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功成不居,謙退自抑(2)(1 / 2)

工作是否主動,是許多企業考察員工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工作積極主動的人往往具有不斷探索新辦法來解決問題的企業家精神。在追求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他們會盡心盡力地追求富有創新性、想像性的新項目。這類人才會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做出貢獻。這類員工還會給企業和員工帶來嶄新的思維和方法,以解決企業存在的難題。

另外,主動執行力基於工作人員良好的自身從業素質,基於公司或領導對員工的培訓,基於公司或領導對員工的激勵。當一份工作對他有著符合他能力的挑戰性、有著他認可的待遇、有著他對工作成績的成就感、有著他對公司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時,其主動性和執行力是不言而喻的。

做人絕招:

工作是否主動,是許多企業考察員工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工作積極主動的人往往具有不斷探索新辦法來解決問題的企業家精神。

四、謙讓可使你在靜默中高高站起

《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今天,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所宣揚的那種“謙讓”的傳統道德,那種“犧牲”精神,遇到今天商品經濟大潮中競爭、交換等價值觀念的挑戰,所以,在現代的教育中,引導人們會尊重他人,友善待人,養成推己及人的處事準則,能夠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增強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學會寬容別人,與人和諧相處,是十分重要的。

謙讓的品格,不是裝腔作勢,也不是虛與委蛇;不是刻意表現,也不是費盡心機。它是骨子裏的東西,靠良好的修養來支撐,靠長期的磨煉來完善。其實,生存之路最被人瞧不起的就是沒有禮貌、不懂得謙讓。蠻橫霸道可以威逼一時,卻不能強盛一世。人的愛心怎能隻圈定在與自己有直接利益的人和事上,人的道德又怎能隻局限於各自的小圈子裏。如果人的心靈變得醜陋不堪,人與動物又有何異。

發生矛盾時,謙讓就像一副鎮痛良藥,使人恢複平靜,頭腦清醒。相處緊張時,謙讓又像載著溫度和氣息的溪水,涓涓流淌在人情世故的小菜園,細心澆灌每一株果蔬,擷取意想不到的收獲。一個真正懂得生活的人,無論遇到何種境遇,心中都有一泓謙讓的清泉,以情為重,失理認錯,得理讓人。因為謙讓,使得心靈美麗,因為心靈美麗,使得人生美麗,因而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構築溫暖和諧的社會。

在古代,謙讓是一種美德,又是一種智慧。為什麼說謙讓是一種智慧呢?古人都懂得“謙得益,滿招損”。知道“謙”能得益,這就是智慧。雖然“謙”能“得益”,可是謙讓,卻並不容易做到。謙讓的場合,不外乎事與利兩種。遇事謙讓,說話謙遜,這是建立在對自己和他人關係的科學分析上的,要認識這一點,就得有智慧。

一個人懂得的東西總是有限的,而除了自己以外的無數的人,他們加起來的智慧和力量都是無窮的。所以謙讓是必須的,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特別是有了巨大成績的人,有了巨大功勳的人,最容易認為自己什麼都行,別人什麼都不行。不少名人、大人物,就是因為忘記了謙讓而跌了跤。

孔融讓梨,威廉不拿10分的硬幣而拿5分的硬幣都屬於在利益方麵的謙讓,他們失去的隻是大點的梨,隻是5分硬幣,而得到的卻是美譽,不自私,有教養。孔融成了中國人的榜樣,威廉成了美國第九屆總統。這些事實都說明謙讓孕育著巨大的成功和利益。不是有大智慧的人是看不到的。

有些人,言不讓人,利不讓人,結果往往一事無成。原因在於,成事除了靠自己,還必須靠眾人。靠眾人的前提,就是自己要能服眾,要得人心。而謙讓,遇事的謙讓,“虛心以納下”,遇利的謙讓,“散財而得眾”,正是得人心的最重要因素。

有人問孔子的學生子貢,孔子何以有如此淵博的學問?子貢回答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這裏的“讓”就是指謙讓。可見謙讓之美可以修身正人。謙讓陶冶人的精神情操,也豐富了生活的色彩。明朝時,河南洛陽有個叫董篤行的人在京做事,一天,接到母親來信說家裏因蓋房砌牆發生爭執,讓他出麵幹涉。董寄詩一首雲:“千裏捎書隻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牆又何妨。”董母覺得有道理,照辦。鄰居受教育,也主動退讓。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兩牆之間成了一條通道,被稱為“仁義胡同”。

謙讓是一麵鏡子,它可以照出一個人的修養,道德,氣質和風度,同時也折射出社會文明的程度。古人言:“富潤屋,德潤身。”富貴錢財隻能裝扮人的外表,道德品質才能修人的內在。

大多數不懂得謙讓的人都想不明白一個問題:“謙讓有什麼好處,有什麼用處,我謙讓別人,別人能謙讓我嗎?”其實,謙讓的智慧正蘊藏在其中。因為當你遇到困難時,你謙讓過的人們會伸出無私的援助之手,這是對你謙讓別人的最大回報。而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是永遠品嚐不到幫助別人的樂趣的,他也隻能是孤家寡人,沒有知心的朋友和他同舟共濟,這樣的人不是很可悲也很可憐?同時,謙讓還可以讓你在默默靜聞之中豎立起人生的高尚品質,甚至讓你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