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寶十年到十三年(公元751-754年),唐朝軍隊曾兩次攻打南詔,都因雲南一帶流行瘴氣及士兵情緒消極而戰敗。這期間先後戰死和患病而死的士兵達二十多萬人。當時老百姓為了躲避征兵,有的甚至故意把自己弄成殘疾。幾十年以後,詩人白居易遇見了一位為了逃避從軍而砸斷自己手臂的老人。老人的血淚控訴,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朝廷發動不義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這一天,詩人白居易來到了新豐縣(今陝西臨潼縣境內),路遇一位老人,老人家的頭發、眉頭和胡須都像雪似的銀白。他由玄孫架著慢慢地走著,用左臂扶著玄孫的肩膀,因為右臂已經殘廢了。

白居易很驚奇,走過去問道:“老人家的手臂壞了幾年了?”

老人看著這位陌生人,心裏很不高興,沒有答複他的問話。白居易感到了這句問話太唐突,這位白發蒼蒼老人的斷臂,可能有很傷心的經曆,想到這裏,白居易又走過去問道:“老人家今年高壽?”

老人抬頭仔細地看了看這位舉止有禮的讀書人,然後回答說:“不算高壽,今年已滿88歲!”

白居易又問:“您這麼大的年齡,右臂是怎麼斷的呀?”

白居易坐在了老人的身邊,聽他講那坎坷的經曆。

老人家一生的悲慘遭遇,通過他的哭訴深深地打動了詩人白居易的心,他在快要寫完這首《新豐折臂翁》敘事詩的時候,懷著十分悲痛和十分懇切的心情寫下了對當朝皇帝唐玄宗的幾句忠言,這後幾句詩的意思是說:“開明的君主啊!快聽聽老人家的訴說吧!您沒聽說過當年大義的宰相宋璟,他不獎賞在邊關立過戰功的將士,以防止他們在邊境惹出事端。而天寶年間的宰相楊國忠為了得到皇上的恩賜,又故意征兵在邊境挑起了戰爭,結果功沒立下,卻坑害了可憐的天下平民。如果您想了解這一切,就來問一問這些曆盡災難的貧苦百姓,問一問這位為了逃避戰爭而自殘手臂的老人家吧!”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唐高宗末年,出身富貴的詩人陳子昂從梓州射洪(今四川)來到京都長安應試。

唐代的進士考試,卷子不密封,考官除了看考生的卷子外還要看他的名氣,更重要的是看是否有達官貴人的推薦。因此,參加進士考試首先要在長安出名,使自己的詩文讓一些有身份有名望的人知道。

一天,長安城來了一個西域商人,手裏拿著一把胡琴,價格非常的昂貴,四周圍了許多人,不知道這胡琴為什麼這樣貴,到底貴在什麼地方。第二天,這個商人又站到了街頭,圍觀的人越來越多,都想知道這昂貴的胡琴到底能奏出多優美的樂曲來。

這時,在這裏連著觀看了兩天的陳子昂走上前將胡琴買下來,並當眾宣布:明天在這裏演奏奇妙的樂曲,請歌女唱著名詩人的詩詞,望大家回去相互轉告。

第二天,果真有上百人在此等候,也有不少長安有名的詩人。陳子昂站到了高處的台階上,高聲喊到:“我是蜀人陳子昂,善於寫詩文,現在有一百多篇了,可是在長安卻無人知道。今天請各位來是聽我演奏樂曲的,可一把樂工用的胡琴怎麼可以賣價這樣貴?他是為了掙錢,這把琴也同其他的一樣,沒有什麼珍貴之處。”

他說完將手中的胡琴用力一摔,琴變成了碎塊,他又忙將自己的詩文分發給大家。

由於他的詩寫得的確很好,這樣,一天內他的名字傳遍了長安城。在他24歲那年,也終於考中了進士。

陳子昂從小愛慕豪傑俠客,他的為人也是如此。他考中進士後做了個小官,他陳述時弊,為朝廷提出了許多有用的建議,卻不被朝廷聽取,還受排擠。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營州,陳子昂奉命隨軍出征,帶兵的大將是個草包,連打了幾次敗仗,國情十分危急。這時陳子昂多次提出好的建議,又請求率兵攻打,將領誤以為他要帶兵造反,奪取他的權位,不但沒有聽他的建議,反而還把他給降級了。

陳子昂受到了打擊,心情非常壓抑,眼看著報國的良策全部泡湯。這天他登上軍營附近的幽州台,忽然記起了戰國時曾在這裏廣招天下賢士的燕昭王,他滿腔悲憤,慷慨激昂,寫下了這首傳誦至今的《登幽州台歌》。陳子昂的詩有高昂清峻的風格,一掃唐代宮體詩的靡靡之音,廣為世人所吟誦。這同他年輕時的直爽性格和懷才不遇是分不開的。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春風得意”和“走馬觀花”這兩個成語大家一定很熟悉,它們就是源於這首詩。

唐代科舉中的進士科,最受讀書人的重視,因為這是他們登上仕途的重要途徑。孟郊曾兩次參加進士考試,都因時運不佳而落選。在德宗貞元十二年秋天,46歲的孟郊第三次參加進士考試。按唐科舉製度,考試結果在第二年春天才公布。考試後,孟郊一直惴惴不安地等待發榜的日子。

春天終於來了,整個長安城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考試結果公布出來,孟郊得以高中。幾十年的刻苦奮鬥就是為了這一天,消息傳來,孟郊簡直不敢相信,他仿佛一下子從苦海中被拉了上來,快樂得都有些“喜欲狂”了。幾個月來焦急等待的鬱悶,猛然間煙消雲散;過去幾十年生活的困頓,仕途上的失意與精神上的壓抑,全都被拋到九霄雲外。

按慣例,新進士們在發榜後,都要在長安進行一次聚會。孟郊騎馬上街,盡管此時長安的街上車水馬龍,擠滿了春遊的人,可他卻旁若無人,策馬疾馳。以前都是在苦熬苦煎中度過的,今天也該放鬆一下了。一天之內,他騎馬看盡了長安城的春花,充分領略了皇城的春色。

春風陣陣,馬蹄聲聲,長安的街上留下了孟郊策馬疾馳的身影,也留下了他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相思

紅豆生長南方,樹幹有一丈多高,葉子和槐樹葉很像,開白花,果子像豌豆,呈紅色,堅硬而有光澤。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對勤勞的年輕夫婦,家裏很窮,但他們相親相愛,日子過得很美滿。他們結婚沒幾個月,邊關告急。官府到處抓壯丁,使許多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們也沒逃過這種厄運,丈夫被抓走以後,妻子整日以淚洗麵,盼著戰爭結束,丈夫趕快回來。可是沒過多久,從邊關傳來丈夫戰死的消息。妻子聽後,萬念俱灰,最後哭死在一棵樹下,化成了紅豆。所以後人又把紅豆叫做相思子。

據說安史之亂發生以後,唐明皇逃入了四川。宮廷音樂家李龜年也流落到湖南,在一次官僚名士的宴會上,他唱起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歌聲委婉、悲切,寄予了他對唐明皇的緬懷和對故國的思念之情,在座的人聽完後,無不望著蜀地歎息流涕。詩人同詠湘妃竹

晚唐詩人高駢曾寫過一首七絕,題為《湘浦曲》。詩中寫道:

虞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水雲間。當時血淚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

詩人在這裏講述了一個有關竹子的美麗傳說。全詩大意:舜帝(舜的祖先封地在虞,故也稱虞舜,虞帝即舜帝)到南方巡遊再也沒有回來,湘江洞庭的水雲之間,迷散著二妃的幽怨之聲。當時也不知她們流了多少淚,直到現在的湘妃竹上還是血淚斑斑。

傳說古代舜帝有兩個美麗的妃子,一個叫娥皇,一個叫女英,他們的感情很好。一次,舜到南方巡視,一去而不複回,歸來的人說他已死在蒼梧(今湖南寧遠縣內)。二妃痛不欲生,趕到洞庭湖畔痛哭,淚水流盡繼之以血,灑在四周的竹子上,便有了血淚斑斑的痕跡。人們為了紀念二妃,故名之曰“湘妃竹”(又名斑竹)。二妃後來投水自盡,成為水神,名曰湘君和湘夫人。現在的洞庭山上,據說還有二妃的墳墓。在洞庭湖畔,古人還修建了“黃陵廟”,又名“湘夫人祠”,用以供奉湘水女神湘君和湘夫人。

在後人的詩文中,二妃的傳說常被用作典故以寄寓詩人的情感。唐憲宗元和年間,詩人施肩吾寫了一首詠湘妃竹的五絕,題名《湘竹詞》:

萬古湘江竹,無窮奈怨何。年年長春筍,隻是淚痕多。

中唐詩人杜牧也曾寫過一首七絕《斑竹筒簟》描述用湘妃竹編織的竹席。詩中寫道:

血染斑斑成錦紋,昔年遺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將身臥淚痕。

詩的意思是:斑竹席上的斑斑血痕,都像是錦繡花紋,當年悼念舜帝的悲痛至今還看得見,明明知道這是二妃的眼淚,怎麼忍心睡在這淚痕上呢?秋浦歌

唐代大詩人李白,一次從北方的幽燕地帶南歸,第二年(753)又應一個朋友的邀請,到南陵(在今安徽)等地漫遊。

南陵西麵一百多裏有個秋浦湖,風景十分優美。湖畔山路曲折,茂林幽深。綠竹環抱的村莊裏,村民們種田打魚。夏天,采蓮的姑娘們蕩著小船在接天的蓮葉中出沒,不時傳來歌聲和笑聲。這裏山上盛產銅礦。當地財主招了許多工人采礦煉銅,在秋浦湖邊造起不少煉銅的爐子,工人們日日夜夜用炭火把黃澄澄的銅冶煉出來。

有一天夜裏,月光明朗,李白和朋友來到煉銅爐前參觀。隻見處處爐火熊熊,映照著天空大地,迸發出千萬朵銀花般的火星,四周彌漫著一團團紫色的煤煙,爐火火星交錯在一起,景象非常壯觀。那冶煉工人的臉龐,個個被爐火燒得通紅通紅,他們一麵揮舞著強壯有力的手臂緊張勞動,一麵唱著高亢粗獷的民歌。這嘹亮的歌聲,似乎把秋天寒涼的湖水也激起了層層漣漪……李白出神地看著,感動極了。他從未見過這種熱烈勞動的景象,就滿懷激情地寫下了一首詩: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李白在秋浦湖,大部分時間過得很愉快,詩興大發,一共做了十七首《秋浦歌》,上麵這首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壯誌未酬的痛苦,長久積鬱在他心中沒有消退。特別是去年,他在幽燕地區看到的殺氣騰騰的景象,一直使他不能忘懷。大軍閥安祿山在那裏招兵買馬,造兵器,囤軍糧,甚至將來當皇帝後封官用的錦衣紫袍,都在積極準備著。李白預感到大禍就要臨頭,不禁登上戰國時期昭王為求賢地而造的黃金台,慷慨賦詩。然而,當今尋歡作樂、醉生夢死的皇帝,即使聽到了他的呼聲,又怎能理解他為國的忠心?

這種憂思是無時不在、一觸即發的。這天早上,他在朋友家梳洗,對著銅鏡一照,忽然發覺頭上的白發又增加不少。這時,他心裏的愁思、鬱閉、感慨……一齊交集,想到自從被朝廷中一些權貴排擠,離開長安以來,時間已經過去近十年,事業卻一無所成,現在出世心切,意欲遁跡江湖,豈不是令人可悲可傷?於是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