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說服時要善於變換角度(2 / 2)

在這次談判中,起初,航空公司在談判毫無結果的情況下,耍了一個花招,聲稱自己建廠,這就是“退”一步,並放出假信息,給電力公司施加壓力,迫使電力公司改變態度壓價供電。這樣航空公司先退一步,後進兩步,贏得了談判的勝利。

說服對方,理是基礎,但僅有理是不夠的。常言道,酒逢知己幹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尋求共鳴,便可使你成為對方的“知己”,避免“話不投機”。

所謂共鳴,是對話雙方思想感情上達到基本一致的體驗。借助感情共鳴,可以消除對方的對立情緒,贏得對方的信任,營造融洽氣氛,從而為你的說服鋪平道路,使對方從心理上願意接受你的勸說或主張。

尋求共鳴的技巧之一是尋找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大幹世界,芸芸眾生,雖然個性千差萬別,但總有共知、共愛、共有的話題。年齡上、地域上、經曆上、興趣愛好上,都可有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這些話題,便是尋求共鳴的素材。

有一次,著名相聲演員薑昆到某市演出,市屬幾家新聞單位的記者紛紛前去采訪。不料,薑昆一一婉言謝絕,令記者們十分失望。這時,有位愛好相聲的女記者卻再次叩響了薑昆的房門,說: “薑昆同誌,我是一個相聲迷,我對你的演出有些意見……”薑昆便十分熱情地接待了她。

女記者正是利用了她和對方對相聲的愛好及共同興趣做文章,使對方產生了共鳴,接受了她的采訪。

說服他人,理是基礎。但是,當理由已充分展開還不見效的時候,或者你自我感覺邏輯推論的力量單薄的時候,你不妨試試遵循古人的訓言,請將不如激將。利用一定語言技巧,刺激對方,激發對方的某種情感,使對方的情緒波動或心態變化朝著你所期望的目標發展。

激將勸服的技巧之一,是正麵激將,即用鼓勵、信任的語言,使對方樹立起自強、自信之心,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你的主張或決定從事你所期望的某種行動。

《人際交往的藝術和技巧》的作者賴斯·吉布林經曆過一件事。一天,他來到某市他曾住過的旅館住宿。當他穿過那些擠在辦公桌前想住旅館的人群時,辦公桌後的一位職員抱歉地說: “哎呀,賴斯,你應該讓我們知道你要來這兒。照目前這個樣子,我恐怕不能幫你什麼忙。”賴斯回答說:“看起來我們的確碰上了難題。但是,如果說在這個城市中還有哪個旅館職員能解決它的話,我相信,那就是你。我不需要再去尋找,因為,如果你也不能給我找個房間,我就準備睡到公園裏去。”這一席話,刺激了對方,表明了對對方的極大信任。因而,那位旅館職員說道: “好吧,讓我想想辦法。”這是對賴斯正麵激將的“投桃報李”。那位職員最終幫賴斯找到了一個非正式的小房間。

無論是什麼人,隻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需求和願望,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因此,在說理中,我們也應考慮到人的需要,借助對方的需要,進行說服工作。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理論認為,人們的需要盡管千差萬別,但仍然存在著某些共同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種需要是按層次分布的,依次逐級上升。當低一級的需要獲得相對滿足後,人們就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古人雲, “衣食足而後知榮辱”,說得也是這個道理。

激發需要的技巧之一,是根據對方的心理特點和馬斯洛的需要理論,通過滿足對方較高層次的需要來說服對方。

例如,張、王同為民辦教師,後來,張嫌民辦教師工作辛苦,待遇低而棄教從商,同時疏通關係,讓其僅讀過小學五年級的妻子代執教鞭。王擔心張妻誤人子弟,常幫她提高業務,但是,張知道後反指責王動機不純。王氣憤不過,找到校長。校長說: “你是什麼樣的人,張某是什麼樣的人,老師們心裏都清楚。君子不計小人過,你用不著與他一般見識。”校長的一席話,從尊重的需要上,肯定了王的行為,使王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因此,王聽完話後怨恨全消,工作熱情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