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時機鑄造輝煌自己創造機會(3 / 3)

“順便說一下,你是否讀過一本激勵自己的勵誌書?”

“沒有。” 這是回答。

於是我就告訴他們一些人的經曆,這些人知道他們想要什麼,讀了一些勵誌書,聽從書中的意見,然後就付諸行動。

我甚至告訴他幾年前我以自己的條件——首次付款為1500美元的分期付款——購買了一套價值30000美元的新房子以及怎樣如期付清的房款。我答應送給他們一冊我推薦的書。

再聽聽弗蘭克和克勞迪姬的故事:

就在這一年的12月,當我正在我的書房裏學習時,我接到克勞迪婭打來的電話,她說:“我們剛剛從墨西哥城來到美國,弗蘭克和我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感謝你。”“感謝我,為什麼?”“我們感謝你,因為我們在加了區買了一所新房子。”幾天後在吃飯時,克勞迪姬解釋道:“在一個星期六的傍晚,弗蘭克和我正在家裏休息。有幾位從美國來的朋友打電話要我們用汽車把他們送到加了區去。恰好那時我們兩個人都相當疲乏。此外,我們在本周早些時候已送過他們到那裏。弗蘭克正準備說‘請求原諒’,這時這本書上的一句話閃現於他的心中——多走些路。

“當我用汽車送他們通過這人造的天堂時,我看見了我所夢想的房子——甚至還有我所渴望的遊泳池。”

“弗蘭克買了它。”

弗蘭克說:“你可能很想知道:雖然這個房產的價值超過50萬比索,而我的存款隻有5千比索。但我們住在加了區新居的費用比住在舊居的費用還要少些。”

“這是為什麼呢?”

“晤,我們買了兩套房間,它們在財產上相當於一所房子。我們將其中的一套租了出去,那套房間的租金足以償付整個房產的分期付款。”

這個故事畢竟並不十分驚人。一個家庭買了兩套房間,出租一套房間,自住另一套房間,這是很普通的事情。使人吃驚的是,一個沒有經驗的人隻要弄懂並應用某些成功的原則,他就很容易地得到他所想所要的東西。

每當麵臨一個新的機會,在斟酌得失之間,恐懼便會在你的內心裏悄然出現,阻擾你致勝的決心。這雖然是每個人都有的心理變化,但若不趁早加以克服,便將慢慢累積擴大,當它爬滿你的心,且進而侵蝕你的骨髓時,就難以救治。如果你正抱持著維持現狀較輕鬆愉快的觀念,即應早日醫治,阻止病菌繼續蔓延,從而將殘留在體內的病原完全根除,以免到頭來後悔不已!

至於消除恐懼的方法,隻有從正麵迎擊,別無他法。因為恐懼一旦被姑息,便會常留在你的身邊,把機會從你身邊逼走。因此,為能獲得機會,就必須先消除恐懼。完成這個步驟,接下來忙不完的工作會迎麵而來,多得使你不得不從中選擇的機會,會讓你沒有時間去考慮害怕的問題。

有時候,機會來得太急,反而使人心生猶豫,不知該不該接受。因此,任何人平時即應養成主動接受挑戰的習慣。若有在眾人麵前表演或發表意見的機會,應盡量掌握,一方麵克服心理障礙,一方麵訓練自己的膽識。

當公司委派你擔任更重要的職位,負責更艱難的職務時,你應毫不猶豫地一肩扛下。如果該職位被分發到離家300公裏的地方,為了它,你必須拋棄妻子、兒女,以及向來熟悉的環境。此時,你應毫不猶豫地答應。

機會的流失往往在反複考慮之間,所以,機會來時,你便應打開大門迎接,以免稍有遲疑使你喪失即將到手的機會。有機會而不去把握,你便永遠不知道在前麵等待你的是什麼樣的好運。

你也許經常說到類似這樣的話:“我要等等看,情況會好轉的。” 這種話表明,你已經陷入了一種生活的惰性。對於有些人來講,這似乎已經成為他們習以為常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們總是明日複明日,因而也就總是碌碌無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許多充滿惰性者,他們甚至不分事情的輕重,一律拖延。例如:

馬克是一位50多歲的人了,結婚也快30年,但他經常抱怨自己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在與谘詢專家的交談中,他表示早已對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不滿。他說:“我們的婚姻一直就不理想,從一開始就是如此。” 醫生問他怎麼不早離婚,而拖延了這麼長時間,他坦率地回答說:“我總是希望情況會逐步好起來。” 可笑的是,他已經“希望”了近30年,而他們的夫妻生活依然很糟糕。

在與谘詢專家的進一步交談中,馬克承認自己在10多年前就患了陽萎症。而他也沒有看過醫生。他開始回避妻子,同時希望這一病症會自然消失。用馬克自己的話說就是;“是當初認為自己身體肯定會好起來的。”

馬克的婚姻生活是現代人生活中的一種典型的惰性方式。他對問題采取回避態度,並為之辯解說:“如果我暫時不采取行動,問題可能會自行消失的。” 但是,馬克發現問題從不會自然消失,它們總是保持原狀。即使事物有時會變化,一般也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沒有外界因素的推動,事物本身(環境、情況、事件以及人)是不會有好轉的。要使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必須做出積極努力。

對於拖延時間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還可以進一步自省,看看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消除這一誤區。要消除這一誤區,並不需要你在精神上作出很大的努力,因為這一誤區與其他誤區不同,這些問題完全是由你自己造成的,絲毫沒有任何文化環境的影響。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不良的習慣——拖延時間,這種現象我們幾乎不時遇見,以至於看見或者發生時都不以為然了。然而,拖延時間卻是一種極其有害於人們日常生活與事業的惡習。魯迅先生說過:“耽誤他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 由此可見,自我拖延時間則無異於慢性自殺。那麼你呢?是否經常拖延時間?如果你同大多數人一樣,就會說:“是的。” 不過,你也許已經討厭自己的這種不良習慣,並希望在生活中消除因拖延而產生的各種憂慮。但是,你總是沒有將自己的願望付諸於切實的行動,其實,你所推遲的許多事情都是你曾經期望盡早完成的,隻是由於某種“原因” 而一拖再拖。有時你甚至每天都要對自己說:“我的確應該做這件事了,不過還是等一段時間再說吧。”

有一位新聞記者將拖延時間的行為生動地喻為“追趕昨天的藝術”,這裏,我們可以在後麵再加半句——“逃避今天的法寶”,這就是拖延時間的作用。有些事情的確是你想做的,絕非別人要你做,然而,盡管你想做,卻總是一拖再拖。你不去做現在可以做的事情,卻下決心要在將來某個時候去做。這樣,你便可以避免馬上采取行動,同時安慰自己說,你並沒有真正放棄決心要做的事情。這種巧妙的思維過程大致如下:“我知道自己必須做這件事,可我真的自己做不好、或者不願做。所以準備以後再做,這樣我也不必說今後不做此事,因而可以心安理得。” 每當你必須完成一項艱苦工作時,你都可以求助於這種站不住腳、卻看似實用的邏輯。

如果你一方麵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麵又說你將做出改變,你的這種聲明沒有任何意義。你不過是缺乏毅力的人,最後將一事無成。

假如你真想克服自己拖延的陋習,那麼,就從現在開始,不再拖延,趕緊列出自己的行動計劃吧。

不要把拖延看成是一種無所謂的耽擱。一個企業家可以因為沒能及時作出關鍵性的決定而遭到失敗。有時候,由於做妻子的懶得及時地洗碗鋪床,也會造成一樁婚姻的瓦解。延誤了看病的時間,會給人的生命帶來無可挽回的影響。拖拖拉拉這個壞習慣不是無傷大局的,它是個能使你的抱負落空、破壞你的幸福、甚至奪去你生命的惡棍。

找出使你備感苦惱的、習慣拖延的一個具體方麵,然後去征服它。突破拖拉作風對你生活某一方麵的束縛,一種得到解脫的成功的感覺將會幫助你的其他方麵去戰勝它。

為自己規定一個期限。但你不要暗地裏規定一個期限,這樣很容易被人忽視。要讓其他人都知道你的期限,並且期望你能如期完成。

不要避重就輕。避重就輕是人的天性,但到頭來隻會導致問題銖積寸累,難上加難。

不要因為追求十全十美而裹足不前。有些人對采取行動望而卻步,因為他們害怕自己幹得也許不那麼完美無缺。

讓自己把握眼前的五分鍾,並努力切實地生活。先不要考慮各種長期的計劃,應爭取充分利用眼前的五分鍾做自己要做的事情,不要一再推遲可以給你帶來愉快的那些活動。

現在就去做你一直在推遲的事情,如寫封信,實施你的寫作計劃。在采取實際行動之後,你會發現,拖延時間真的毫無必要,因為你很可能會喜歡自己一再拖延的這項工作。在實際工作中,你會逐步打消自己的各種顧慮。

問問自己:“倘若你做了自己一直拖延至今的事情,最糟糕的結果會是什麼呢?” 結果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因而你完全可以積極地去做這件事。認真分析一下自己的畏懼心理,你會懂得維持這種心理毫無道理。

給自己安排出固定的時間,如周一晚上10點至10點15分專門做曾被拖延的事情。你會發現隻要在這15分鍾內專心致誌地工作,你往往可以做完許多拖延下來的事情。

要珍愛自己,不要為將要做的事情憂心忡忡。不要因拖延時間而憂慮,要知道,珍愛自己的人是不會在精神上這樣折磨自己的。

認真審視你的現時,找出你目前回避的各種事情,並且從現在起逐步消除自己對真正生活的畏懼心理。拖延時間意味著在現時生活中為將來的事情而憂慮。如果你把將來的事情變成為現實,這種憂慮心理必然會消失。

節食、戒煙、戒酒——從現在開始!你現在就可以放下這本書,馬上做一個俯臥撐,以此開始自己的鍛煉計劃。你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從現在開始!立即采取行動!妨礙你采取行動的完全是你自己,因為你以前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做出了一些錯誤選擇。你看,這多麼簡單——隻要去做就行了!

以後當你覺得無聊的時候,積極利用自己的大腦。比如,在單調無聊的會議上主動提出一些問題扭轉沉悶氣氛,或者利用大腦做些有趣的事情,比如作首詩,要不就努力死記一大串數字,以增強自己的記憶力。下決心再不產生厭倦情緒。

當別人對你評頭論足時,問問他:“你以為我現在需要別人評論嗎?” 而當你意識到自己議論別人時,問問你身邊的人,他是否願意聽你的評論;如果他願意聽,可以再問問他為什麼。這樣做會有助於你從一個評論家轉變為實幹家。

認真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假設你今生今世還有6個月的時間,你還會做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嗎?如果不會的話,你最好盡快調節自己的生活,現在就去做你最緊迫、最需要做的事情。為什麼?因為相對而言,你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在時間的長河中,30年和6個月是相差不多的。你的全部生命隻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因而在任何方麵拖延時間毫無道理。

鼓起勇氣去幹一兩件你一直回避的事情:一個勇敢的行動可以消除各種恐懼心理。不要再強使自己“幹好”,因為“幹” 本身才是關鍵所在。

晚上睡覺之前,努力排除一切疲勞的感覺。不要以疲勞或疾病為借口拖延任何事情。你會發現,當疲勞或疾病失去其意義時,也就是說當它們不能成為你推遲工作的理由時,導致拖延的因素會“奇跡般地” 消失。

不要再使用“希望”、“但願”、“或許”等詞,因為這些詞會促使你拖延時間。每當你發覺自己的話裏又出現這幾個詞時,就應該改變自己的話。例如,你應該:

將“我希望事情會得到解決” 改為“我要努力解決這件事”;

將“但願我心情會好一些” 改為“我要做些事情,保持心情愉快;

將“或許問題不大”改為“我要保證沒有問題”。

每天都記錄下你所發出的抱怨和議論。做這種記錄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方麵,你可以意識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評論行為,即你是怎樣評論的,評論了多少次,評論的是什麼人、什麼事;另一方麵,做這種記錄是件令人頭疼的事,這也會促使你平時不要再亂作評論和抱怨。

如果你所拖延的事情涉及到其他人(例如搬遷、夫妻生活或調換工作),你應該與這些人商量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要敢於擺出自己的各種顧慮,這樣將有助於你認識到自己的拖延是否完全是出於主觀原因。在知心朋友的幫助下,你們可以共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久,你就會完全驅散因拖延時間而產生的憂慮。

與家庭成員製訂一項協議,明確提出你想做而一直拖延的事情:一同打場球,出去吃頓飯,看場戲,度假旅遊……讓大家各執一份副本,並且規定違約時將受的懲罰。你會發現這種辦法很靈驗,而且你本人也可以從中受益,因為你往往也會從這些生活中得到樂趣。

你要是希望改變客觀現狀,就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些實際工作。不要總是因拖延時間而憂心仲忡,並為此而陷入惰性,應該努力消除這一令人討厭的誤區,爭取投身於現時生活!做實幹家,而不是希望家、幻想家或評論家。

其實機會並不是那麼難測,它的奧秘也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麼神秘深遠。機會經常在你身邊,在你伸手夠得著的地方。機會是命運的咽喉

機會在命運中顯現,命運因為機會而改變,它們的關係比愛情關係更難測,但把握住的人卻會成為命運的寵兒。

從古至今,有無數的人相信命運是一種神化的存在,它高高在上,獨立於人的控製之外,主宰著人間的一切。因此,對命運最好是采取卑怯態度,聽天由命。連皇帝也來個“奉天承命”。盡管是讓百姓軟弱化的一種有效手段,可是許多皇帝自個兒也是命運論者。人界至尊的皇帝尚且如此,百姓們當然更是要乖乖受命了。

所以如果在人生中遭受某種不幸或挫折,就會認為是“命運不佳”或“命中注定”。有了這麼一種消極的被動人生觀,可以想象這種人根本不會看得見機會的存在。對他們來說,再壞的命運都是天注定的,個人的努力掙紮是抵不過命運的。他們被命運壓得抬不起頭來,也就看不到眼前的機會了。

當然也有不相信“命中注定”這種觀點的人,他們認為道路是人走出來的,什麼事物發展變化不會歸於同一種結果。如果你是這種觀點的擁護派,祝賀你,你屬於可以睜眼看機會的人之一了。

誠然,命運是存在的。可它並不是由天注定的,而是由你本人及周圍環境等因素綜合產生的。過去的命運是凝固 的,未來的命運是未知的,一切都要看你自己的掌握了。

古希臘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有一段精彩的話,精辟地闡明了所謂命運的本質問題。他認為我們擁有決定事物的主要力量,他把一些事物歸因於必然,一些事物歸因於機遇,一些事物歸因於我們自己。

所謂必然,如社會環境、家庭情況、經濟條件、生活閱曆、學習環境、工作性質等等,這種必然對每個人的事業成敗的影響極為重要。同樣,偶然的機會對每個人事業的成敗也有相當大的影響。但起決定力量的還是自己。你是自己命運的擁有者,隻要你認清必然,又抓住偶然,命運會屈服於你的腳下。

被人譽為“樂聖”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一生遭到的苦難折磨數也數不清。他貧困,幾乎要行乞;他失戀,簡直快自殺;他耳聾,對他寄托於音樂事業是最大的打擊。在一般人眼中,貝多芬的人生何談機會之有。可貝多芬就是個超越於自己命運的強者,他宣言“我要向命運挑戰”,於是就是在他耳聾之後也能譜出《第九交響曲》這種不朽名作。也正如他給一位公爵的信中所說:“公爵,你之所以成為公爵,隻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成為現在的貝多芬,全靠自己。”

挫折是人人都會有的。受到挫折後,一味地埋怨時運是毫無意義的。你必須冷靜的分析尋找原因所在並克服它。挫折隻是命運的附帶品,它絕不能決定命運。可是同樣的挫折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結果。對於命運論者,挫折隻需一擊便可打倒這種人;而對於相信命運由自己創造的人來說,挫折隻會激起他更大的鬥誌。他會檢討失敗,重新上路,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艱難玉成”。

可見,挫折可以讓人一墮到底也能讓人飛得更高,全在於你對命運的心態。

著名的數學家張廣厚,在初中時曾經數學不及格。這一重重的打擊反讓他立誌學好數學。在經過艱苦的奮鬥後,張廣厚考進了北大數學係。可在入學後,麵對眾多的優秀學子,張廣厚苦修得來的數學知識顯得不夠,在開學測試中排在很後麵。但張廣厚還是不氣餒,他相信自己的努力終有回報,終於以出色的成績修完了數學係全部課程,並進入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後來有了許多數學方麵的貢獻與成績。

張廣厚為什麼能從一個“命運不佳”者成為一個著名數學家呢?因為他有正確的命運觀,他始終相信命運在自己手中,挫折隻是暫時的,隻要你朝著目標不懈奮鬥,達到目標不過是遲早的事。

成功的途徑並非一條,不能有一次碰見困難便說命運殘酷。“條條道路通羅馬”,你不能克服這條路上的困難,完全可以走其它路。就像考不上大學的學生,你能說他們已經沒有前途了嗎?連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都是兩次都沒有考上大學的落榜者,但他卻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開創的“相對論”理論連大學教授都沒幾個能看得懂。

當然,有一些不幸的“命運”也是客觀存在的。例如人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時代、家庭等等。身處落後地區,貧困家庭,起點是很低的,要想追上別人也很困難。但是機會是無處不在的,它並不是一個嫌貧愛富的人,隻要你懂得去觀察,再差的情況下也總是有機會存在的。

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是命運的強者,但他們並不是都站在良好的起點上出發的。要想舉出從逆境中掙紮出頭的成功人士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他們為什麼能抓住成功的機會呢?就因為他們明白命運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命運與機會就像是雙生兒。一個人的命運不是一條直線到底的大道,而是有著無數的支路,通往有喜有悲的結果。機會就像是路標,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能夠懂得自己掌握命運的人,就能夠看見這些路標,選擇自己想起的方向。而不敢挑戰命運的人,就看不見任何路標,他們隻會順著自然變化走下去,過著完全被動的人生。

所以,想看見機會的人。要做到的第一步便是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弄明白命運與機會的關係。隻有明白了命運的多樣性,才會懂得自己原來有選擇命運走向的權力。而這種命運的多樣性,正是由偶然的機會造成的。有了機會的存在,才會開辟出不同的人生道路。相信命運有著必然走向的人,是不懂得去發現偶然的機會的。不改變這種想法,機會永遠也不會垂青於你。

命運中充滿了機會,而機會中又包含了不同的命運。一個機會便能改變看似必然的命運走向。機會的大門永遠向強者敞開

在通向機會大門的路上,沒有路標的指引,成功決不會從天而降。機會具有它特有的性質:隱蔽性、潛在性、選擇性。它隱藏著,它等待著人們的開發,它隻看重那些善於捕捉的人。

你是在被動地等待機會,還是主動地去追求它呢?

等待機會不像是等待班車,到點兒車就來,而要看你等待機會的狀況如何、是不是碰上了機會,是不是捉住了機會,是不是錯失了機會,是不是再也沒有機會,這些都是問題。而實質問題在於你是否認真地準備著、刻意地追求著。有許多人看起來好像沒有機會,沒有前途,但是偏偏就有一天發生了轉折,他們獲得了機會。其實,許多成功者都有這樣一種經曆和體驗。

在機會麵前人人平等,人與人各不相同,對機會的做法也不同:強者、智者創造機會、把握機會;弱者、愚者等待機會,錯過機會。

作為強者的你,隻要小心滇重地播下創造機會的種子,就有可能收獲機會。你應該對自己說這樣的話。

“我被很多獵頭公司覷見。”這就如俗語說的那樣:“瘦田沒人耕,耕開有人爭”,如果你被另一家公司垂青,身價自然倍升。你隻須對同事簡單地說:“我接到某某公司某先生的電話,你認識他嗎?”對方自然會問你關於某公司的事,你可以照直說出來。

假如同時有其他公司向你垂青又怎樣辦?那你盡可增加與其他公司的朋友或工作夥伴的約會。就算隻是吃午餐,也別忘記作悉心的打扮,這樣便像是“獵頭”的對象了。

“我認識很多權威人士。”你要是希望在事業上扶搖直上,你應了解公司的高層,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權威人土。

你要做的並不是要和那些重要人物約會,但你要盡量地熟悉他們,在適當的時候接觸他們。隻要做到你的名字與重要人物的名字扯上關係,或為辦公室中的話題就足夠了。

下一步,是懂得挑選合適的時候和態度,如果你常常提及那些重要人物的觀點,很可能被人識破,甚至覺得你很討厭。所以要注意讓別人覺得你是謙虛的,例如指出能和某某先生合作真是幸運,並能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我是多才多藝的”。當別人知道你有多方麵的才藝,會覺得你是一個全能的人。例如在美術、運動、社會服務方麵的表現,可塑造你的形象,使你成為一個創作力豐富、專注有愛心的人。

想盡辦法創造機會吧,你的潛力無限,不要浪費它們,把它們挖掘出來,讓它們來幫助你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