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先學會做人發掘潛力,戰勝自我2(1 / 3)

做事要先學會做人發掘潛力,戰勝自我2

塞萬提斯說:

“取道於‘等一會’之街,人將走入‘永不’之室二。’”

此話說得太對了。

為什麼這些印象、衝動是那樣的來去無蹤?其來時,是那樣的強烈而生動;其去時,是那樣的迅速而飄忽?

就是因為這些印象之來,原是要我們在當初新鮮靈活時,立刻就去利用它們的。

拖延往往會生出悲慘的結局,凱撒因為接到了報告沒有立刻展讀,遂至一到議會便喪失了生命;拉爾大佐正在玩牌,忽然有人送來一個報告,說及華盛頓的軍隊,已經進展到拉華威,他將來件塞入衣袋中,牌局完結他才展開那報告,他立刻調集部下、出發應戰,但時間已經太遲了,結果全軍被擄,而他本人也以身殉國,僅僅是幾分鍾的延遲使他喪失了尊榮、自由與生命!

應該就醫而拖延著不去就醫,以致病情嚴重或免不治,這樣的人為數不少吧!

習慣之中足以誤人的無過於拖延的習慣,世間有許多人都是為此種習慣所累而至陷入悲境。拖延的習慣,最能損害及減低人們做事的能力。

你應該極力避免拖延的習慣,像避免一種罪惡的引誘一樣。

假使對於某一件事,你發覺自己有著拖延的傾向,你應該直跳起來,不管那事怎樣的困難,立刻動手去做不要畏難、不要偷安;這樣久而久之,你自能撲滅那拖延的傾向。

應該將“拖延”當作你最可怕的敵人;因為他要竊去你的時間。品格、能力、財富與自由,而使你成為他的奴隸。

要醫治拖延的習慣,其惟一方法,就是事務當前,立刻動手去做。多拖延一分,就足以使那事難做一分。

“要做立刻做去!”這是百萬富翁的格言。凡是將這句格言作為座右銘的青年,永不會有悲慘的結局。

以前日軍侵占馬尼拉時,菲律賓海軍的一名文職雇員被捕了。他被關進一個旅館,兩天後又被送往一個集中營,他叫哈蒙。

就在到達集中營的第一天,哈蒙看見一個難友的枕頭底下有一本書。他向難友借了這本書。這本書叫做《人人都能成功》。

在哈蒙閱讀本書之前,他的情緒很壞。他恐懼地望著在那個集中營裏可能遭受的折磨,甚至死亡。

但是,當他讀了這本書時,他就為希望所鼓舞了。他渴望擁有這本書,讓它同自己一起去迎接前麵那些可怕的日子。

哈蒙在同難友討論《人人都能成功》中的問題時,認識到這本書是他自己一筆巨大財富。

“讓我抄這本書吧!”他說。

“當然可以。你開始抄吧!”這是回答。

哈蒙立即開始抄書。一字又一字,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他緊張地抄著。

他時刻感到有可能隨時失去這本書的苦惱;這本書會在任何時候被拿走,但這種苦惱激勵他日夜工作。

真是幸運,哈蒙在抄完這本書的最後一頁後不久,他就被轉移到臭名昭著的聖多·托到斯城集中營。

哈蒙之所以能及時完成抄書工作,乃是因為他能及時開始這項工作。

哈蒙在三年零一個月的囚犯生活中隨時都帶著這本書,把它讀了又讀。這本書給他豐富的精神食糧;鼓舞他產生勇氣,製訂未來計劃,保持和增進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

聖多·托瑪斯監獄的囚徒在生理和心理上永遠受了傷害——恐懼現在,他恐懼未來。

“但是,我在離開聖多·托瑪斯時覺得好多了。在那兒我更好地為生活作了準備,心理上也更活躍些。”

哈蒙告訴我們。

在他的談話中,你可感受到他的主要思想:

“成功必須不斷地實踐,否則它會長上翅膀,遠走高飛。”

獲得卓越創意仍然不夠,因為獲得創意隻占整個解決問題過程的1/10,其餘9/10則是對創意的善後工作,立即對創意進行加工。

創意隻有與行動結合,才會走向成功。謹防疏忽釀大禍

“萬事皆因小事起”這是智慧的所羅門國王說過的名言。故事“摩德納的水桶”就是這句名言最具代表性的例證。1005年,摩德納聯邦的幾個士兵帶著這隻著名的水桶跑到了波羅尼亞國下屬的一個共和國裏去了。這其實是一件芝麻大的小事,但卻成了一場戰爭的導火線,這場戰爭曆時竟達十幾年。

由多國參與的克裏米亞戰爭也是因一件小事引發。在耶路撒冷聖墓中擺放著一個神龕,當時土耳其宣稱其屬於本國基都教會所有,並擅自將神龕裝在盒子裏鎖了起來。不料土耳其的這一行為激怒了希臘君民,他們要求土耳其交出盒子的鑰匙,但土耳其拒絕交出。於是,雙方展開了爭奪戰。後來,拉丁教會的代表法國和希臘的保護國俄國也參與了進來,問題越來越複雜化,俄國指令土耳其對希臘的教會給予補償,但土耳其拒不執行。由於英國有史以來就是土耳其的護衛者,所以沒有理由不加入到土耳其一方,與其共同反擊法國和俄國。這樣,因一把鑰匙引發的紛爭愈演愈烈,最後,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幾杯酒竟顛覆了一個強盛的王朝,改寫了法國的曆史。當時法國王位繼承人奧爾良公爵擁有很高的威望,一日,他去朋友那參加宴會,酒桌上奧爾良大公興致高漲,加之朋友們的力勸,多喝了幾杯。宴會結束後,他叫來一輛馬車準備離去。可是,就在他踏上馬車的一刹那,馬匹突然有些受驚,猛抬起前蹄將他大頭朝下摔翻在人行道上,昏死過去。如果不是那幾杯酒,他也許會急時抓住馬車上的攔杆不被摔出去,或者,即使被摔出去,也不至昏迷過去,還有醒過來的可能。但是,他再也沒有醒來。就是這幾杯酒使他丟掉了王位繼承人的頭銜,使他的家人流放異鄉,家族的巨額財產也全部被充公。

大約在半個世前的一個清晨,一個信使員給一家鄉村客棧的老板娘送來了一封信,老板娘接過信仔細看了看,又原封不動地把信還給了信使,說自己拿不出昂貴的兩先令郵費,這時候,客棧裏的一位客人剛好走過來,聽到老板娘的話,堅持要替她交付郵費,但被老板娘拒絕。等信使走遠後,老板娘將實情告訴了這位客人。原來,那封信裏根本沒什麼內容,是老板娘和她的弟弟早就約定好的,寫信的時候隻要在信封上做一些特殊的記號,他們就會彼此明白對方近況很好,這樣既省去了昂貴的郵費,又可以免遭擔心之苦。這位客人聽完事情的原委,即刻做出了一項重要決定——改革郵政製度,降低郵費。其實這位客人就是當時著名的國會議員羅蘭德·希爾。一件小事,使成千上萬的英國貧民免受相思之苦,其力量真的不容忽視!

提起參軍,格蘭特將軍總是意味深長地說要感謝他的母親,感謝母親讓他去借黃油這件小事,他說,要不是那天母親要他到鄰居家去借黃油,他就不會在路上得知西點軍校正在招生的信息,就不會半路去申請到西點軍校的名額,也就沒有機會接受正規的軍事教育,更不會有在國家的危機中大展才能的機遇,當然,他今天擁有的一切,以及總統的寶座就更無從談起了。

世界上很多重大發現都源一件小事,比如赫庫蘭尼姆古城遺址是一個礦工在挖井時偶然發現的;馬德拉群島現於一次錯誤的航海冒險事件。

還有很多發生在人類身上的始料不及的小事。芝加哥的一個10歲男孩在削蘋果皮的時候不小心劃破了手指,結果沒過幾天竟死於破傷風;在洛山磯,一個人從床上跳下來,剛好踩在一顆釘子上,穿透了他的腳心,10天後,這個人因醫治無效早早離世了。

人類至今難以攻克的疾病之一就是血液中毒,但感染病毒的途徑看起來卻與之大相徑庭。一個人疊紙時被銳利的紙邊緣劃傷後,毒素就從這個小小的傷口乘虛而入,使這個人很快就停止了呼吸;一個愛幹淨的人,有一次剪指甲時不小心剪掉了指甲裏麵的嫩肉,一個星期之後他就含怨死去了。

一位先生迎著風趕去上班,由於時間比較緊,他沒在意掉進眼睛裏的一小粒灰塵,幾天後,當他感覺到不舒服去看醫生時,才知道已經來不及了,他的整個半邊臉都腫了,毒素發作,3天之後他就死了。有一個法國人,再過幾天就年滿50歲了,他額前有一縷白頭發很顯眼,這讓他還不滿30歲的未婚妻覺得很難看。於是,為了取悅未婚妻,法國男人拔掉了這縷白發。但是,他注意到被拔掉頭發的那塊頭皮有些紅腫發炎,似乎還有擴散的跡象。於是,他去醫院向一位皮膚科大夫詢問,得到的答案令他非常恐慌,他被告知生命垂危,後來盡管他嚐試了很多方法,也未能挽回生命。英國王妃愛麗斯為了滿足身染白喉病的兒子最後一個願望,深情地親了他一下,不想,就是這最後的一個吻使自己也丟掉了性命。

忘記在字母“t”上加一橫,或者因大意沒有在字母“i”上加一個點,都有可能讓你因此而損失萬貫家財或錯失發財良機。

匈牙利奈米斯村莊的130間房屋毀於一個玩火柴的小男孩之手,全村的男女老少不得不上街乞討以度眼前危機。

“小錯誤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會總是停留在原有程度上,小錯誤往往會帶來大災難。”

列車員或工程師的手表若因某種原因走慢了兩分鍾,那麼兩輛滿載乘客的快速列車就有可能猛烈地撞在一起,這麼細微的一點疏忽,卻可能會製造出震驚全世界的慘聞,有多少幸福的家庭要受失去親人的痛苦,有多少孩子會失去父親或者母親,又有多少快樂的人從此心情鬱悶,獨此一生。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一個人做自己要做的事應該有這樣的態度: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對成功的期盼來自四個字——“盡力做好”,這就是渴望取得成功這一心理的根源所在,你也許已經無數次地聽到或使用過這四個字。騎車郊遊,或到公園悠閑漫步,這又有什麼不對的呢?在你生活中,為什麼不能僅僅去做一些事情,而並不一定非得“盡力做好”呢?“盡力做好”這種誤區心理會使你既不能嚐試新的活動,也不能欣賞目前正在從事的活動。

有一位名叫盧安的高中生,18歲。她滿腦子都是想要成功的概念。她是個標準的優等生,踏進校門以來就一直如此。她每天花大量時間拚命讀書、做作業,因而沒有時間度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她簡直就是一架儲存書本知識的計算機。盧安非常羞於和男孩子接觸,長到這麼大還從未同男孩子拉過手,更別說約會了。她養成了一種神經性抽搐的習慣,每當與人談及她的性格時,她的麵部就會抽搐。盧安一心想做一個成功的學生,並因此忽略了人生的全麵發展。

後來,她找到了一位谘詢專家,專家問她,在她生活中什麼更重要一些,“是你的知識,還是你的感覺?”——她自己也搞不清楚。盡管她是個出類拔萃的優等生,但她的內心卻並不安寧,而且非常不快樂。在幾次向谘詢專家求助以後,她開始重視自己的情感,她用學習課程的頑強精神來學習新的思維方法。一年之後,盧安終於發生了很大的可喜變化:她在大學一年級的英語考試中有生以來頭一次得了個3分,她的媽媽非常擔心。於是又找到了谘詢專家,而專家欣喜地告訴她媽媽,這是件大好事,正說明她女兒在其他方麵開始有所用心,說明她開始全麵發展;當媽媽的應該好好為她慶賀一番。

不追求完美,溫斯頓·邱吉爾曾講過一句著名的話:

“惟盡善盡美者為上。”

這句話表明,總想取得成功的心理會使你陷入一種惰性之中。

是的,事情追求完美,都要拚命做好,這表麵上看確是一種好事,但它卻會使你自已陷入一種生活的癱瘓。在日常生活中,你確實可以找到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想拚命地去做好。但大多數情況下,盡力做好、或僅僅是好好地做這種心理本身便是阻礙你做事的障礙。不要讓盡善盡美主義妨礙你參加愉快的活動,而僅僅成為一個旁觀者。你可以試著將“盡力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從某種程度上講,盡善盡美主義意味著惰性。我們經常聽到有的人在說,我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得最好。但試想一下,如果你做都不做,怎麼做得最好?如果你總是在為自己製訂一些盡善盡美的標準,那麼你便不會去嚐試任何事情,也不會有多大作為,因為盡善盡美這一概念並不適用於我們每一個普通之人,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做到事事盡善盡美。因此,如果你已經身為人之父母,就不應要求自己的孩於在任何方麵都去努力做得最好,因為這種要求會使小孩子產生精神癱瘓和怨恨情緒。相反,你可以和孩子們談談他們似乎最喜歡的那些事情,並可鼓勵他們把這些努力(而不是“做得最好”)做好。至於其他活動,“做”比“做得最好” 更為重要。

你可以教孩子嚐試許多事情,但不一定要求他們做得最好。例如,你可以教小孩子排球,而不是讓他們站在一旁說“我不會”,當然,你並不一定想讓孩子奪得排球冠軍。隻要孩子喜歡,就應鼓勵他們去滑雪、唱歌、畫畫。跳舞等等,而不應僅僅同為他們可能做不好某件事就不讓他們去做。要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但不要讓他們永尤止境地去競爭、爭強好勝,試圖將每件事都做得最好。相反,你應該在孩子們所喜歡和重視的那些方麵多多培養他們的自尊、自豪與興趣。

與成人相比,兒童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他們往往將自我價值與其成敗等同起來。因此,他們會避開那些自己不會做或做得不好的活動。更為危險的是,他們可能會養成一種自卑、尋求讚許、內疚等心理,這些都是由於自我摒棄心理而生的所有個性誤區。

許多人總是將自己的價值與事業成敗等同起來,但很少有人會感到自己確實很有價值,就拿最偉大的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來說,如果他以某項工作的成敗來衡量其自我價值,那麼他在第一次試驗失敗之後就會認輸,就會宣布自己是個失敗的發明者,並停止自己那些被他人視為瘋者所想的發明計劃。然而,他沒有認輸。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可以激勵人們去努力、去探索。如果我們從失敗中找到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方向,或者從失敗的經曆中獲得了某些經驗教訓,這也是一種成功。

無數事實已經表明,沒有失敗,我們就什麼也學不到;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隻去讚賞成功,而批評失敗,我們已經學會將成功視為惟一可以接受的衡量標準,我們往往避免進行可能會失敗的活動。因此,懼怕未知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害怕失敗。人們往往不做沒有成功把握的任何事情。這樣,害怕失敗意味著既懼怕未知,也懼怕由於沒有“盡力做好”引起的別人對你的不利看法。

如果你的腦海中存有失敗的思想,我將要對你提出這樣的忠告,趕緊把它驅逐掉,因為失敗的想法勢必招致失敗!

現在不妨讓我講述某些人的成功故事,以印證這個哲理,同是讓我們參考他們曾運用過的技術和方法。如果你能以慎重的態度去思考、研究這些案例,同時讓自己的想法如同這些人般積極,那麼你將能克服那些看來勢必導致失敗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