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先學會做人發掘潛力,戰勝自我2(2 / 3)

首先,我希望你不要成為下例中的“一言居士”。

在某公司,有一位綽號為“一言居士” 的人,每逢公司作出決議的時候,這位一言居士必然高談闊論,以那些似是而非的論點持反對意見,這就是他的壞習慣,也是他之所以獲得“一言居士” 綽號的由來。但是有一回,在偶然的經曆中,他卻受到相當深切的教誨,並使得他一改以往的心態和作風。事情發生的經過是這樣的:

有一次,公司方麵麵臨一項重要的經營決策問題。這個問題關係到一項極其成功的希望,但卻需要花費相當大的資金,且風險性高得近乎孤注一擲的買賣。公司的經營者為此傷透腦筋、舉棋不定。在討論此決議時,一言居士依然以他一貫的作風,擺出學者的姿態開口說道:“暫且稍安勿躁,讓我們先來,考慮其中可能遭遇的困難吧!”

此時,有一位素來沉默寡言,卻以出眾的才能、業績,及不屈不撓的個性深受同事們歡迎及尊敬的人,以斷然的口吻開口說話了。

“你為何總強調障礙。困難?並以它來代替成功的可能性呢?”他如此問道。

“因為……” 一言居士回答,“凡事都應該做最壞的打算,並應考慮現實的問題。 而在這項計劃中存有若幹障礙的確是事實;請問你要以如何的態度麵對這些障礙呢?”

那人毫不猶豫地回答說:“你是說,要以何種態度去應對這些難題嗎?不用說,當然是要把它們徹底加以去除,並讓它們從現實中消失。”

一言居上反駁道:“這件事恐怕是知易行難!不像你說的那麼輕鬆簡單!你剛才說要將它們消除,忘掉,是不是你有什麼特別的方法?我想,除了你之外,我們足沒有這種能耐的。”那人從容不迫地接著回答這個問題,臉上還不時浮現出微笑。

“我可以這樣告訴你——我從來沒有看過以充分的信念和勇氣努力去克服障礙,而尚有克服不了的。如果你真的想知道該如何做才能辦到,我現在就可以展示給你看……” 他這麼表示。

然後,他從口袋中取出皮夾,在透明夾層中,夾有一張上頭寫著字的卡片。他把皮夾推向位十另一端的桌緣,並對一言居士說道:“請你讀一讀它吧! 那就是我的方法,是我從生活中的親身體驗所得。”

一言居士拿出皮夾,以疑惑而好奇的神情默讀著。

“請大聲地讀出來吧廣 那人說道。

一言居士以半信半疑的聲音慢慢讀出如下:

“虔誠的信仰給了我無比的力量,凡事都能做。”

那個人把皮夾收回,放入口袋中,同時表示,“我經曆了很長的時間,也遭遇過相當多的困難,那句話的的確確具有實際上的力量。運用了它,任何障礙都能消除。” 他帶著肯定的口吻說道。

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而他的積極態度,以及他那勇於克服困難而備受矚目的事實,使得大家對他所說的話深信不疑。

於是再也沒有人說消極的話了。後來,這句話也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作用。他們將這句話納人心中,並付諸實行。盡管現實中存有尤數的困難和危險,但是他們依然成功地完成了預期的目標。

大體而言,這人所使用的方法乃是依據“不要懼怕障礙”這項真理。因此,麵對障礙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站起來反抗它!不要因它而抱怨,更不要被它所壓製。一旦你直接麵對困難,克服障礙.你將發現,原來它不過隻有你一半的力量而已!突破常規思維,爭取主動

成大事者常常能突破人們的思維常規,反常用計,在“奇” 字上下功夫,拿出出奇的經營招數,贏得出奇的效果。

亨利·蘭德平日非常喜歡為女兒拍照,而每一次女兒都想立刻看到父親為她拍攝的照片。於是有一次他就告訴女兒,照片必須全部拍完,等底片卷回,從照相機裏拿下來後,再送到暗房用特殊的藥品顯影。而且,副片完成之後,還要照射強光使之映在別的像紙上麵,同時必須再經過藥品處理,一張照片才告完成,他向女兒做說明的同時,內心卻問自己說:“等等,難道沒有可能製造出“同時顯影’的照相機嗎?” 對攝影稍有常識的人,聽了他的想法後都異口同聲地說:“哪兒會有可能。” 並列舉一打以上的理由說:“簡直是一個異想天開的夢。”但他卻沒有因受此批評而退縮,於是他告訴女兒的話就成為一種契機。最後,他終於不畏艱難地完成了“拍立得相機”。這種相機的作用完全依照女兒的希望,因而,蘭德企業就此誕生了。

“拍立得” 相機正式投產後,發明者如何宣傳和推銷這種新式相機呢?經過慎重考慮,蘭德請來了當時美國頗有名望的推銷專家——霍拉·布茨。布茨一見“拍立得”頓生好感,欣然受命擔任專門負責營銷的經理。

邁阿密海濱是美國的旅遊勝地,每年來此度假的旅客成千上萬。精明的布茨認為這裏是理想的推銷場所,他專門雇用了一些泳技高超、線條優美的妙齡女郎,在海濱浴場遊泳時假裝不慎落水,然後再由特意安排的救生員將其救起,驚心動魄的場麵引來了許多圍觀的遊客,這時,“拍立得”相機立刻大顯身手,眨眼功夫,一張張記錄當時精采場麵的搶拍照片展現在人們麵前,令見者驚訝不已,推銷員便趁機推銷這種相機,就這樣“拍立得” 相機迅速由邁阿密走向全國,成了市場的熱門商品,暢銷不衰。公司因此生意興隆,名聲大振。

對於一個成功者來說,通過不斷發明創造,改進技術和開發新產品等方法來競爭主動權。想別人所沒想,做別人所未做的事。“奇” 的行動是別人未料到的行動,“奇”的計謀是別人還未意識到的計謀。機會眷顧有準備的人

有人坐等機會,希望好運氣從天而降。成功者積極準備,一旦機會降臨,便能牢牢地把握。

一位探險家在森林中看見一位老農正坐在樹樁上抽煙鬥,於是他上前打招呼說;“您好,您在這兒幹什麼呢?”

這位老農回答;“有一次我正要砍樹,但就在這時風雨大作,刮倒了許多參天大樹,這省了我不少力氣。”

“您真幸運。”

“您可說對了,還有一次,暴風雨中的閃電把我準備要焚燒的幹草給點著了。”

“真是奇跡!現在您準備做什麼?”

“我正等待發生一場地震把土豆從地裏翻出來。”

如果你失業,不要希望差事會自動上門,不要期待政府。工會打電話請你去上班,或期待把你解聘的公司會請你吃回頭草,天下沒有這麼好的事情。

有位年輕人,想發財想得發瘋。一天,他聽說附近深山裏有位白發老人,若有緣與他相見,則有求必應,肯定不會空手而歸。

於是,那年輕人便連夜收拾行李,趕上山去。

他在那兒苦等了5天,終於見到了那個傳說中的老人,他向老者求賜給他。

老人便告訴他說:“每天清晨,太陽未東升時,你到海邊的沙灘上尋找一粒‘心願石’。其他石頭是冷的,而那顆‘心願石’卻與眾不同,握在手裏,你會感到很溫暖而且會發光。一旦你尋到那顆‘心願石’後,你所祈願的東西就可以實現了!”

每天清晨,那青年人便在海灘上檢視石頭,發覺不溫暖又不發光的,他便丟下海去。日複一日,月複一月,那青年在沙灘上尋找了大半年,卻始終也沒找到溫暖發光的“心願石”。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樣,在沙灘開始撿石頭。一發覺不是“心願石”,他便丟下海去。一粒、二粒、三粒……

突然,“哇……”

青年人大哭起來,因為他突然意識到:剛才他習慣性地扔出去的那塊石頭是“溫暖” 的——

當機會到來時,如果你麻木不仁就會和它失之交臂。

一位老教授退休後,拜訪偏遠山區的學校,傳授教學與當地老師分享。由於老教授的愛心及和藹可親,使得他到處受到老師及學生的歡迎。

有次當他結束在山區某學校的拜訪行程,而欲趕赴他處時,許多學生依依不舍,老教授也不免為之所動。當下答應學生,下次再來時,隻要他們能將自己的課桌椅收拾整潔,老教授將送給該名學生一份神秘禮物。

在老教授離去後,每到星期三早上,所有學生一定將自己的桌麵收拾幹淨,因為星期三是每個月教授例行會前來拜訪的日子,隻是不確定教授會在哪一個星期三來到。

其中有一個學生想法和其他同學不一樣,他一心想得到教授的禮物留作紀念,生怕教授會臨時在星期二以外的日子突然帶著神秘禮物來到,於是他每大早上都將自己的桌椅收抬整齊。

但往往上午收拾妥善的桌麵,到了下午又是一片淩亂,這個學生又擔心教授會在下午來到,於是在下午又收拾了一次。想想又覺得不安,如果教授在一個小時後出現在教室,仍會看到他的桌麵淩亂不堪,便決定每個小時收拾一次。

到最後,他想到,若是教授隨時會到米,仍有可能看到他的桌麵不整潔,終於小學生想清楚了,他必須時刻保持自己桌麵的整潔,隨時歡迎教授的光臨。

老教授雖然尚未帶著神秘禮物出現,但這個小學生已經得到了另一份奇特的禮物。

被動等待或守株待兔,根本是浪費時間、錯失良機的舉動,而這亦無異於把自己的命運交付給未可知的外力來決定。

有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足以令他成功的機會。而事實上,機會無所不在,重要的在於,當機會出現時,你是否已準備好了。

如故事中小學生給我們的啟示,自己準備妥善,得以迎接機會的到來,是可以循序漸進而學習的。

在過去的歲月中,或許我們一直在等待成功的機會,而耗去了過多的時光,卻等不到機會的出現,從今天起,在等候的同時,我們可以開始做好準備,讓自己保持在最佳狀態,以便機會出現時,你可以緊緊抓住,不讓它溜過。不能克服缺點的人抓不住機會

花有百般紅,人與人不同。沒有人是完人,認清自己弱點,你才有希望。

每個人都有弱點,既有實際上能力素質方麵的弱點與不足,也有性格感情上的弱點與脆弱之處。弱點打擊我們,讓我們脆弱,失去安全感,帶來挫折、沮喪,並在人生途中把我們擊倒。這些弱點,往往不是致命的病態,但它發作時,卻讓我們自身衰弱,從而讓乘虛而來的外來危險變成致命打擊。可怕的是,我們並不知道這些弱點何時發作,因為它潛伏著。可當你發現一個機會,正欣喜若狂時,它會突然暴露,給你重重一擊,然後你便隻能在痛苦無助中眼看著機會消失。

世上沒有完人,每個人多少都有自己的弱點。對於弱點,絕大多數人沒有全力以赴去克服它,總是避免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揚長避短本是沒錯。但有些弱點有如定時炸彈,所謂的厄運,就是由於我們拒絕承認自己的這些弱點所付出的代價。“你愈是想避免的,就愈是避免不了”,這是一則相當有力的心理學定理。不論你采取什麼規避的方法,換工作或離婚、與某人斷絕往來,你的弱點怎麼也甩不開。

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遇到許多身體健康、頭腦靈活、事業有成的人,由於受製於弱點,使他們的精力和創造力無法獲得充分的發揮。拒絕去麵對自己的弱點,就像是踩刹車,卻又要車子前進一樣。

成功學的大師拿破侖·希爾博士經過潛心研究,將弱點作了五大分類:

一是對自我形象的懷疑。

這類人對自己的形象極不滿意,表現為對自己身體條件的苛刻要求,他們不能夠在心中為自己認同一個合適的自我形象。由於懷疑自我形象而喪失機會的例子也是存在的:

以前有個學生,成績相當優秀。可惜就是臉上有一塊胎記,這件事讓他非常自卑。後來,全市有名的重點中學給了這所學校兩個報考名額。本來理所當然應該有他一個的。可他看見通知書上要求“五官端正”,便不敢去報考。有同學去勸他時,他居然大吼:“你想讓我去那中學現醜嗎?那兒全是些頂尖人物呀!”同學隻好閉口,結果別人去考,則幸運地考取了。

後來他很後悔。他上的中學升大學率不超過10%,教學水平很差。但機會一去不回,過於貶低、懷疑自己的形象也是要吃苦的。

二是莫明的擔憂。

這類人對自己缺乏信心,老是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暴露自己的弱點,從而招來傷害。因為不願去積極的解除弱點,自願被弱點束縛起來。這種人生活沒樂趣,他們神經永遠緊崩,處處害怕流露出自己的弱點讓人恥笑,做起什麼事來也束手束腳,就算看見機會也不敢利用,因為害怕在機會附帶的困難中暴露自己的不足。

三是無法忍受別人的批評。

這類人為了避免遭到別人的指責,老是想討好人。努力塑造一個完美的自己,他們是活給別人看的,內心非常苦悶,總覺得別人不了解自己。

有一個法律係的學生,勤奮好學,積極向上,又是係裏的幹部,又是學生黨員,同時又是許多社團的重要成員。每天就見他忙東忙西的,看見他的人都說他很優秀。可他私下同朋友閑聊時卻說很痛苦,覺得活得沒多大勁。

他曾喜歡一個同班女生,那女生也對他有點感覺。但寢室裏兄弟吹牛時,有一個室友宣稱喜歡那女生,其他室友都一擁而上,為那個室友出謀劃策,打氣加油。他隻有在旁邊微笑,心裏別提多苦了。他不是那種能說出心裏事與別人競爭的人,形象第一,完美萬歲!結果當然是他最不願的情形:那兩人好上了。

“想想我是為什麼活的?那種機會也不要。那女生明明對我有意思。”他是一個好學生,從沒有一點毛病讓人抓住。但他過的生活讓人望而止步,失去的東西太多了。

四是過分緊張與忙碌。

這類人老是無法放鬆自己,手頭無論有多少事,總試圖一下子解決問題。問題不解決,他們睡不著覺。實際上,從任何角度講,一個壓力過大的人是難以維持客觀態度,從而看清機會或找到問題解決方法的。因為他過於專注自己的壓力,感到不堪重負,各種事情都展不開手腳。總覺得時間不夠,要求太多等等,結果又陷入消極心態。

消極心態必然導致挫折。曆年高考中都有原來成績很不錯的學生由於壓力太重而失常的事。如果他們能正確承擔應該而必要的責任,把無謂的責任拋開,就不會出現失常行為了。

五是期望過得更快活。

這類人總不能享受現在,總是認為有比此刻更完美的生活。他們期盼著奇跡來突然推動自己的生活。這種人就好比前麵所說的不懂得眼前的珍貴,隻會看遠方風景的那類人,不紮紮實實地以現在為基點出發,成功與機會永遠不會光顧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