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望仙
漢武帝稱帝統一天下,漢朝一直國富兵強。武帝也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他害怕死,於是便問道求仙,希望長生不老。
晚唐詩人羅鄴為此寫下了這首諷刺漢武帝的詩:千金壘土望三山,雲鶴無蹤羽衛還。若說神仙求便得,茂陵何事在人間。
武帝想長生不死,求仙心切,也屢次上當受騙。當時有一個叫李少君的自稱有長生不老術。他在朋友武安侯家飲酒,見一位90歲的老翁也前來赴宴,他說自己曾同老頭的爺爺在一起狩過獵,老人問他在哪裏,他居然答對了,因老頭小的時候也同他爺爺去過此地。這下眾賓客都很驚奇,武安侯問他:“那麼少君已在世上活了幾百歲了?”
李少君笑著答允。第二天,武安侯便來到朝廷向漢武帝稟報了此事。漢武帝十分高興,立即下令將李少君請進宮庭,問道:“你在人間已經活了多久?”
李少君忙回答:“351年。”
漢武帝興奮地問:“你見到了哪裏的神仙?吃了什麼仙藥?”
少君回答:“一次神仙安期生夢中約我去他那裏做客,我便隨他去了東海中的蓬萊山。”
“都吃些什麼?”武帝忙問。
少君答道:“隻吃一顆仙棗,但有西瓜那麼大。”
他這套騙人的謊話竟使漢武帝深信不疑,他很受武帝的恩寵和信任,武常告訴李少君:“如果神仙安期生再請你赴宴,一定告訴我一聲,我與你同去。”
就在武帝迫切想去蓬萊山赴宴的時候,李少君突然死了。漢武帝疑惑地說:“李少君都已成仙,為什麼還會死掉?可能是變成仙走了,去了蓬萊山。”
第二個來騙漢武帝的是方士少翁。他自稱通神仙鬼圖,能請仙人下凡,但時間長了不見顯象,漢武帝很生氣,少翁怕皇帝發火殺了他,便用絲綢寫下了怪異的字讓牛吃下去,然後稟報皇上說:“仙人知道了皇帝的心願,寫一書到人間。”
武帝心焦地問:“此書在哪裏?”
少翁忙答:“在一頭大黃牛的腹中。”
於是牽來了這頭大黃牛,當場殺了,拿出了肚子裏的絲綢書。武帝一見立即猜出了這是方士少翁的字跡,一氣之下把他給殺了。漢武帝又一次受騙還是沒有悔悟,繼續求拜神仙以求得長生不老。直到他六十多歲還有點清醒,在群臣麵前怨自己的愚笨,並說道:“天下哪有仙人,盡是妖言惑眾!飲食不要太飽,適當服藥,保持身體健康才能少生疾病!”
但他醒悟得太晚了,身體已日漸衰退,沒過幾年,便同常人一樣命歸西天。賦得古原草送別
公元787年(唐朝貞元三年)早春時節,繁華的京城長安來了一個16歲的讀書郎。高大豪華的樓台亭閣,熱鬧非凡的大街,川流不息的人群,都令他眼花繚亂。但他沒有心思去瀏覽這都市的風光,隻是左顧右盼,逢人便打聽詩人顧況的住處。顧況是當時京都名士,又是朝廷上的著作郎,也是當時詩人們崇拜的偶像。經過多處打聽,中午時分,他終於找到了顧況的家。見到了這位白發蒼蒼、大名鼎鼎的詩人。年輕人走上前去畢恭畢敬地行禮,並把一卷詩稿送上請老詩人指正。顧況打開詩卷,見上麵工整地書寫著“白居易”三個字,便認真打量這位闖上門來的陌生少年郎,他捋了捋胡須問道:“少年芳齡幾何?”
白居易忙回答:“16歲”。
老詩人又問:“祖籍哪裏?”
“太原。”
老詩人又笑了笑:“這麼說,你是從太原而來。”
“不,祖籍太原,寄居江南,我是從江南而來。”
顧況又打量了白居易一番,然後開玩笑說:“長安米價太貴,要長期居住可不太容易。”
這雖然是打趣的話,但確是發自老人內心的誠摯之言。這些年來,到京都長安拜訪、求學的人非常多,可是沒有幾個在長安站住腳的。初到長安的白居易雖然不明白老詩人此話的含意,他站在那裏拘束得很,時間一長,便更加心神不安。這時,顧況慢慢地打開了白居易送上的詩文,仔細看了看,突然眼睛一亮,高聲朗誦起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好詩!好詩!”顧況高興地大聲驚歎道。
他笑容滿麵,走到白居易的身旁,輕輕地拍打著他的肩頭說:“少年16歲能寫出這樣的好詩,要在長安住下去也是很容易的事。”
白居易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5歲時學寫詩,8歲時已懂得聲韻,因此16歲能寫出這般好詩一點也不驚異。
少年白居易的這首詩,以生動的語言形象地寫出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可以看出,少年白居易通過歌頌野草,表現了他一種奮鬥不息的信念,一種頑強向上的精神。難怪老詩人顧況這樣情不自禁地大聲稱讚了,從此,顧況便經常對人誇獎白居易的詩文,少年白居易也虛心好學,經常向老詩人求教。
之後他不僅在長安立足,而且詩文也非常有名氣,寫出了許多流傳千古的詩篇。琵琶行
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深秋,被貶到江州(江西省九江市)做司馬的白居易在潯陽江邊坐船送別朋友。
傍晚,他們來到江邊的客船上,正在痛快地飲酒時,忽然隨著秋風傳來陣陣琵琶的奏鳴聲,一曲彈完,兩人還靜靜地陶醉在這動人的琵琶音樂中,緊接著,又一曲開始了。
白居易衝彈琵琶人坐的那條船大聲說:“彈琵琶的是哪位?”
樂聲停止了,但無人回答。白居易便叫船夫將船靠近彈琵琶的那條船,繼續問道:“剛才哪位名師彈出這等悅耳的樂曲,能不能出來相見?”
客人也接著說道:“請到我們船上來演奏一曲吧!”
他們等了許久才見一位女子慢慢地從船艙裏出來,邁著輕盈的碎步上了這條船,抱著的琵琶遮住了半邊臉。
白居易和客人給她讓了座,請她彈一首流行樂曲。她慢慢端好坐姿,先輕輕地把琵琶試了試弦,這幾聲雖不成曲,但也響亮動聽。
一首琵琶曲開始了,她是在用自己的心在彈奏,那淒怨婉約的樂曲中不知蘊藏了多少情思,好像在訴說自己那悲慘的一生。她低垂著頭,但手卻不停地彈著,手指靈活地跳動著,用盡了攏、撚、抹、挑多種技法。她彈奏了“霓裳羽衣曲”,又彈了當時京城流行的“六幺”曲。那粗弦低沉的聲音如狂風驟雨,細弦輕柔如情人的竊竊私語。而粗弦細弦交織在一起,像大大小小的銀珠落在玉盤中那樣清脆舒暢,宛如黃鶯在啼叫,低沉時又似江水慢慢地在冰下流淌。驟然間絲弦像呆滯了,樂聲也漸漸消失了。此時無聲比有聲更令人悲痛,像一種無聲的幽怨在慢慢升起。
這時,另一首樂曲又彈響了。琵琶聲像進水的瓷瓶突然爆炸,水裂四濺,如披堅執銳的騎士衝向陣前傳來刺刺的刀槍聲,樂曲由開始的低沉轉為激昂。彈奏終了時撥子在琵琶中心優美地撫過。四根琵弦齊聲的和弦如撕裂的綢緞。
一切都靜了下來,兩條船都靜靜地呆在原地不動,隻有江麵上跳躍著秋月的銀光。
琵琶女低著頭慢慢將撥子插在琵琶弦中,輕輕地放下,又整理一下衣裳,恢複了剛才彈奏琵琶時激動的表情,望著遠處江麵上閃爍著的星星燈火,回憶著她從前的悲傷往事。
她慢慢地一字一句地說:“奴家本是京城人,家住長安東南的蝦蟆陵旁邊。13歲那年出來拜師學藝,學彈奏琵琶,後來在官辦的教練歌舞機構教坊的第一班中學藝,小女子彈奏技巧進步很快,演奏的樂曲連著名的藝師都很欣賞,打扮起來連長安城內的名妓秋娘都要嫉妒。”
“那時,長安城五陵的紈絝子弟們都紛紛跑到這裏聽婢女演奏,想方設法地討好奴家,演奏一曲所賞的紅色絲綢非常多。這些飲酒作樂的紈絝子弟喝醉了酒,醉醺醺地在桌子上打著拍子,打碎了鑲著珠翠的發梳,深紅色的絲綢裙上染上了倒翻的酒漿。就這樣,年複一年,青春的美好時光都在這秋月春風中,在陣陣歡聲笑語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
白居易看著琵琶女問:“你家裏還有親人嗎?”
琵琶女非常難過地答道:“弟弟從軍一去就音訊全無,生死未卜。前不久,家裏捎來音訊,姐姐已離開人世了。”
說著她傷心地流下了眼淚。
詩人非常同情地說:“那你為什麼不早些嫁人,終身也有個依靠?”
她停了停說:“青春年華已經逝去,容貌也衰老了,那些常來這裏尋歡作樂的富家公子也不來了,每天門前總是冷冷清清的。年齡大了便嫁給了一個商人,但他隻是一味掙錢,根本不把奴家放在心裏,上個月又到浮梁販賣茶葉去了。可憐我孤苦零丁,一個人守著一條空船,望著那明亮的月光灑在這寒冷的江麵上,深夜裏常常夢見少年時期的往事,但從夢中醒來,想起一生中這悲慘的身世便痛哭一場,淚水如洗,把臉上擦的脂粉都洗掉了。”
詩人說:“剛才聽了你那悅耳動聽的琵琶曲,真令我非常激動;後來又得知你那不幸的身世,又使我感歎不已。我同樣是飄落在天涯海角的人,過去我們雖然不相識,可今天的相逢相識真是十分難得的啊!”
琵琶女望著眼前這位官人,不解地問:“難道大人也同奴家一樣有過傷心的往事?為什麼這樣喜歡婢女的琵琶曲呢?”
白居易長長地歎了口氣說:“我從前在京都朝中做官,去年被貶謫離開了長安。當時身體有病,一直住在潯陽城裏,那個地方偏僻聽不到好聽的音樂,更談不上弦樂器和竹管樂器奏出的樂曲了。而且那個地方靠近大江,地勢低而且非常潮濕,茅草房的周圍長滿了蘆葦和苦竹,在這樣的地方能聽到什麼呢?不過是些杜鵑的鳴叫和猿猴的啼叫。每當在春暖花開或是明月星空的時候,我常常獨自一人借酒澆愁,有時也能聽到遠處有人唱山歌或吹竹笛,但那聲音實在是不太中聽,今天晚上非常有幸地聽了你演奏的琵琶曲,就好像是聽到了天上的仙樂,使我感到耳目一新。”
白居易站起身來拿起剛剛寫好的一首長詩,雙手送到琵琶女麵前說:“剛才我為你寫了一首《琵琶行》的詩,請你千萬不要推辭,坐下來演奏一下這首詩吧。”
聽到詩人的一番懇切的要求,她不禁激動萬分,站在那裏許久沒有說話,然後慢慢地坐下,抱起琵琶,重新擺好姿勢,取下撥子,用更高的音調急速地彈奏起來。那淒涼悲婉的樂曲似乎和剛才的聲音大不一樣,周圍的人聽罷都忍不住流下了熱淚,而最傷心的就是江州司馬白居易了,他身上穿的那件青衫都被淚水打濕了。
白居易的這首敘事長詩共分三段:第一段寫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第二段寫了她不幸的身世;第三段聯係到自己的痛苦遭遇……
全詩非常生動地塑造了主人公的真實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藝人們的悲慘命運。“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千古絕唱,既同情歌女,又感傷自己,對自己政治上受到的打擊憤憤不平。全詩的主題思想也在於此。新豐折臂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