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衡利弊,有取有舍”人生中是一個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在關鍵時刻,人們卻不會運用。因為,“權衡利弊,有取有舍”的重心是“有舍”。“得”就是自己想得到的,或者已經得到的;“舍”卻是舍去自己即將得到的,或者已經得到的。
有這樣一位哲學家說過: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凡事有舍才有得!在失去的時候,你肯定也有所得。但是人們往往隻想著放棄的東西,而沒有想到放棄之後也是有道理和收獲的—甚至於財富就在你的身邊的時候,你卻還在為放棄的東西而痛心。
有一名老翁靠捕魚為生。一天清早,他還和往常一樣來到溪邊,發現小溪裏麵全部都是碎石,是因為昨天的雷雨而衝到下遊來的.他因不能夠捕魚,而嚎啕大哭起來。小溪旁山坡上有一座小廟,廟裏的師父聽到了他大哭的聲音,便下山來點化:“老人家,你為什麼哭啊?”“小溪裏麵全部都是碎石,我沒有辦法捕魚了……”“不可以下網捕,可以用手去抓啊!你沒看魚兒全在碎石上、石縫間跳躍嗎?”老翁揉揉眼睛看去,果然魚兒全在碎石上、石縫間跳躍,隨手可得,怎麼剛才沒發現呢?以“有取有舍”的正麵意念、積極心態來看待某件事情,不是要你陷落虛擬情境,而是讓你看清現實。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既需要你做出選擇也需要你學會舍棄。與其說是選擇得當,不如說是放棄得好。人生苦短,要想獲得的多,就得放棄的多。那些什麼都不放棄的人,是不可能有很多收獲的。其結果必然是對自身生命的最大放棄,使自己的一生永遠都處在碌碌無為之中。
夜市裏麵大都有撈金魚的小遊戲,撈金魚的鐵絲網貼了薄薄的一層紙。這種紙浸水以後很容易就破了,經常撈了一、二次,就不能再用了。有一位在夜市裏麵擺攤很多年的老板,偷偷的透露了撈金魚的方法:“先把撈金魚的網子,用牙簽打破一個小洞,下水的時候就不會很容易破了。”小朋友總是舍不得先動手把那層紙給弄破一點,魚網反而破得更快。生活中到處都有能舍而後行的奇跡。先有所舍才能有所得,舍出如同種籽撒播出去,轉了一個來回,又帶了一大群子子孫孫回來。“舍”永遠都是在“得”的前麵的,這不但是非常重要的順序,更是幸福的秘訣,可是有很多的人卻忽視了這個最奇妙的步驟。小時候在農村打水,假如不先灌一點水下去,井水是打不出來的,隻要一小桶水的水就能夠引來整座井的泉源。
其實得與失之間,有一平衡點。你不能夠隻看到失去而痛苦萬分,你應該學著看到獲得而歡樂。它們在你所在的空間是平均的,任你感受體會。如果你經常感到失落,那是你心眼太狹小了.假如你經常體驗到獲得的喜悅,說明這時你的心態才是正確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飛快行駛的列車上,有一位老人不小心將剛買的新鞋從窗口弄下去一隻,旁邊的旅客都為此而感到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那隻也扔了下去。眾人都沉浸在迷惑不解當中,老人卻坦然一笑:“鞋無論是多麼的珍貴,可是剩下的那隻對於我來說已無用處了。把它扔下去,說不定揀到的人能得到一雙。”老人看似反常的舉動,表現了這樣的一個思想: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果斷放棄。
法國一家報紙進行智力競賽時有這樣一個題目:如果盧浮宮失火,當時情況隻可能救一幅畫,那麼你救哪一幅?多數人都說要救達·芬奇的傳世之作—《蒙娜麗莎》。結果呢?在成千上萬的回答中,法國電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貝爾特以最佳答案贏得金獎。他的回答是:“我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這個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在人生的路上,放棄什麼,選擇什麼,是一門藝術。有時,放棄就是獲得。
在印度的熱帶叢林裏,人們用一種奇特的狩獵方法捕捉猴子:在一個固定的小木盒裏麵,裝上猴子愛吃的堅果,盒子上開一個小口,剛好夠猴子的前爪伸進去,猴子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了。人們常常用這種方法捉到猴子,因為猴子有一種習性: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人們總會嘲笑猴子的愚蠢:為什麼不鬆開爪子放下堅果逃命?
有人斤斤計較幫助別人時自己的得失,有人對慈善救助感到為難,總以為付出就是減少,收入才是增加。這些事情不是數學,而是植物學,不隻是加減乘除而已,乃是先要怎麼栽才能怎麼收。放下才是得到,能舍才是領受。因為付出本身就是一種樂趣,不求回報就是最好的回報。我們不是以功利的心態,為了得而舍,而是以積極的心態,願意學習舍的功課,畢竟在這個過程中,內心的喜悅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