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馬島便一直被英國所占領,但阿根廷從未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聯合國曾多次敦促英、阿兩國通過談判解決爭端。然而,英、阿雙方雖經多次談判,但始終未獲結果。1982年2月英、阿談判破裂後,阿根廷政府決定用武力收複馬島。而英國則為了維護其對馬島的殖民統治,也隨即訴諸武力。

於是爆發了英阿馬島戰爭。戰爭經過英阿馬島戰爭大致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阿軍收複馬島與英特混艦隊開赴南大西洋。1982年3月中旬,南喬治亞島發生阿根廷工人升國旗、英國提出抗議的事件。隨後,阿根廷馬爾維納斯戰區指揮部奉命提前執行其代號為“羅薩裏奧行動”的武力收複馬島的計劃。阿海軍組成了3支特混編隊。第一支特混編隊,由2艘導彈驅逐艦、2艘導彈護衛艦、1艘坦克登陸艦、1艘潛艇、1艘破冰船和1艘補給船以及海軍陸戰隊2個營、1個野戰炮營和2個海軍航空兵中隊組成。該特混編隊負責占領馬島的斯坦利港。第二支特混編隊,由1艘導彈護衛艦和1艘南極供應艦組成,負責收複南喬治亞島。第3支特混編隊,由7艘艦船組成,負責這次作戰行動的戰役掩護。作戰總指揮為馬爾維納斯戰區首腦、陸軍第5軍軍長奧斯瓦爾多·豪爾赫·加西亞中將。

1982年3月末,阿根廷第40和第60兩棲特混編隊離開貝爾格拉諾港和德塞阿多港,向目的地進發。4月1日黃昏後,第40兩棲特混編隊駛抵斯坦利港外分別展開,並準備登陸。午夜時分,阿海軍陸戰隊偵察隊80人在彭布羅克角登岸。然後直撲斯坦利市區。4月2日淩晨2時,“聖菲”號潛艇派出10名“蛙人”登上約克海灘察看登陸點的情況,準備迎接主力登陸。6時30分阿陸戰隊第2營及20輛履帶人員登陸車乘坦克登陸艦,在龍克灣登陸,攻占機場和港口區。8時30分以後,阿機降部隊分乘7架運輸機陸續在斯坦利地區著陸。登島阿軍最後增至4000人。阿軍在登陸過程中,與島上英軍戰鬥約2小時。4月2自9時許,英駐馬島總督雷克斯·亨特率領所部80餘人投降。

與阿軍第40兩棲特混編隊行動的同時,阿第60兩棲特混編隊到達南喬治亞島附近;並於4月3日在南喬治亞島首府格裏特維肖港遣送登陸兵上陸。駐島英軍23人被俘。至此,阿軍順利地完成了控製馬島及其附近島嶼的作戰行動,隨即加緊向馬島運送部隊、武器彈藥和補給品,以備擊退英軍的反撲。

阿軍占領馬島的行動,使英國受到極大震動。4月3日,英國政府正式宣布派特混艦隊去南大西洋,準備以武力奪取馬島。4月5日,英特混艦隊的艦艇分別由樸次茅斯和直布羅陀起航。駛往南大西洋。

這支特混艦隊由40餘艘艦艇組成。其中包括“無敵”號和“競技神”號2艘航空母艦,載運地麵部隊約4000人,“鷂”式飛機20架和各種直升機45架。與此同時,已在中、南大西洋活動的4艘英國核潛艇也奉命駛往馬島附近水域。4月7日,英國宣布馬島周圍200海裏為封鎖區。4月24日,英特混艦隊的先遣部隊抵達南喬治亞島附近海域。4月25日,英海軍陸戰隊在南喬治亞島登陸,阿守軍156人未經頑強抵抗便繳械投降。英軍占領南喬治亞島之後,使其在南大西洋獲得了一個重要的立足點和前進基地。

同一天,在英軍實施南喬治亞島登陸戰鬥的過程中,英直升機發現並攻擊了阿潛艇“聖菲”號。“聖菲”號被重創後搶灘,艇員68人上岸後被俘,潛艇在拖帶時沉沒。4月29日,英特混艦隊主力抵達馬島水域。

第2階段,英軍對馬島實施海空封鎖,阿軍進行反封鎖。4月30日,英特混艦隊完成了對馬島周圍200海裏海空封鎖的部署,並開始對馬島進行襲擊活動。阿軍則出動飛機進行還擊。5月2日16時,英核潛艇“征服者”號在馬島西南236海裏處,以2條“虎魚”式線導魚雷擊沉阿根廷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從此,阿軍為保存海軍實力,將艦艇撤回大陸沿岸基地和近海。再未出戰。5月4日,阿“超級軍旗”式戰鬥轟炸機在馬島以北40海裏處用“飛魚”式空對艦導彈擊沉英導彈驅逐艦“謝菲爾德”號。

在這一階段的作戰中,英阿雙方的損失都很大。英國在封鎖、轟炸和炮擊馬島的同時,不斷向南大西洋增派兵力。到5月20日,英軍基本上切斷了馬島阿軍的海空補給線,達到了封鎖馬島的目的,並作好了在馬島登陸的準備工作;阿軍為反封鎖而對英特混艦隊實施的多次空襲,也取得了顯著戰果。

第3階段,阿軍抗登陸失敗英軍重占馬島。英軍決定於5月21日在馬島進行登陸。截至此時,阿軍防守馬島的部隊為1個海軍陸戰旅和3個摩托化步兵旅,共約13萬餘人。

根據馬島的軍事地理特點和對英軍登陸企圖的錯誤判斷,阿軍把防禦重點放在東南地區,而北部海岸的防禦極為薄弱。阿軍的兵力部署情況如下:在斯坦利港——道格拉斯一線部署4個營和支援部隊約1萬餘人,在馬島西北部的達爾文港——古斯格林港一線部署1個多營,在聖卡洛斯地區隻部署1個新兵連,在大馬爾維納島南端的福克斯灣部署1個多營。阿軍抗登陸作戰指揮由駐馬島最高軍事長官司梅嫩斯將軍擔任。到5月20日,英軍特混艦隊共有113艘艦船,其中作戰艦艇33艘,兩棲艦船8艘,後勤艦船22艘,商船5艘;飛機42架。登陸部隊為:海軍陸戰隊第3突擊旅和傘兵團的2個營約5500人,第5步兵旅3500人,以及一些支援勤務分隊,總共約9000人。此外,還有海軍陸戰隊的“特別舟艇中隊”和陸軍的“特別空中勤務團”等特種部隊。英軍將登陸部隊分編成先頭突擊梯隊、突擊梯隊和後續梯隊。先頭突擊梯隊為1個多營的兵力,約1000人。

其任務是奪占登陸地段,保障後續梯隊上陸;突擊梯隊為2個陸戰營和2個傘兵營以及一些支援分隊,約4500人,其任務是發展先頭突擊梯隊的勝利,上陸後兵分兩路,最後包圍和攻擊斯坦利港;後續梯隊為3個營和後勤分隊,約3500人,其任務是開辟新的登陸地域。“特別舟艇中隊。和“特別空中勤務團”則負責偵察、襲擾和排除障礙等。

5月20日晚,英特混艦隊的2艘航空母艦在數艘驅逐艦和護衛艦的掩護下,由斯坦利港東側向馬島以南航行,並不斷向南部沿海阿軍據點炮擊,以給阿軍造成英軍即將在馬島南部登陸的錯覺。與此同時,一支由載運登陸部隊的兩棲登陸艦、大型運兵船和供應艦組成的登陸編隊,在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的護航下,沿馬島北部海岸向聖卡洛斯航行。21日3時30分,英“特別空中勤務團”的突擊小隊在聖卡洛斯港著陸,英艦對聖卡洛斯港實施猛烈炮擊。3時40分,英軍2個陸戰營和2個傘兵營約2500人從16艘登陸艦艇上出發,利用夜暗在聖卡洛斯港地區分4處登陸。登陸部隊未遇抵抗,前後共用4個小時即上陸完畢。登陸部隊上陸後遂向阿守軍發起進攻。阿軍進行輕微抵抗後,除少數被俘外其餘趁黑夜潰逃。到21日黎明時,英軍已建立了一個25平方公裏的登陸場,上陸兵力達4000~5000人。

英軍在聖卡洛斯港登陸後,阿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出動飛機對英登陸地域附近的英軍艦船實施了持續不斷的猛烈襲擊。5月21日,炸沉英護衛艦“熱心”號,並重創和擊傷其他英艦4艘,阿損失飛機14架。後於23~26日4天中,阿航空兵平均每天出動飛機約120架次,對英艦和灘頭陣地進行大規模空襲。23日,炸沉英護衛艦“羚羊”號;25日,炸沉英導彈驅逐艦“考文垂”號。擊沉英貨船“大西洋運送者”號,並重創和擊傷其他英艦船4艘。此間,阿軍損失飛機30餘架。

5月27日,英軍開始陸上戰鬥。英軍兵分南、北兩路,發動鉗形攻勢,向斯坦利港推進。南路部隊於5月28日占領達爾文港和古斯格林機場,北路部隊在攻克道格拉斯和蒂爾灣等據點後,直逼斯坦利港。

由於阿軍采取收縮外圍、集中全力於斯坦利港與英軍決戰的戰術,兩路英軍所到之處均未遇到阿軍抵抗。6月1日。兩路英軍在斯坦利港外會合。6月8日,英後續部隊35血餘人在斯坦利港西南布拉夫灣登陸。阿軍發覺後,立即派出大批飛機對集結在布拉夫灣的英艦進行猛烈轟炸,從而導致了一場激烈的、持續兩天的海、空戰。6月8日,阿A4型飛機用炸彈炸沉英登陸艦“加拉哈德爵士”號,炸傷登陸艦“特裏斯特拉姆”號和護衛艦“普利茅斯”號。在這場戰鬥中,英軍死50人,傷130人,占馬島戰爭全過程中英軍死亡總數的20%;阿軍損失飛機11架。6月20日,阿軍從岸上用“飛魚”式導彈擊傷英驅逐艦“格拉摩根”號。

6月11日和12日,英軍以密集的航空火力和艦炮火力,摧毀了阿守軍陣地,攻占了數處,阿守軍主力傷亡慘重。6月13日,英軍向斯坦利港發起總攻。至6月14日中午,英軍先後攻占了無線嶺、欲墜山和威廉山等地,進抵距市區約4公裏的地方。阿軍放棄陣地。丟棄大量重武器退向市區。6月14日午後,英阿雙方達成非正式停火協議。阿軍於6月14日21時放下武器,停止抵抗。至此,馬島戰爭基本結束。

戰爭結果英軍獲勝,重占馬島。在這次馬島戰爭中,英軍被擊沉艦船6艘,擊傷18艘,損失飛機37架,傷亡、被俘1100餘人,阿軍被擊沉艦船5艘,擊傷6艘,損失飛機100餘架,傷亡、被俘137萬人。英阿馬島戰爭是一次現代化條件下的島嶼爭奪戰。這次戰爭表明,在現在條件下,精確製導武器具有較大的戰鬥威力,但傳統武器仍具有生命力,電子對抗在戰爭中處於重要地位;海上艦艇編隊的主要威脅來自空中,編隊防空必須大力加強;後勤保障的規模大,組織複雜。

馬紹爾群島海戰

1血肉之軀摧毀堅固堡壘

馬紹爾群島,位於東經162°度至173°,北緯5°至12°之間的廣闊海域,東北是威克島和夏威夷群島,西有加羅林群島和馬裏亞納群島,南麵是吉爾伯特群島。該群島海區麵積達127.5萬平方公裏,陸地麵積約190平方公裏,由32個環礁島嶼組成。這些環礁島嶼由西北向東南呈並列兩排的形狀,主要有誇賈林、埃尼威托克、馬未羅、米利、馬洛拉普、沃特傑、賈盧伊特和比基尼等,最大的是位於群島西側的誇賈林島。

1943年秋,美國拉開中太平洋大反攻的序幕,橫亙在美軍麵前的是日軍的第一道防線——馬紹爾群島和吉爾伯特群島,該防線被日本稱為“外層防禦圈”。美軍必須突破這道防線,才能獲得進攻日本本土的前進基地。

吉爾伯特群島位於馬紹爾群島東南方向,橫跨赤道,位於美澳兩洲的交通線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該群島由塔拉瓦島、馬金島等16個珊瑚環礁組成。陸地總麵積864平方公裏,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於1941年12月10日占領了該群島的主要島嶼,並在塔拉瓦、馬金修建了飛機場,還在其他一些島嶼上設置了海岸觀察哨。

攻占吉爾伯特群島,對於美軍來說,不僅是從中太平洋實施戰略反攻的一次預演,更為重要的是,一旦占領了吉爾伯特群島,就可以取得進攻馬紹爾群島所必需的前進基地,建立新的空中跳板,為下一步進攻馬紹爾群島掃清障礙。為此,美參謀長聯席會議同意了尼米茲將軍關於攻占吉爾伯特群島的作戰計劃,並於1943年7月20日正式發出指令:首先攻占吉爾伯特群島,然後攻占馬紹爾群島,並正式將吉爾伯特戰役命名為“電流戰役”。

另外,美參謀長聯席會議還強調指出:中太平洋是太平洋反攻的主要方向,應在人力、物力上對中太平洋部隊予以優先保障。為此,專門指定由新組建的中太平洋艦隊——美海軍第5艦隊擔任從中太平洋進行大反攻的戰略任務。

在中途島海空戰中曾大顯身手的斯普魯恩斯海軍中將,後被任命為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參謀長,成為尼米茲的左膀右臂。1942年8月5日,他被任命為新組建的第5艦隊司令,成為美軍從中太平洋大舉反攻的前線總指揮。

第5艦隊的實力非常雄厚,它實際上囊括了除哈爾西的第3艦隊、弗萊徹的第9艦隊以及麥克阿瑟屬下的第7艦隊以外的所有太平洋艦隊的兵力。至1943年秋,它已擁有各型航空母艦19艘、各型戰列艦12艘等各類艦隻總計200餘艘,各型飛機1080架。艦隊的開路先鋒是快速航空母艦突擊隊,番號是第58航空母艦特混艦隊,指揮官是米切爾少將,下轄4個特混大隊,共擁有各類航空母艦12艘,作戰飛機800餘架。

在戰役開始之前,美國人就積極進行了預先的作戰準備。1943年8月下旬,美艦載機對吉爾伯特的日軍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的空中轟炸;9月18日,3艘航空母艦組成的特混大隊空襲了吉爾伯特的塔拉瓦和馬金島,先給日本人來了一個下馬威,致使日軍在塔拉瓦的飛機大部分被摧毀;從10月份起,美艦載機和岸基重型轟炸機對預定攻占目標進行了不定期的超強度轟炸,每天投到塔拉瓦島上的炸彈達100多噸。這樣,到1943年11月20日,美艦炮和航空兵對這個麵積不足25平方公裏的小島發射炮彈3000多噸,投彈1000多噸。

11月19日傍晚,南部登陸編隊所有軍艦在塔拉瓦島東南海域集合完畢,在編隊司令希爾少將率領下一起向登陸地域進發。11月20日淩晨,負責地麵作戰的陸戰2師在師長史密斯少將指揮下做好了登陸塔拉瓦的準備。

11月20日淩晨,由特納少將統領的北部登陸編隊也駛抵馬金島附近海域,準備登陸馬金島。

但是,美軍此前投下的數千噸炸彈並未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日軍大多數工事特別是火炮掩體都深埋在地下,隻有用大口徑火炮、使用延時引信炮彈才能將其摧毀。美軍的登陸尚未開始,日軍的海岸炮即開火射擊,使登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

負責標示航道的“追蹤”號掃雷艦在作業時遭到日軍海岸炮的打擊,邊作業邊與日軍炮戰,致使標定出的航道偏西,加上當時礁湖裏正刮著強勁的西風,因此兩棲車的航行速度比預定計劃要慢。海軍的一架觀察聯絡飛機發現兩棲車無法在9時突擊搶灘,便向旗艦“馬裏蘭”號戰列艦報告,可是“馬裏蘭”號的通信設備已經失靈,沒有收到這一重要的報告,致使一切仍在按照9時登陸的計劃實施。

9時,艦載機飛臨灘頭,實施航空火力掩護。但由於地麵上煙霧彌漫,飛行員無法看清目標,對地攻擊效果極差,日軍的很多工事都安然無恙。當美軍飛機結束攻擊飛走時,艦炮火力已向縱深延伸,灘頭上出現了長達23分鍾的火力間歇!這段時間已足以讓日軍從隱蔽部進入防禦工事,做好攻擊準備。果然,美軍的兩棲車在接近灘頭時遭到了日軍火力的迎頭痛擊!大多數兩棲車中彈,失去機動能力,隻有少數得以上岸,海灘上到處是燃燒的兩棲車和死傷的士兵,鮮血已將海水染成了紅色。好不容易衝上岸的陸戰隊員都被日軍密集的火力壓製在海灘上大堤下,根本無法前進。

陸戰2團團長肖普上校在海灘上拚命尋找能用的電台,以與後方取得聯係。他原是陸戰2師的作戰科長,剛在一星期前接替在演習中受傷的原2團團長,由於他參與製定了塔拉瓦島的登陸計劃,因此他對該島的地形、防禦等情況都非常熟悉,這對於陸戰2團是不幸中的萬幸。10時30分,他終於找到了一部能用的電台,但直到中午過後,才與希爾和陸戰2師師長史密斯取得聯係,報告了極其嚴峻的形勢。此時,登陸的美軍隻占領了縱深數米的灘頭,而傷亡已經超過20%。希爾早已通過觀察飛機知道海灘上情況不妙,接到肖普的報告更是大為震驚,一麵命令艦炮繼續猛烈射擊為海灘上的部隊提供炮火掩護,一麵投入師預備隊。同時,請求調總預備隊來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