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
狄更斯的曠世巨作
狄更斯(1812~1870)出生於英國樸次茅斯市郊的一個職員家庭裏。狄更斯童年時代就十分喜歡小說,希望自己也能夠從事文學活動。少年時期的生活使狄更斯獲得了豐富的知識。他22歲時開始文學創作,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作品暢銷全國,終於成為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
狄更斯18歲那一年,他在家庭間的小劇團裏認識了少女瑪麗亞·皮特奈爾。
瑪麗亞是一個小銀行家的女兒,家境比狄更斯好得多。她的父母當然不會同意這樁門不當戶不對的婚事,而瑪麗亞又是一個善於賣弄風騷、對生活並不嚴肅的女子。陷於初戀中的狄更斯失去了正確判斷的理智,自以為雙方互相鍾情,便鼓足勇氣向瑪麗亞傾訴了自己心中的愛情,可是得到的卻是冷淡的拒絕,以至關係完全破裂。瑪麗亞後來成了一個商人的妻子。
狄更斯珍貴的感情遭到了輕浮女子的玩弄,他的心靈又刻上一道傷痕。這件事對他的影響非常大,以致使他輕蔑現實中的女子而愛好幻想中的“仙女”。這種“仙女”,是被狄更斯完全理想化了的,她們那樣可愛而忠實,盡善盡美而沒有一點瑕疵,後來,她們在他的作品中不斷出現了。
但狄更斯是人生道路上不堪落伍的進擊者,各種挫折反而堅定了他的意誌。這時候,記者的收入已經可以維持他獨身生活了,於是他開始了文學創作。
1843年,22歲的狄更斯試著寫了一個短篇小說,忐忑不安地投給一家雜誌。一星期後,他驚喜地發現自己的作品被刊用了,他又寫了一篇,又被刊用。於是他開始為晨報寫連載作品,取材多是鄉村生活與倫敦生活。作家把霧都奇異的詩意表現得那樣生動具體,使讀者感到異常親切。1836年,他把這組用筆名“波茲”發表的特寫,收集為《波茲特寫集》。
當時的一位滑稽畫家讀了這些特寫之後,很欣賞狄更斯的寫作才能,便請狄更斯給他將要畫出的一些漫畫寫說明文字。狄更斯同意合作,但堅持應由他自己先寫文字而由畫家來配畫。狄更斯的成名作《匹克威克外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小說采取分若幹卷逐期發表的形式。在第一期裏,狄更斯便確定了為後來世人皆知的匹克威克那獨具特色的容貌舉止——他的眼鏡、白背心、緊身褲、小而圓的肚子、逍遙地翅在背後的上衣尾巴,還有“堂吉訶德”式的性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以製服惡人,及由此出現的種種喜劇場麵。
長篇描寫的是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俱樂部的成員,為了研究社會風俗,擴大見聞,從倫敦出發,走遍全國各地,在路上不斷地發生一些趣事。
匹克威克是一位紳士、學者,性格開朗,講仁愛。他是個老單身漢,雖然已年過五十,但仍然那麼天真、善良、言行滑稽可笑,常常鬧出笑話,有時甚至被人誤解,弄得狼狽不堪。
他很少出門,對社會知識少得可憐,結果旅行的第一天就倒了黴。因為他出於好奇,記錄了馬車夫的談話,馬車夫以為他要去告密,於是他被莫名其妙地痛打了一頓。他隻好自認晦氣,但決不還手打人。匹克威克就是這樣以仁愛為懷,反對暴力,就連多次欺騙他的流氓金格爾進了監獄之後,他也不計前惡,關懷備至,終於使金格爾受到感化而翻然悔悟,棄惡從善。
狄更斯開始寫這部書時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構思,隻是邊構思邊寫作,因此作品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但作家筆下的匹克威克形象卻栩栩如生,他那幽默滑稽的舉止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特別是不久後,狄更斯感到他自己的“堂吉訶德”缺少一個“桑丘”,於是便添了一個人物——撒姆·韋勒,更增添了小說的喜劇色彩。
撒姆·韋勒是一個馬車夫的兒子,在他身上體現著英國勞動人民機智、勇敢、正直、善良、樂觀的品質。他熱愛生活,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對醜惡行為具有強烈的憎惡心,因此他忠心耿耿地幫助匹克威克克服了種種困難。真實而有趣的撒姆成了當時英國街談巷議的人物,小說風行一時。
小說分二十期發表,第一期隻印四百份,到第十五期時預定者即超過了四萬。《匹克威克外傳》受到那樣熱烈的歡迎,以至有一個讀者在臨終前還喃喃地念叨著“匹克威克”,許多商人也都爭著以這個喜劇人物為自己的店鋪或產品命名。
馬克·吐溫走上文學路
馬克·吐溫(1835~1910),原名薩繆爾·蘭享·克萊門斯,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的一個叫佛羅裏達的偏僻小鎮。幼年家境貧寒,對底層百姓的關注和熱愛貫穿了他一生的創作。不懈努力終於使他成為19世紀後期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傑出的幽默諷刺作家。
1867年6月,馬克·吐溫搭乘“貴格號”遊覽船駛向地中海,打算做一次遠航。可是,由於旅途生活乏味,他十一月就回到了紐約。
不過,這次航行便馬克·吐溫有了個意外的收獲。在船上,他結識了一個名叫查利的青年。
一天,馬克·吐溫來到查利客艙閑聊。查利談到自己有個溫柔而漂亮的妹妹奧麗薇婭,說著拿出她的照片給他看。馬克·吐溫迷戀上了這個未曾相識的姑娘。
旅遊一結束,馬克·吐溫就到埃爾邁拉,光臨了查利的家。他完全被奧麗薇婭的美貌恬靜的性格所征服。可是,奧麗薇婭的父親,厭惡馬克·吐溫吸雪茄、飲烈性酒、過早地涉獵世界,懷疑他的品格有缺陷。因此,當馬克·吐溫向奧麗薇婭求婚時,首先便遭到了朗頓先生的拒絕。盡管這樣,他仍然不氣餒,經常出入其家。
一天晚上,馬克·吐溫乘馬車來到埃爾邁拉,再次求婚未遂,朗頓先生一家人把他送至門外。他無精打采地上了馬車。由於疏忽,座位沒有係緊。當車夫抽打轅馬啟程時,車子突然向前一竄,他從馬車上栽了下去,直挺挺地倒在地上。
朗頓先生一家人驚恐萬狀地圍攏上來,小心翼翼地把他抬回家裏,又請來了醫生。看護任務自然地落到了奧麗薇婭的身上。誰知在精心護理馬克·吐溫的三天中,她真的喜歡上了這個樂觀、幽默的青年。
臨別時,朗頓先生與馬克·吐溫進行了單獨的談話,坦率地說明了自己對他的看法,希望他提出能夠保證他品格的證人名單。馬克·吐溫當即寫下了好幾個人的名字及其通訊處。然後,高高興興地辭別了。
過了幾天,馬克·吐溫被朗頓先生請到家裏。一進門,他就感到氣氛有些緊張。寒暄幾句後,朗頓先生便將了解他的一疊回信遞給了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看完信,心全涼了。他萬萬沒有料到,幾位朋友在信中有的說他嗜酒成性,必將爛醉而死;有的為了顯示與他的關係密切,竟把他小時候的惡作劇也寫出來了,弄得馬克·吐溫麵紅耳赤,異常尷尬。
“這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你在世界上就沒有一個朋友了嗎?”經過一陣長時間的沉默之後,還是朗頓先生先開了口。
“顯然沒有。”馬克·吐溫回答道。
“我來做你的朋友,”朗頓先生站在馬克·吐溫麵前莊重地說:“和她結婚吧。我比他們更了解你。”
馬克·吐溫驚喜萬狀,不知如何是好。他如願以償了。訂婚日期是1896年2月4日。
與奧麗薇婭訂婚不久,馬克·吐溫被聘為加裏福尼亞《聖壇報》記者,對歐洲進行了長達五個月的采訪。此間,他寫了大量旅途通訊寄回國內,發表在《聖壇報》上,轟動一時。
回國後,美國哈特福特的出版公司同馬克·吐溫商量,要把他在國外寫的通訊彙集出版。他欣然同意,並著手準備。不料,《聖壇報》根本沒有征求他的意見,搶先把已發表在該報上的五十多篇通訊彙集起來,以《傻子國外旅行記》為題出版發行了。
馬克·吐溫異常憤慨,痛斥《聖壇報》老板為“偷兒”;同時,訴諸法律,但也沒有什麼結果。馬克·吐溫隻好承認了該書的出版。
在這本散文集裏,作者以幽默的筆調嘲笑了北方資產階級富有者的蠢笨。這些私囊飽漲的闊佬是一幫呆頭呆腦的角色。他們知識貧乏,對歐洲古老文化一竅不通,卻又裝作博學的樣子,信口開河地大發宏論,出盡了洋相,鬧出了不少笑話。
對這種無知、魯莽,馬克·吐溫感到憤怒和羞恥。但是,他又以寬容的態度,對美國“文明”給予了天真的肯定,表明作者對美國民主的實質還沒有徹底的認識。該書出版後,暢銷全國。馬克·吐溫在美國文壇嶄露頭角,被譽為“第一流的美國作家”,“我們文學上的林肯”。
棄醫從文的魯迅
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因家境較富裕,他7歲時就被父親送進私塾“三味書屋”讀書。魯迅學習十分刻苦認真,所以學習一直名列前茅。13歲時,由於家境衰落,父親又病倒了,少年魯迅不得不放棄學業,每天奔走於當鋪與藥鋪之間,小小年紀就飽嚐了生活的艱辛。
不久,父親病逝,他料理完後事,就決定東渡日本學習醫學。
早年,由於中國貧窮落後,中國人在國外一直受人歧視,所以出國留學的學子們都非常刻苦努力,想用優異的成績來為祖國爭光。魯迅到日本後,也是盡量回避一些閑雜事情,集中精力刻苦學習。他想用學成的精湛醫術,去救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但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改變了他學醫救國的誌向,也改變了他的一生。
有一天,教室裏放映電影,描述的是日俄戰爭時的場景,其中一段情節是:他們雙方在中國的領土上打仗。
一個中國人當了俄國人的間諜,被日本人抓住要砍頭示眾。當時圍觀的許多中國人,他們看著自己的同胞要被日本人殺死,神情麻木,甚至幸災樂禍。魯迅實在看不下去了。
這時,一個日本學生,又說了一句:“這些中國人真麻木,他們不亡國誰亡國?應該讓更文明的人去‘教化’他們。”魯迅實在忍無可忍,想反駁但又說不出來一句話。他用憤怒的目光瞪著那個日本學生,心中的滋味實在不好受。
影片中那被綁上刑場的中國人,那些神情麻木的圍觀者,還有那個日本學生刻薄的話語……這樣的國民,如果不從思想上救治,即使醫好他們的身體又有什麼用……魯迅不敢往下想,至此他已下定決心棄醫從文。
魯迅要用文學之筆,喚醒沉睡的民眾。他先後發表了《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等許多優秀作品,以犀利的筆鋒對中國的封建統治和封建道德進行深刻地批判,號召人民起來革命。
魯迅一生愛憎分明,他曾兩次掩護我們黨的領導人瞿秋白躲避敵人的追捕。方誌敏烈士的遺作,也是由他親自轉到中共中央的。魯迅在自己的作品中,對人民大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對倒行逆施的國民黨政府,則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駁斥。
魯迅用手中的筆實現著自己的愛國理想,用篇篇作品鋪設著救國的道路。毛澤東主席曾經稱讚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也留下了值得後人敬仰的錚錚鐵骨。範仲淹寫《嶽陽樓記》
範仲淹小的時候,家裏生活貧窮,但他很有誌氣,勤奮好學。艱苦的生活鍛煉了他的意誌,廣博的知識使他成為一個具有遠大理想的人。
長大後,範仲淹考中進士,入朝為官。當時江淮一帶遇到旱災,百姓生活十分艱難,範仲淹多次上書要求仁宗皇帝派人去救濟,仁宗都不予理睬。範仲淹就三番五次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上奏,仁宗被他打攪得沒有辦法,隻好派他去賑濟百姓。
範仲淹生活在北宋由盛轉衰的動蕩時期,他對國家的前途憂心忡忡,曾多次提出改革的建議,卻都未被采納。一次西夏的元昊避開朝廷自立為帝,向宋朝發起進攻。當時,誰都不願去處理這件棘手的事,範仲淹卻義無反顧,他主動要求前去解決西夏問題。他去了後,先到前沿地帶了解情況,之後又征求其他大臣的意見,多數大臣主張發兵征討,範仲淹分析情況後沒有同意。他主張采取招撫政策,團結少數民族群眾,讓他們安居樂業,才能穩定局勢,征討隻會讓雙方都受到傷害。經過範仲淹的努力,宋朝與西夏最終達成和解協議,使民眾避免了一場戰爭傷害,穩定了朝廷大局。
這時,宋朝內部矛盾又開始激化,人民不滿腐敗朝政,起來反抗。宋仁宗不得不采納範仲淹的改革措施,以詔書形式在全國頒布“慶曆新政”。因為“新政”觸犯了官僚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極力反對,才實行一年的“新政”就被扼殺了。範仲淹也因此被罷免了官職,發配去防禦西夏。
盡管範仲淹一生坎坷,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誌向卻始終沒有改變。他在其著名的《嶽陽樓記》裏寫下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也正是他一生憂國憂民的真實寫照。孔子著書立說
孔子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生在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孔子出生時家境已經敗落,不太富裕的家庭境況反而使他更加勤奮地讀書。
長大後的孔子,滿腹經綸、理想遠大。他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給魯國國君提出治理國家的建議,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收到了顯著效果。然而他的才華引來了一些權貴的嫉妒、排擠,他被迫辭官出走。
政治上的失利,並沒有使孔子灰心喪氣,他決定從道德思想教育入手,讓人們從最基本的教育中培養良好的品德。
孔子首先提出“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孔子所講的“仁”,又是和“禮”聯係在一起的,他認為隻要用周禮規範行為,“仁德”才能體現。這一卓越的見地,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的治世良方。
孔子不僅著書立說,還到各國講學,因此他的學生遍天下。孔子是曆史上第一個提出“因材施教”的人,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取得最佳效果。他在平常的教學中,注意觀察了解每個學生的愛好、個性,然後再針對不同情況,分別進行教育和指導。
孔子有個學生叫冉求,他生性膽小,遇事好退縮。孔子就針對他的這一弱點,有意識地教育他:平時遇事要抓緊,有了事情就立刻去做。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路,則敢作敢為,但又缺乏穩重。孔子就經常叮囑他:凡事要多加考慮,最好是請教父兄之後再去做。
孔子還要求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要按時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要有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一次,孔子帶學生去講學,途中遇見兩個孩童在爭論一個問題,他們要孔子評判對錯,孔子因為當時不便做結論,隻有說:“不知道,等我請教書本後,再給你們下結論。”學生們見此情形就勸老師,對小孩子的問題何必那麼認真,而孔子卻說:“幹每一件事情都應抱著認真的態度,這樣才能學到你不懂的東西。”
晚年的孔子,專門在魯國從事教育工作,他還編寫了《春秋》和《詩經》兩部經典著作。他創立的儒家思想獨樹一幟,他的教育理念和觀點,至今都具有借鑒價值。
孔子是中國曆史上教育的先師,被後人尊稱為“聖人”是當之無愧的。司馬光寫《資治通鑒》
司馬光是我國宋朝時候的大文學家,也是朝廷的宰相。宋仁宗皇帝經常向他請教曆代王朝的事情,司馬光總是以他淵博的曆史知識做出圓滿的回答,因此很受仁宗皇帝的賞識。後來,司馬光看到皇帝很需要曆史知識,但曆代留下來的史書太雜亂,就決心自己編寫一部史書。皇帝聽說了,就為這部史書題名為《資治通鑒》。
為了集中精力編書,司馬光主動離開了皇帝身邊,來到了洛陽。剛到洛陽的時候,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拜訪他。為了不浪費時間,司馬光就在門上貼了一張告示,上麵寫著:主人專心編寫史書,恕不接待來訪。從此以後,果然沒人來打擾他了。
司馬光編書很辛苦。為了提醒自己早醒,他用一段圓木做了個枕頭,隻要一翻身,枕頭就滾落在地上,人也就醒了,於是立刻就起床,抓緊時間寫書。後來,因為過度勞累,司馬光病倒了,躺在床上連話都說不出來。病情剛剛好轉,他就又日以繼夜地工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