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溝通人際,成就事業(2)(1 / 3)

現實生活中,溝通其實就是一種心與心的較量。小林曾在美國的一家快餐店打工,剛上班不久,他對工作的程序還不熟練,錯把一小包糖當作奶精給了一個女客人。因為他一個小小的疏忽,使得這位女客人非常生氣。也許是因為她正在減肥,或者是剛失戀,她當著所有客人的麵大聲對小林咆哮,簡直把那包糖當成了毒藥:“你幹什麼給我糖?難道還嫌我不夠胖?”那時的小林初來乍到,完全不懂減肥對美國人來說是一件多麼沉重的事,呆呆愣在那裏,不知所措。快餐店的女經理聞聲而來,沉著冷靜地麵對這一切,在小林耳邊輕輕地說:“如果我是你,我會馬上道歉,並且把她要的東西快點給她。”小林照經理的吩咐做,並向她表示最誠摯的歉意。那位客人有了台階下,數落了幾聲就放過他了。闖下這個大禍,小林忐忑不安地等著經理出來數落他。沒想到經理隻是過來對他說:“如果我是你,我會在下班後把這些東西認認真真熟悉一下,以後就不會再拿錯了。”不知道為什麼,這一句“如果我是你”竟然使小林非常感動,好像聽到的是一位朋友的意見,而不是上司的命令,他有一種受到“尊重”的感覺。後來,可能他比較幸運,無論他在學校上課,還是在其他地方打工,不管是老師也好,老板也好,他們明明是提出不同意見,明明是在批評哪裏不好,他們卻很少會直接的責問,他們不會說:“你怎麼能這麼做?”“你以後不能再這麼做!”而是用委婉的口氣說:“如果我是你,我大概會……”

這種溝通方式使小林完全不感到難堪,不感到沮喪,取而代之的是一點溫暖和幾許鼓勵。隻是多了那麼幾個字,一下子就站到了對方的立場。大家站在同一陣線,每個人都設身處地的替人著想,哪裏還會有什麼不滿的情緒?更別說會造成什麼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代溝了!

江士頓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協調員。他的職責之一是監督在工地工作的員工戴上安全帽。他說以前他一碰到沒有戴安全帽的人,就打著官腔告訴他們,要求他們必須遵守公司的規定。員工雖然接受了他的糾正,但卻滿肚子不高興,常常在他離開以後,又把安全帽摘下來。後來,他決定采取另一種方式,當他發現有人不戴安全帽的時候,他就問他們是不是安全帽戴起來不舒服,或者有什麼不合適的地方。然後他以令人愉快的聲調提醒他們,戴安全帽的目的是在保護他們不受到傷害,建議他們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戴安全帽。結果是遵守規定戴安全帽的人愈來愈多,而且沒有造成憤恨或情緒上的不滿。

從這個事例當中,我們可以得知,有效溝通是一個雙向過程,它依賴於你能抓住聽者的注意力和正確地解釋你所掌握的信息,使你能把信息準確而令人信服地傳達給對方,以便自己的想法能被正確地接受和理解。有效溝通能獲得更多更佳的合作;能減少誤解;能使人更樂於作答;能使人覺得自己的話值得聆聽;能使自己辦事更加井井有條;能增進自己進行清晰思考的能力。

從理論上講,有效溝通是一門學問,在溝通時要注意選擇適當的地點、適當的時機;要有安排和計劃,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要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溝通的主題內容明確,不要把話題扯得很遠。理論界對有效的溝通提出了許多方法,其中比較著名的、且被大家公認的較佳的方法是美國管理協會提出的一套改善溝通的建議,大家習慣上稱之為“良好溝通十戒”,其要點如下:溝通之前應把要傳遞的思想搞清楚,對所傳遞的問題或意見分析得越有條理,越有利於溝通。要認真考慮每次溝通的真正目的。在溝通前,要問一問自己通過傳出的信息究竟要達到什麼目的,希望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然後選擇適當的語言、語氣和方式來達到此目的。信息傳遞的目的越明確,溝通成功的把握性就越大。要全麵考慮溝通時的一切環境情況,如自然的和人的環境,時機的選擇,決定溝通的社會風氣、習慣做法等。像一切有生命的東西一樣,交往也必須能夠適應它的環境。在計劃安排溝通時,要適當地同別人商量,征求意見,這樣會使溝通的信息具有真知灼見和客觀性。進行溝通時,要注意信息的基本內容,同時也要注意到附帶的含意。比如說話的語氣,表達方式,對聽眾反應表現出的接受能力等。要善於利用機會來傳遞有益的或有價值的東西。盡可能為他人的利益和需要著想,重視向別人傳遞有關其利益或具有長遠價值的信息。跟蹤檢查溝通。如果傳遞信息後不跟蹤檢查溝通效果究竟如何,那麼溝通可能是白費力氣,因為我們永遠不能知道我們是否成功地表達了本來的意義和意圖。要確保每次重要的溝通都有反饋,以取得全麵的理解和適宜的行動。溝通不僅要著眼於現在,也要著眼於將來。溝通應當要適應當前形勢和需要,然而,最重要的是要使溝通符合長遠利益和目標。言行一致。歸根到底,最有說服力的不是看你是怎樣說的,而是看你怎樣做的。如果一個人實際行動或態度與他所講的不一致,他的話就會被人看得一文不值。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相信隻要你了解了影響有效溝通的因素,掌握了達到有效溝通的原則和方法後,會給你的溝通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