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獲得,必先施予。明明是在求人,而給人的感覺卻是他們在施恩;本來無大功,隻是順水推舟,卻可兩邊落好,大落人情。因為,人際關係存在著一個“成本”,使用方法和時機得當,則能降低成本或不用投入也可獲得人心。比如,捐助、義賣、讓利等公益活動,甚至“倒貼”的社會性公益事業,表麵上是資助,“無私地”奉獻出愛心,實際上所起的廣告效應,會遠遠大於同等成本的“硬性”廣告。並且“硬”廣告隻是讓人知道,而“軟”廣告卻在出名的同時獲得好感與支持。這裏的關鍵,是要投其所好。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大思想家愛默生與獨生子欲將牛牽回牛棚,但兩人一前一後使盡所有力氣,牛依然不肯進去。家中女傭見兩個大男人滿頭大汗,徒勞無功,於是便上前幫忙。她僅拿一些草讓牛悠閑地嚼食,並一路喂它,很順利就將牛引進了牛棚,剩下兩個大男人在那裏目瞪口呆。可見,隻有“投其所好”,才能事半功倍的把事情做好。
麵包商杜維諾一直試著將麵包賣給紐約某飯店。他在連續4年內,經常打電話給飯店經理,參加該經理的社交聚會,甚至在飯店訂個房間,住在那裏從事推銷,結果都失敗了。杜維諾在研究過為人處世後,改變了策略,決定找到經理的“興奮點”。他打聽到經理是“美國旅館招待員”組織的一員,而且還當選為該組織和“國際招待者協會”的主席。於是,杜維諾再次見到經理時,就和他說他的招待者協會,一下子就打開了經理的話匣子,反應異乎尋常,語調充滿激情、熱忱,“協會”顯然是他的“生命之焰”、精神支柱。經理在麵包商離開辦公室之前,“賣”給了他一張協會的會員證,杜維諾隻字未談麵包銷售之事,幾天後,飯店主動打電話要他們送麵包樣品去。4年努力未成,一朝交談得手,全在於“投其所好”。推銷商品若單刀直入,“竹筒倒豆子—直來直去”,顯然難以奏效;反之,若要搞點曲裏拐彎,運用曲徑通幽、漸入佳境的手法,往往會達到預期的目的.這種欲擒故縱、曲線取勝的手法,就是“投其所好”法的關鍵。
“投其所好”還是一種勸說藝術,此法運用得當,往往能產生十分奇妙的勸說效果。有一則外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19世紀,在維也納上層社會的婦女中,時興一種高筒、寬簷的帽子,帽簷上裝飾著五顏六色的羽翎,十分華美。當這些女士進入劇場看戲劇時,坐在她們後麵的觀眾就隻能看到她們的帽子而看不到舞台,於是就向劇場經理提出抗議。劇場經理起初隻是一味請求女士脫帽,但女士們誰也不予理睬。後來,經理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隻聽他對女士們說:“本劇場照顧年老的女士,隻有她們可以不必脫帽。”此言一出,劇場的女士們紛紛摘下了帽子。維也納上層婦女都喜歡被人看做是年輕美麗的女士,因而極討厭別人把她們看做老婦。“隻有年老的婦女可以不脫帽,”言外之意就是“脫帽的都是年輕婦女,”這就投合了婦女們的愛美心理,因此她們紛紛脫帽。
不光好人會使用投其所好的法則,就連希特勒這樣的法西斯也會運用。1920年4月1日,德國納粹黨建立,全稱是“德國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希特勒是第55名黨員,他扮演的角色是宣傳鼓動,正是這個角色,使他在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他在社會主義招牌下投其所好進行欺騙宣傳。他對工人說,將給他們提高工資,改善勞動條件;對小農說,將取消地租,廢除債務,提供補助;對小商人說,將降低捐稅,發放低息貸款.這些籠絡人心的口號一時蒙蔽了群眾。在1930年9月的選舉中,該黨從國會中位居第九位的小黨一躍而成為第二大黨。資本家對這位昔日的流浪漢也另眼相看,並不斷出資幫助納粹黨,希望希特勒上台。1931年1月31日,興登寶總統按照完全合乎憲法的方式把總理一職的重任委給阿道夫·希特勒。從這個事例當中,我們可以得知,投其所好,是一種練達,一種智慧,它實際上也是一種溝通,它是尋求不同職位、不同行業、不同經曆的買賣雙方的利益共同點。
有一位美國的老婦人向史蒂夫·哈維推銷保險業務,她以一個深入人心的微笑和溫暖的握手解除了哈維的“武裝”,使他成為一個“心甘情願的受害者”。這位推銷員帶來了一份全年的哈維的雜誌《希爾的黃金定律》,滔滔不絕地談她讀雜誌的感受,讚譽他“所從事的是今天世界上任何人都比不上的最美好的工作”。她的迷人談話讓顧客迷惑了45分鍾,直到訪問的最後3分鍾,才巧妙地介紹自己推銷的保險長處。就這樣,老婦人以“投其所好”法打動了“上帝”,做成了預定購買保險金額5份的保險業務。
做人絕招:
你與客戶交談溝通時,勿忘不是你想賣什麼,而是他想買什麼?不是你想說什麼,而是他想聽什麼?隻有“投其所好”,才能把事辦好,才能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