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王安石改詩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飽讀詩書,對學問非常認真。

有一年,王安石因為主張改革被罷官,他決定離開京城由水路回江南去。

船到了與京口(今天的江蘇省鎮江市)隔江相望的瓜州時,王安石看著眼前的景色,思念起家鄉的親人來。他走進船艙,拿出紙筆,寫下了一首題目為《泊船瓜州》的詩:

京口瓜州一水間,

鍾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寫完後,王安石對第三句的“到”字很不滿意,認為太死板,而且春風是流動的,從哪到哪呢?於是把“到”改成了“過”,還是不滿意。就這樣,他先後用了“滿”、“入”等好幾個字,可都不滿意。王安石就走到船頭,想透透空氣。

月色下,江邊的草叢變成了墨綠色,反射著月光。王安石看著,忽然有了靈感,急忙跑回船艙。把原來改過的字全抹去,填了一個“綠”字上去。他把這首詩重新抄了一遍,還特意把“綠”寫得很大,然後滿意地拿給人看。

後來,許多人在談論怎麼推敲煉字的時候,都喜歡用王安石改詩這個例子,說一個“綠”字使全詩都生動了起來。贈汪倫

李白十分喜歡遊山玩水。這一天,他來到安徽境內,一個叫桃花潭的地方,這裏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有一個叫汪倫的人隱居於此,他為人豪爽,喜歡結交朋友,他很欣賞李白的才華,也很崇拜他。當聽說李白來到此地時,他便迫不及待地寫了一封邀請信:“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裏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接到信打開一看,見署名汪倫,並不認識,但他被這封信的熱情豪爽打動了,就跟隨送信人,來到了涇縣附近的一個小村子。在這裏李白受到了汪倫的熱情款待。談笑中,李白問起汪倫信中提到的十裏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聽後哈哈大笑:“這裏的十裏桃花就是十裏桃花潭水,萬家酒店就是一個姓萬的人家開的酒店。”李白這才恍然大悟,也忍不住大笑起來。

李白在桃花潭,汪倫天天陪他一起做詩飲酒,一起觀賞美景。不知不覺,幾天過去了,雖然他們相處時間不長,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天,李白要走了,汪倫來到江邊為他送行,分手的時候,為了表達對朋友的深情厚誼,汪倫用腳踏著節拍,大聲唱起了送別的歌謠。李白被汪倫真摯的友情感動了,他當場提筆寫下了《贈汪倫》並送給了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一生好遊,當他來到襄陽時,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於此,非常高興。他很欽佩孟浩然那種瀟灑清遠、冷漠仕途的品格,所以一到襄陽,他就登門拜訪。孟浩然也很賞識李白的才能,就熱情地招待了他,還留他住了十多天。共同的氣質、共同的境遇,使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公元730年,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裏,孟浩然將要去揚州,李白便到黃鶴樓為他送行。此時,江水茫茫,滾滾東去;岸邊,花紅草綠,雲煙繚繞。孟浩然置身於這良辰美景之中,雖然與李白離別有些依依不舍,但他此刻遊興正濃,便毅然登船啟程。

李白一直把他送到江邊,船啟動了,李白站在江岸上,望著漸漸離去的船隻,揮手告別,孤帆遠去了,終於消失在白雲和碧水之間。可李白依然一動不動地望著船隻遠去的方向。這時,一江洶湧的波浪,奔向碧空盡頭,仿佛是去追趕那遠走了的人。李白詩興大發,一揮而就: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出塞

在唐朝建國初期,經常發生民族戰爭。由於戰火連年不斷,當時,內地許多人被官府強行征去參戰,給人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幸。

一天夜晚,一輪清冷的明月高高地懸掛在空中,古老的邊關漸漸沉寂後,身著盔甲、手持長矛的守關戰士還在城牆上巡邏放哨,他們不知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為了擺脫思鄉的愁苦,戰士們彈起了琵琶,本想彈一首歡快的曲子,可彈出的卻是思鄉別離的音調。開始,他們還隨音樂大聲地唱,使勁地跳,想用這種方法擺脫思鄉的苦悶,可是後來,他們不唱了,也不跳了,一個個抱成一團痛哭起來,他們怎麼能不想家呢?怎麼能不思念親人呢?持續的爭戰,將戰士們的鐵甲都磨破了,讓不少年輕的生命也長眠在這裏……

看到眼前的一切,王昌齡非常激憤,是什麼原因,使他們不能回家?使許多人拋屍野外?是朝廷的用人不當。那些吃朝廷俸祿的將軍們,腐敗無能,整天隻知尋歡作樂,讓胡人有機可乘,常常來侵犯。假如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在的話,他就可以將胡人趕得遠遠的,使他們不敢再越過陰山,這樣,許多遠征的將士,就可以回家與親人團聚了。

詩人很希望朝廷能任用一名英勇善戰的大將,於是就寫了這首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城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之渙的涼州詞

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一天,長安城雪花紛飛,寒氣襲人。著名詩人王之渙、王昌齡、高適三人相約來到一家酒樓,準備飲酒聽曲。這個酒樓有許多賣唱的藝人,經常唱他們三人的詩篇。他們選了一處幹淨的座位坐下。演唱還沒有開始,王昌齡笑著說:“我們三人的詩,平日裏不分上下,今天如果誰的詩篇被唱得最多,誰就是第一。”高適和王之渙都點頭讚同。

第一個歌女手執拍板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聲音清悅,感情真摯。王昌齡擊掌笑道:“這是我的”。又有一位藝人輕展歌喉,唱了一首高適的五絕,曲調婉轉,情意綿綿,聽後高適也得意地說:“這是我的一首五絕。”這時,王之渙有些坐不住了,抬手自信地指著樂隊中最漂亮的一位歌女說:“等到那位女子上場時,她如果不唱我的詩,我就甘願認輸。”話音剛落,那位歌女便上場了,唱起了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歌聲淒婉動聽,把大家帶到了荒涼的邊疆,在那裏,邊疆的戰士吹著思念故鄉的笛曲,可是故鄉的春風,吹不到這遙遠的邊關。

酒店裏鴉雀無聲,大家都沉浸在詩的意境裏。從此,這首七絕便傳開了,並博得唐絕句壓卷的評價。神童駱賓王

在駱賓王七歲那年,有一天,家裏來了幾位客人。大家見駱賓王聰明機靈,都非常喜歡他,於是客人們就有意提出問題來考他。沒想到,七歲的駱賓王竟對答如流,一點也沒被難住。客人們不由得伸出大拇指,連連稱讚他才智過人。

午飯後,大家一起在池塘邊吟詩作對。有一位年紀稍長的客人,指著正在水裏嬉戲的一群大白鵝,對駱賓王說:“孩子,看那一群鵝,你能以它們為題做一首詩嗎?”正在一邊玩耍的駱賓王向池裏一看,一群大白鵝正如紳士般悠閑地遊來遊去,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綠的水麵上;紅紅的腳掌,正在青水中來回撥動;還有那彎彎細長的脖子,時不時伸長了,脆亮地高叫一聲。看到這兒,駱賓王靈機一動,隨口吟出了《詠鵝》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客人們聽後,大為震驚,連叫道:“好詩!好詩!真是一個神童!”

從此以後,駱賓王的《詠鵝》詩和“神童”美名便傳開了。賀知章回鄉

賀知章在為官時,官運亨通,一直到80歲,由於年老體衰,才告老還鄉。

他懷著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匆匆地踏上了這片讓他日夜魂牽夢想的熱土。在這裏他聽到了那熟悉的鄉音。想到自己在離開這兒時,還是一個壯誌未酬的熱血青年,如今回來已是一個滿頭銀發的老人了。這時,他看到一群無憂無慮的孩童正在玩耍,忽然想起當年和自己一起嬉戲的夥伴,他們現在也跟自己一樣白發蒼蒼了。真可謂人事消磨、世事滄桑呀!往事還曆曆在目,可眼前卻已物是人非了……

“老爺爺,您是從哪裏來的?到哪家去做客?”一聲清脆的喊聲打斷了詩人的思緒。他趕忙笑道:“我就是咱們這兒的人,我這不是回家來了嗎?”說著他撫摸著那個孩子的頭。這時,孩子們都跑了過來,用熟悉的家鄉話和他無拘無束地談笑起來,一直把他送到家門口。

回到家後,賀知章感慨萬千,抑製不住激動的心情,提筆寫下了這首《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月下獨酌

李白40多歲時,由於朋友的推薦而被召入京城,供奉翰林。當時李白豪情滿懷,準備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可是晚年的唐玄宗已不是“開元之治”時的那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了,他隻是把李白擺在禦用文人的位置上,專為他尋歡作樂而填寫一些曲詞,李白對此極為不滿。於是他對昏君,對朝政,還有那些趨炎附勢的權貴們,不時地嬉笑怒罵、辛辣諷刺。結果他便經常受到這些腐敗勢力的攻擊和誣陷,因此,他感到孤獨、苦悶,常常借酒來發泄心中的不快。

一天晚上,李白獨自踱步來到後院。此時,天氣晴朗,明月當空,陣陣花香沁人心脾。看到這樣美麗的夜景,李白陶醉了,擺上美酒,痛飲一番。可當他剛要斟酒時,一種孤寂的感覺襲上心頭,這樣美好的夜晚,卻沒有一個親人和知心朋友與他一塊痛飲。獨自一人這樣自斟自飲真的很乏味!很單調!他不禁有些黯然神傷。忽然他抬頭看到了空中的明月,於是斟滿了一杯酒,高高舉起,邀請明月來一起飲酒。這時,皎潔的月光,將詩人的身影投射在地上,於是,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身影就成了陪伴詩人飲酒的“酒伴”了。鳥鳴澗

唐朝詩人王維在20歲時,他的詩文就已經很有名氣了。他博學多才,不僅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而且對繪畫、音樂也很精通,尤其彈得一手好琵琶。在京城長安,王維以詩會友,結交了許多社會名流。當時的岐王李範也很喜歡詩文、音樂,他非常賞識王維的才華,就經常邀請他到府上談詩論畫。

有一天,王維問岐王:“我準備參加進士考試,不知能不能取得第一名?”岐王聽後,悄悄對他說:“聽說京城有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已經托公主給主考官寫了一封推薦信,想取他為第一。你要取得第一可就有點難了!”王維聽後很自信地對岐王說:“那個人的文章我讀過,我相信我不會比他差!”

於是岐王就給王維出了一個主意,讓他扮成一個演奏琵琶的藝人,隨自己一塊去參加公主的宴會。到了宴會上,王維站在最前麵,他五官清秀、年輕英俊,一下子就引起了公主的注意。岐王令他演奏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