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言出如箭,不可亂發(3)(1 / 2)

基督生活條例裏說“不可叫人因為你開口就批評人,論斷人,隻提人的短處,不說人的長處,以致小看你”,揭人短處,彰人隱私在損害別人的同時已損害玷汙了自己的人格及形象,醜人者自醜,羞人者自羞,損人者自損,對別人打一拳難免拳頭沒有痛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何況事情本沒有如此嚴重,一個聰明的人自然會察覺到這樣做是愚蠢的。

古人講:“為人製絹,成人之美,揚己之秀,善人者亦善;撕人方巾,敗人之物,亦在惡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其目的正是要人們正視自己的行為,與人為善,為人為伴,要不揭人傷疤,也不要因為事小而為惡。

中央電視台的法製時空節目曾經報道過這樣一起案件:一個叫瑩瑩的女人用棍棒殺死了自己父親。瑩瑩原是東北人,後隨老公嫁到了河北,幾年後夫妻二人有了一個人見人愛的兒子。瑩瑩一家三口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老公精明能幹,兒子聰明好學。就在一家三口繼續精彩日子的時候,遠在東北的親戚打來電話,說父親得了老年癡呆症,要唯一的女兒前去照料。女兒遠赴吉林,伺候了一段時間後,放心不下河北的老公和兒子,於是便領著年邁的父親遠下河北,把父親接到自己身邊親自照料。起初的日子還好,瑩瑩把父親照顧的麵麵俱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老人因生病而導致性情大變的緣故,父女兩個開始慢慢的有了小的磨擦,之後愈演愈烈,直到有一天父親自己的女兒說:“你再不好好伺候我,我就將你以前的事全抖出來,說給你的老公聽。”這一招,點到了瑩瑩的心口上,也招來了老人的殺身之禍。瑩瑩為什麼這麼在乎父親的這句話呢?原來,在瑩瑩很小的時候,便失去了母親。父女兩人相依為命,長到十三歲那年,父親在一個晚上,強奸了自己的女兒。自那時,已初懂世事的姑娘覺得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於是離家出走,四處流浪,並走上了靠賣身為生的道路,後來被公安機關當場抓獲。出獄後,她有幸碰到了一個好心人,就是現在的老公,她隱瞞了過去的一切,老公也對她很體貼,日子過得和和美美。一直到接到家鄉打來的電話,勾起了辛酸的往事,她還是不計前嫌,盡心盡力照料父親。可後來父親竟然威脅要告訴老公以前發生的一切,那現在的老公知道後會怎麼想呢?她隻感到天旋地轉,六神無主。定下神後一狠心打死了自己的父親,以保全自己的家庭。

如果瑩瑩的父親不提瑩瑩的過去,不那麼固執的口若懸河。在瑩瑩已經原諒了他的情況之下,又怎會招來這無妄的殺身之禍!

還有一則故事,講的是在某一次宴會上,某人向鄰座的太太講起了某校長的秘密事,同時表現出對那位校長卑鄙行為的大為不滿,並大大地說了一堆攻擊的話。直到後來,那位太太才問他道:“先生,你認識我是誰嗎?”

“很抱歉,我還沒請教你貴姓。”他回答道。

“我是你說的那位校長的妻子!”

這位先生窘住了,但隔了一會,他卻凜然地問道:“那麼,你認識我嗎?”

“不認識。”那位太太搖頭作答。

“哦,還好,還好!”那人這才如釋重負地說道。

可見,一個人在言辭上要低調,不要揭人傷疤,說話時不可傷害他人自尊,千萬不要因得意忘形而逞一時口頭之快,要知道禍從口出。

一個人的短處和隱私一旦被人所揭露,誰都覺得大跌臉麵,有損自尊,難以為人。觸龍說太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自然成事,於細之處,多點寬容,多點技巧,自然少了糾紛。

曾有一位與人通奸的婦女去尋求牧師的幫助,牧師一看到她,就大叫起來:“你這個剛剛犯了通奸罪的女人,怎麼可以進入我的房子!”這位婦女卻激動地說:“上帝耐心對待有罪的人。他不立即懲罰他們,也不泄漏他們的秘密,免得他們麵對他的時候感到羞愧。他也並不把臉掉轉不讓他們看見。然而你這個坐在屋裏的拉比居然一刻也不能忍耐,非揭露上帝隱藏的秘密不可。”牧師聽後羞愧不已。由於發生了這件事,牧師常常說:“除了一個女人,誰也沒有打敗過我。”

做人時刻都要有一顆警醒的心,要時時檢省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以自身性格的缺陷為借口,要謹言慎行,向完人看齊。

做人絕招:

人要正視自己的行為,與人為善,與人為伴,不要揭人傷疤,也不要因為事小而為惡。

六、言必行,行必果

人與人之間需要以誠相待,以信相交。真正的大丈夫要言而有信,誠實可靠。孔子經常教育他的學生,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曾子把老師的話牢記在心,每天晚上睡覺前,他都要自我反省:“給人家辦事兒,我做到誠心盡力了嗎?對待朋友,我有沒有不誠實、不守信用的地方呢?老師的教誨我認真複習過了嗎?”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曾子一直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誠信待人、誠信為人,終於成為一代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