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在中國曆史上的春秋時期,激昂是一種主流的社會態度。所有的人做事,無不以剛烈、血性為榮。所謂的“士可殺不可辱”,俠客們都是“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這種氣勢讓那時候的管理者—官府頭疼不已。一直到漢代,儒家思想才逐漸取得了統治地位。儒家思想中,強調“中庸”之道,所謂中庸,其實是一種自處的學問,通過自我價值的肯定,顯出一種鋒芒不太露的氣質,低調而有內涵。直到這時,世俗風氣才逐漸扭轉過來。其實,很少有人像項羽、關羽那樣激昂地走過一生,你看看,韓信受胯下之辱,但是我們誰也不會說他的內心就不激昂。低調僅僅是一種平和的態度,雖然略顯消沉,可是,它實質上並不一定是消沉。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於老子。當時老子曾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於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客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製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在中國舊時的店鋪裏,是不陳列貴重的貨物的,店主總是把它們收藏起來,隻有遇到有錢又識貨的人,才告訴他們好東西在裏麵,倘若將上等商品擺放在明麵上,豈有賊不惦記之理。不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才華出眾而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吃大虧而不自知。所以,無論才能有多高,都要善於隱匿,即表麵上看似沒有,實則充滿。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己,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但要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就是這個道理。
鋒芒太露而惹禍上身的典型在舊時是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時,各路英雄彙聚一個麾下,鋒芒畢露,一個比一個有能耐。主子當然需要借這些人的才能實現自己圖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的才華不會隨之消失,這時他們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讓他感到自己被威脅,所以屢屢有開國初期斬殺功臣之事,所謂“卸磨殺驢”是也。韓信被殺,明太祖火燒慶功樓,無不如此。《三國誌》記載,劉備臨終時,阿鬥尚幼,劉備當著群臣的麵對諸葛亮說:“如果這小子可以輔助,就好好輔助他;如果他不是當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為君算了。”諸葛亮頓時冒了虛汗,手足無措,哭著跪拜於地說:“臣怎麼能不竭盡全力,盡忠貞之節,一直到死不鬆懈呢?”說完,叩頭流血。劉備再仁義,也不至於把國家讓給諸葛亮,他說讓諸葛亮為君,怎麼知道沒有殺他的心思呢?因此,諸葛亮一方麵行事謹慎,鞠躬盡瘁,一方麵則常年征戰在外,以防授人“挾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鋒芒大有收斂,故意顯示自己老而無用,以免禍及自身。這是韜晦之計,收斂鋒芒是諸葛亮的大聰明。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為自己掘好了墳墓。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
做人絕招: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己,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
二、“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古語雲:“治國之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其實,“有所為,有所不為”何止是治國之道,它也是指導做人和做事的一條重要原則。
有位青年人,非常刻苦,可事業上卻收效甚微,為此他很苦惱。有一天,他找到昆蟲學家法布爾說:“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事業上,結果卻收獲很少。”法布爾同情、讚許地說:“看來你是一個獻身科學的有誌青年。”這位青年又說:“是啊!我愛文學,也愛科學,同時,對音樂和美術的興趣也很濃,為此,我把全部時間都用上了。”這時,法布爾微笑著從口袋裏掏出一塊凸透鏡,做了一個“小實驗”讓這位青年看:當凸透鏡將太陽光集中在紙上一個點的時候,很快就將這張紙點燃了。接著,法布爾對有些惘然的青年說:“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個點上試試看,就像這塊凸透鏡一樣!”這位青年恍然大悟,由此受到很大的啟發。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隻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點上,才能幹出一番事業。這個道理雖然通俗易懂,但如果用語言表達,則很容易平淡而一般化。法布爾借用凸透鏡能將太陽光集中起來並點燃紙張的現象來說明有所不為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既明白易懂,又形象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