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人生的價值(1 / 3)

實現人生的價值

實現自我的階梯

作為內在結構的要素,人不僅具有生理需要,而且也具有心理需要。但這些需要必須由環境給予最適宜的滿足,才能防止疾病和主觀上的不幸。因此,可以認為它們是一種缺失。

它們可以稱之為基本的需要、生物性的需要,可以把它們比做像對鹽、鈣、維生素D的需要一樣的需要。

因為,被剝奪生活必需品的人,持續地渴望它們的滿足;剝奪它們造成人的疾病和枯萎;在“缺失疾病”期間,它們的滿足能起治療作用;穩定的供應可防止這些疾病;健康的(滿足了的)人不再表現這些缺失。

但是,這些需要是以一種層次和發展的方式、以一種強度和先後次序彼此關聯起來的。例如,安全需要是比愛的需要更占優勢、更強烈、更迫切、更生死攸關的需要,而且食物的需要通常比任何的需要都強烈。

此外,所有這些基本需要都可以認為是通向一般自我實現道路上的階梯,所有基本需要都可以納入這個階梯之中。

我們如果把這些資料係統地排列起來,那麼,我們就能解決哲學家為之奮鬥了若幹世紀但仍無作用的許多價值的問題。例如,隻有一個人類的終極價值,一個所有人都追求的遙遠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被不同的著作者分別稱之為自我實現、自我現實化、整合、心理健康、個別化、自主性、創造力、生產力的東西。但是,所有這些著作者都一致認為,這個目標就是使人的潛能現實化。

也就是說,使這個人成為有完美人性的,成為這個人能夠成為的狀態。但實際上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有時這個人自己並不了解這一點。

就某個人本身來說,所有他所知道的隻是:他是極端渴望愛的,而且他認為,如果他獲得了愛,他就會永遠快樂和滿足。他並不清楚,在這個滿足到來之後,他還有追求的目標;他也不清楚,一個基本需要的滿足,就會出現另一“更高級”需要占統治地位的意識。

這個與生活本身同義的、絕對的、最終的價值就是在特定時期內支配他的一種需要,而且也是需要階梯上的其中一種。因此,這些基本需要或基本價值既可以看作目的,又可以看作是達到一個終極目的的手段。

的確,有一個單獨的、終極的價值,或者說人生的目的。然而,我們也有一個有層次的、發展著的、綜合地相互聯係起來的價值體係,這也是確實的客觀情況。

這個需要層次的概念,也對於解決存在和形成之間明顯的對立矛盾是很有用的。確實,人在永恒地追求著終極的人的狀態,但無論如何,這種狀態本身可能是一種不同的形狀和成長。我們仿佛要永遠力求達到終極人的狀態,但這卻是一種永遠不可能達到的狀態。但有幸的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這並不是真理性的,或者說至少這並不是唯一的真理,還有與它結合在一起的另一個真理。

由於良好的形成過程,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絕對存在的暫時狀態即高峰體驗的獎賞。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我們經曆了許多高峰體驗,而每一次高峰體驗本身就是絕對的樂事和完美,足以證實人生不需要比它們自身更多的東西了。

這可以說是對這種思想——認為天堂存在於人生道路終點之外的某個地方的反駁。可以這樣說,天堂似乎就在我們日常奮鬥生活的前麵等候著我們,時刻準備讓我們跨進並享受它。一旦我們跨進天堂,我們就能永遠記得它,並且用這種記憶作為我們的能源,在我們自身遭受壓力的時候支撐我們戰勝困難。

還不僅限於此點。從絕對的意義上講,一時一刻的成長本身也意味著有內在獎賞和內在樂趣。如果說它們不是高山式的高峰體驗,至少它們也是丘陵式的體驗,是自我證實的樂趣,是存在的微小瞬間。存在和形成之間並不彼此抵觸和相互排斥。

向預定的目標奮進

我們是被迫發展健康成長的概念以及自我實現傾向的概念的,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這個概念是演繹性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假設這樣的概念,人的許多行為就會喪失意義。在科學的原理上,這和我們發現必然有一個早已存在但迄今沒有見過的行星是一樣的,因為隻有它的存在才能解釋其他許多觀察資料的意義。

在這裏,我們可以肯定地斷言,還有一些直接臨床的和人格的證據,以及日益增多的測驗資料支持這個信念。至少可以舉出一種合情合理的、推理的、經驗的實例,證明在人的內部存在著一種向一定方向成長的趨勢或需要,這個方向一般可以概括為自我實現或心理的健康成長。

或者可以具體地概述為,向自我實現的各個方麵和一切次方麵成長。也就是說,他有一種內部的壓力,指向人格的統一和自發地表現、完全的個別化和同一性,指向探索真理的、成為有創造力的、成長美好的人,等等。

人是如此構造的,他堅持向著越來越完美的存在前進,而這也意味著,他堅持向著大多數人願意叫做美好的價值前進,向著安詳、仁慈、英勇、正直、熱愛、無私、善行前進。

但問題的棘手之處在於,提出要求什麼和不要求什麼的界限。就我自己進行的研究來說,它們大多是在被認為已經取得“成功的”成人身上進行的。我隻有很少有關不成功的、掉隊的人的資料。

從奧林匹克運動會獲獎者那裏做出的推論是完全可以承認的,從原則上說,完全能推論出人究竟能跑多快、跳多高、舉多重。我們也可以推論出任何新生兒的能力。但是,這些實際的可能性,並沒有告訴我們有關統計資料、機率、可能性的任何東西。

此外,我們也注意到,向著完美人性和健康成長的傾向並不是人身上唯一的傾向。正如我們在同樣的人身上,也可以發現死的願望、畏懼、防禦和退化的傾向,等等。

盡管這些人在數量上很少,然而我們從直接研究這些高度發展的、最成熟的、心理最健康的個體中,能夠學到有關價值的大量知識,我們也可以通過研究普通人的高峰體驗,學到關於價值的知識,這時他們暫時地自我實現了。這是因為他們是最完美的人。例如,他們是保留和發展了人類智能的人,特別是保留和發展了規定人的並把人同猿猴分開的那些智能。這符合哈特曼關於同樣問題所持的價值論觀點,他把好人看做是具備更多的規定“人”的概念特性的人。

從發展的觀點來看,這些個體是發展更完善的人,他們沒有固著在不成熟、不完善的成長水平上。這種做法,並不比分類學家選擇蝴蝶的類型樣本,或醫生選擇身體最健康的年輕人,更多地乞求於神秘、先驗或機會。他們也同樣尋找“完善、成熟、健美的樣品”作為標本。從原則上講,一種程序、一種傳統的做法是可以重複的。

完善人性,不僅可以根據已經確定的“人”的概念下定義,也可以根據人類常模下定義,而且它也可以有一個描述性的、分類的、能夠測量的、心理學的定義。

現在,從幾個開端性的研究和不計其數的診療經驗中,我們已經具有了有關充分發展、成長良好的人的特點的某種概念。這些特點不僅是可以進行客觀描述的,而且它們在主觀上也是獎賞性的、令人愉快的和起強化作用的。

在健康人的樣本上,客觀上可以描述並測量的特點有:更清晰、更有效地感知現實;更能接受經驗;增進了人的整合、完整和統一;增長了自發性、表現性,充分運行,生氣勃勃;真正的自我,牢固的同一性,自主,獨特性;增長了客觀性,超然,超越自我;創造性的重新獲得;融合具體和抽象的能力;民主的性格結構;愛的能力,等等。

所有這些特性都需要經過研究進一步證實和闡明。但是,這種研究是可行的,這一點則是勿庸置疑的。

此外,對自我實現和良好成長也有主觀上的肯定和強化。這就是生活中的興趣感、幸福和欣快感、安詳感、快樂感、鎮靜感、責任感、對自己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的信任感等。背棄自我、固著、倒退,依靠畏懼而不是依靠成長過生活等的主觀標誌,就是焦慮、絕望、厭煩、不能享受、固有內疚、內在羞愧、無目的、無聊、缺乏同一性等這樣的感覺。

這些主觀上的反應也是可以進行研究和闡明的,而且我們具有適於研究這些問題的診斷技術。

在那些能夠從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中進行真正選擇的情境中,自我實現的人的自由選擇,恰恰是能夠作為自然的價值體係進行描述性研究的東西。這和觀察者的希望絕對沒有關係,也就是說,它是“科學的”。不是說“他應該選擇這個或者那個”,而隻是說“被允許自由選擇的健康人選擇了這個或者那個”。這就好象是問:“最好的人的價值觀是什麼?”而不是問:“他們的價值觀應該是什麼?”,或者“他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很顯然,這種看法與亞裏士多德的信念——正是對好人來說有價值的和適意的那些東西,才是真正寶貴的和令人愉快的東西。

而且,這些發現可以推廣到大多數人身上去,因為在我以及其他人看來,大多數人都傾向於自我實現。這一點在治療、特別是在揭露性的治療經驗中看得特別明顯,而且,至少從原則上說,大多數人都是有能力自我實現的。

在這裏也可以看到這種斷言的證實,即所有人都傾向於自我實現,除非現存的各種各樣的宗教都不能被理解為人類渴望的表現。因為我們描述的自我實現者的特性,在許多方麵與宗教強烈主張的理想是類似的。

例如,超越自我,真、善、美的融合,助人、智慧,正直和自然,超越自私和個人的動機,脫離“低級”欲望而趨向“高級”願望,增進友誼和慈愛,善於區別目的(寧靜、安詳、平和)和手段(金錢、權力、地位),減少敵意、殘忍和破壞(盡管果斷、正當義憤、自我肯定等很可能因之而上升)。

從所有自由選擇實驗中,從動力動機理論的發展中,從心理治療的調查中,得出一個具有革命性的結論——我們最深蘊的需要本身不是危險的、邪惡的或不好的。如此一來,就打開了解決人的內部這些分裂的前景,也就是說,有了解決光明的和黑暗的、傳統的和浪漫的、科學的和詩意之間的東西,以及理性和衝動、工作和娛樂、言語和前言語、成熟和幼稚、男性和女性、成長和倒退之間的分裂的前景。

同我們人性哲學上這種變化並行的主要社會情況,是一種迅速增長的傾向:把文化看作是滿足、阻撓或控製需要的工具。現在,我們可以拋棄這樣一些幾乎是普遍性的錯誤了,也就是認為個人的和社會的興趣是相互排斥和對立的,或者認為文明是控製、警戒人的本能衝動的主要機製。所有這些陳腐的原理都被這種新的可能性消除了,即健康的文化將促進普遍的自我實現的肅清。

在體驗時的主觀快樂以及趨向這種體驗的衝動,或希望和對這種體驗“基本需要”之間密切的相關關係(這種體驗對於他從長遠來說是好的)並不是人人都有的,隻有在健康人身上才會發現,隻有這種人才既向往對自己有益的東西,又向往對其他人有益的東西,而且能全心全意地享受它,並且感到滿意。

從享受的角度看,這樣的人的德行本身就是他自己的報償,他們自發地傾向做公正的事,因為這些事是他們願意做的、他們需要做的、他們讚成的,以及做這些事是他們的享受,並且願意繼續享受下去。

人得了心理疾病,正是由於這個統一體或整個相關的網絡,就瓦解成分離和衝突的了。這時,他願意做的事,可能是對他自身不好的事;仿佛他做的這件事,他能不享有它;仿佛他享受它,而同時又可以不讚成它。

於是,享受本身可能是有毒的,或可能迅速消失的。他開始享受的東西,可能後來就不再享受它。他的衝動、欲望以及享受,這時就變得對生活幾乎沒有指導意義了。隨後,他必定要懷疑和擔心衝動和享受會把他引入歧途。這樣,他就陷入了衝突、分裂、猶豫不決的狀況。簡而言之,他就陷入了內部衝突狀態。

從哲學理論的曆史上來分析,許多二難推理和矛盾都被這個發現解決了。享樂主義的理論,對健康人起作用,但對病人卻沒有起作用。真、善、美扮演某種相關的角色,不過,隻有在健康人身上,它們的聯係才是強固的。

隻有在為數很少的人那裏,自我實現才是相對完成的“事態”。但在大多數人那裏,自我實現隻是希望、向往和追求。然而,還沒有達到的“某物”,在診斷上顯示為指向健康、整合、成長的驅力。投射測驗也能探測到做為潛能的這種傾向,但不是作為外顯行為,正如X光能夠探測到有外部表現之前的早期病變的情形一樣。

對於我們來說,這就意味著某人是什麼和他能成為什麼,對心理學家也是同時存在的。因而,就解決了存在和形成之間的二難推理。潛能不僅僅是“將要是”或者“可能是”;而且它們現在就存在著。盡管自我實現的價值還沒有現實化,但它們作為目標卻是真實存在的。人既具有他正在是的那種人的特質,同時又潛伏著他向往成為的那樣的人的特質。

自律才能成功

探究自律的原因是擺在內在道德論者麵前的另一個問題。通常,自律隻有在自我實現的、真正的、名副其實的人身上發現,而在平常人身上並沒有發現自律。

在具有完美人性的人身上,我們發現責任和愉快是一回事。同樣,工作和娛樂、自私和利他、個人主義和忘我無私,也是一回事。我們隻知道他們是這種情況,但我們不知道他們是怎樣變成這個樣子的。事實上這些健康的人,隻是實現了許多人都能夠實現的東西。

然而,我們也麵臨這種嚴酷的事實:達到這個目標的人是如此之少,在100或200人中可能隻有一個人達到。從原則上看,任何人都可能成為美好的和健康的人,因此每一個人類都是懷有希望的。但是,我們也必然覺得悲哀,因為實際上成為好人的人為數甚少。如果我們打算找出某些人成為好人、另一些人沒有成為好人的原因,那麼,研究自我實現者的生活史,查明他們是怎麼達到這種狀況的,就成了我們十分注意的研究課題。

我們已經知道健康成長最主要的先決條件,以及最基本需要的滿足病。不過,我們也認識到,無節製的縱欲和滿足也有它自己的危險後果。例如,精神變態的性格,“口唇性格”,無責任感,不能承擔壓力,不成熟性,某種性格紊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