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3)(1 / 2)

應該說,一個人有才能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謙虛的美德來裝飾,那就更值得敬佩了。如果自認為自己很高大,很有本事,即使是自己武藝超群,也難免有失足的時候。武聖關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因此,“高處不勝寒,常反躬自省”則是每一個成功人士所必須具備和體悟的人生哲理。

諸葛亮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他的一生正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諸葛一生惟謹慎”,這是古往今來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這個評價是符合實際的。之所以這樣說,那是因為不管是劉備對諸葛亮如何恭維,他都保持著身為臣的準則,即使是對龐統的到來,他也不以才壓人,而且還推薦龐統作軍師。另外,在軍事上,他總能唯才適用,發揮出“五虎上將”的所長,並以理服人,不以自己是軍師自居。即使是劉備去世後,劉禪拜諸葛亮為“父相”,在丟失街亭之後,諸葛亮也以用人有誤而自降三級。此等的作風,在曆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從曆代名人的為人之道來看,在自己的事業處在頂峰的時候,能夠持才不傲,經常反省,這才是“大才”、“大家”所為。諸葛亮不以寵而作威,能夠自我反省不但是體現了他的人格魅力,也為他居高位則無人忌妒而贏得了眾人的尊重。

韓國總統金大中正式就職後,他不但沒有報複自己的對手,甚至還公開在總統府招待了曾經迫害過他的四位前任韓國總統。他以具體行動化解了政治仇恨,展現了他偉大的恕人之道,並且贏得了包括對手在內的韓國民眾的擁戴。

《易經》上說:“潛龍勿用。”就是說人在潛伏期應該和光同塵,要身平凡而心非凡,外表和眾人一樣,內心默默積蓄力量。在韓信飛黃騰達後,他依然自恃功高而“羞與絳、灌等列”。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一次韓信路過樊將軍府,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自稱臣,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的家門,真是臣下的光榮。”韓信出門後,笑道:“我這輩子怎麼會與樊噲等同列!”韓信看不起周勃、灌夫等人也就算了,還極端藐視樊噲,樊噲在鴻門宴上對劉邦有救命之恩,又有一層裙帶關係,是劉邦妻子的妹夫。這麼重要的人對韓信稱臣,韓信居然坦然受之,末了還自負地說我怎麼與樊噲這等人為伍,這實在有著一股小家子氣。越是身居高位,越要虛懷若穀,韓信也許不明白,人們在麵對大人物的時候,沒有人希望被大人物輕視。平時不注意團結眾人,以至於有事的時候無人幫忙,牆倒眾人推,可以想像得到在劉邦想收拾他的時候,別人當然恨不得立馬把他活埋了。

騾子架子大值錢,人架子大不值錢。俗話難聽,但卻說得在理:你架子拿得越大,越抬高自己、突出自己,反而越容易讓人瞧不起,尤其是在自己功成名就的時候。

做人絕招:

一個人有才能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謙虛的美德來裝飾,那就更值得敬佩了。

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知人者”,知於外;“自知者”,明於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智是顯意識,形成於後天,來源於外部世界,是對表麵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局限性和主觀片麵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麵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於道。隻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老子《道德經》有言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老子看來,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都是智慧,然而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勝一籌。了解自己要比了解他人難,通常自己是看不到自己,想不到自己的。而要看到自己,想到自己,則需要有以他人為鑒的能力。然而,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就能用智慧在頭腦中樹立一個自我標示。

《三國誌·蜀書·趙雲傳》記載: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真定南)人。本在公孫瓚麾下,後隨劉備。曹操南下荊州,劉備兵敗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有人說趙雲已向北逃了,劉備說:“子龍不棄我也。”不久,趙雲懷抱劉備的兒子阿鬥,並保護劉備妻子甘夫人一起歸來。

在兵敗勢窮之際,背主而逃的是常有之事,而劉備卻堅信趙雲不背已,是因劉備深知趙雲是個忠義之士。趙雲生於東漢末年亂世,群雄崛起而其人並不隨波逐流,有誌於輔助明主幹一番事業,故擇主極其慎重。他是翼州人,翼州為袁紹所居,翼州人大多歸附之,趙雲卻投公孫瓚,瓚說:“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返乎?”雲答道:“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議論,從仁政所在,不為乎袁氏私明將軍也。”劉備兵敗當陽長阪,趙雲保護備妻子。因趙雲鐵心追隨劉備於患難之時,也就不疑其於已處於患難時離已而走。

有這麼一則寓言:獅子是公認的百獸之王,連老虎和豺狼都對它畢恭畢敬。豹子、獐子、狐狸……全都成了獅王的下酒菜。獅王有個毛病,愛潔淨,吃小動物的時候洗了又洗,生怕有汙濁的東西被吃進肚中傷害脾胃。所以經常有人看見獅王在河邊衝洗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