架,炸死100餘人,傷600餘人。美軍有1架FB-111式戰鬥轟炸機被地麵炮火擊落;返航時,1架FB-111式戰鬥轟炸機因故障迫降於西班牙。另有2架FB-111式和2架A-6式飛機因機械和電子計算機發生故障未能投彈。每架FB-111式飛機往返飛行約1萬公裏,共加油6次,從起飛到降落曆時10小時。

為回敬美國的入侵行動,利比亞於15日午後派遣2艘導彈艇對北約設在意大利蘭佩杜薩島的雷達站實施報複性導彈攻擊,但在美方電子幹擾下,發射的2枚導彈全部墜入海中。

美國進行的這次夜間空中突襲,是一次典型的高技術低烈度的小戰爭。

其特點是:①目的有限,規模較小。選擇的突擊目標不是工業基地等戰略目標而是軍事指揮機構等軍事目標,實際遂行攻擊任務的飛機不過20餘架。②集中兵力速戰速決。集中了2個航母編隊,共21艘艦艇,海軍艦載機和空軍飛機220餘架,空襲僅用了17分鍾。③全麵偵察。運用高技術手段,對目標進行反複偵察和核實,選準目標。④海空協同,夜間行動。戰區的美海、空軍飛機在統一指揮下,主動配合,密切協同,攻擊與保障有條不紊。相見利比亞飛行員不善夜戰而自身夜戰能力較強這一特點,選擇在夜間行動。⑤低空進入,電子保障。FB-111式戰鬥轟炸機和A-6式、A-7式艦載攻擊機采取60~150米高度突防和攻擊的戰術,充分發揮了其技術、戰術優勢,增大了行動的突然性、隱蔽性與安全性。

在作好全麵保障的基礎上,組成了立體的電子戰網,高空是E-2C式預警機,中空是EA-6B式電子幹擾機,水麵是裝有先進“宙斯盾”係統的巡洋艦。這使利比亞的防空、通信係統陷於癱瘓狀態,保障了己方行動的安全。

馬爾維納斯群島戰役

英國和阿根廷於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在南大西洋進行一場局部戰爭,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又稱福克蘭群島之戰。這是一場島嶼爭奪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一次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現代化海空作戰,曆時74天。

馬島位於阿根廷東南,距阿根廷海岸最近處約510公裏,距英國本上約13萬餘公裏。該群島由索萊達島和大馬爾維納島等346個島礁組成。總麵積約158萬平方公裏,人口約2000人,其中絕大多數是英國移民的後裔。位於馬島以東1000餘公裏的南喬治亞群島和南桑德韋奇群島是馬島的附屬島嶼。馬島雖然人口稀少,但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它位於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成為過往麥哲倫海峽和合恩角的船隻的必經之地,特別是當巴拿馬運河被封閉或停航時,經麥哲倫海峽或繞道合恩角的航線將成為溝通兩洋的唯一海上通道。馬島海岸線曲折漫長,港灣較多,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都是英國在南美的重要立足地和它在大西洋南部的唯一海軍基地。戰後,馬島又成為開發南極的前進基地和補給點。

戰爭背景馬島戰爭起因於英國和阿根廷兩國關於馬島主權的爭議。這一爭議,由來已久,而且有其複雜的曆史背景。早在阿根廷獨立之前,英國同西班牙就對馬島主權存在著爭議,雙方也曾為此進行過戰爭。1770年,西班牙以武力將英國趕出大馬爾維納島。1806年,英國又趕走了西班牙。阿根廷獨立後,以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為名,宣布馬島是阿根廷領土的一部分,而英國則聲明馬島主權歸屬英國。1832年和1833年,英國先後出兵占領了大馬爾維納島和索萊達島,建立了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