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財富的法則(2 / 3)

百萬富翁雖甘願冒險,但從不魯莽行事。

風險的成因,是形勢不明朗。

若成功與失敗清楚地擺在麵前,你隻需選擇其一,那不算風險。

但當前麵的路途一片黑暗,你跨過去時,可能會掉進陷講,深穀裏,但也可能踏上一條康莊大道,很快把你帶領到目標中去。

於是風險出現了,或停步,或前進,你要作出選擇。

前進嗎?

可能跌到粉身碎骨,也可能攀上高峰。

停步嗎?

也許得保安全,但也許錯過大好良機,令你懊悔不已。

為什麼形勢會不明朗?

原因有三個:

首先因為有些事情是你無法控製的。

石油危機、海灣戰爭等,你能控製它不發生嗎?

其次,你缺乏足夠的資訊,無法做全麵正確的形勢判斷。

此外,你有時需在緊迫的時刻,匆忙作出決定,形勢發展,不容你有充實時間去詳細考慮。

冒風險,就要預備付出失敗的代價。

在哪些方麵要作好付出代價的心理準備呢?

首先是客觀環境,包括世界經濟、政治形勢的變化,科技的革新,政府政策的改變等,這些因素是你無法控製的。

在個人方麵,百萬富翁要麵對財務、事業、家庭、社交、情緒等的風險。

在財務方麵,百萬富翁可能把一生儲蓄拿出來投資,或者向銀行、親友借貸,一旦投資失敗,可能血本無歸,甚至欠債累累。

在事業方麵,百萬富翁往往辭去現有職務,全力投入成功工作。要放棄穩定的收入、升遷的機會。

如果失敗,被逼做原來的工作,他就損失年終獎金,若轉換工作多年累積的工作經驗可能派不上用場。

在家庭方麵,百萬富翁辛勤工作,在成功初期,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天天如此,沒有休息,難免會影響家庭生活,冷落了妻子或丈夫,疏忽了兒女,未婚的可能沒有時間談戀愛。

在社交方麵,為了全神貫注工作,百萬富翁得減少甚至沒有時間和朋友相聚,漸漸和朋友疏遠。

不過,在成功的過程中,會認識其他朋友,這點或可彌補社交上的損失。

在情緒方麵,百萬富翁需長期麵對巨大的工作壓力,可能失敗的壓力,長期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工作,許多業務困難,非要他親自處理不可。

種種壓力,造成情緒上,心理上巨大的負擔,容易產生焦慮,造成神經衰弱。

百萬富翁事前預計到種種可能招致的損失,對自己說:“情形最糟,也不過如此!”然後拚盡所能,去實現目標,即使失敗了,也覺坦然,對自己、對別人無愧。

百萬富翁從不會怨天尤人,自怨自艾,推卸責任;他會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看準時機,再行開創自己的事業。

是的,你必須立即行動,你很清楚地知道,你的成功,將帶給多少人無比的幸福與快樂。

熱忱是積累財富的基礎

金錢成功者盡管極度渴望金錢,但他們否認金錢有刺激感官的力量,宣稱一切金錢活動都隻是數字遊戲而已。

有些大公司負責招聘的人曾經到美國幾所大學和幾百位學生麵談。令人驚訝的是,居然沒有人問起待遇的問題。

這些嚴肅的青年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不允許錢的問題成為選擇職業的先決條件,即使他們要進金融界,情形也毫無差異。

幾年前《財富》雜誌發現,金錢已不再是努力工作的最大驅動力了。今天的商界頭子,也就是總裁、副總裁、財務經理和各部門主管等高級職員,都紛紛發現了實驗心理學和很多聖人早已知道的一點:

金錢不是一切。

《財富》雜誌概括說:“他們真正需要的,一是成就的認可,二是職位的尊嚴,三是經營的自治權,四是酬勞假。”

在這份清單上,金錢根本不算什麼。令人不解的是,這個人需要全心全地為公司和股東賺錢,才能換來那份職位上的尊嚴或休假。

在金錢成功者的心目中,獲得財富是他們畢生的動力。但是,他們也認識到金錢汙穢不堪的一麵。他們猶如一個收洗禮錢的法國神父,鈔票從左手換到右手,仿佛沒事一般,隻有財富的膨脹才讓他們興奮不已。

對很多人來說,公司是一個與自己分開的實體,即使實際上是他們構成了公司的全部,情形也不例外。公司是他們身外的某一樣東西,因此公司也就成為一個有用的替身,能容納個人所不喜歡的感覺。

在他們的心目中,公司是一間客房或化身。他不敢為自己能力要求過高的代價,然而借公司名義他就能說得出口。討厭推托金錢問題的人可以說“公司永遠不會付的”,這和“我永遠不付”可謂大同小異了。

假如要付一大筆款項,這種人認為由公司付款就好受多了,事實上,有時候他們自己就是公司的主人。他們可以簽出幾十萬元的公司支票,但是絕不掏自己的口袋付一張餐館的賬單。有些富人老板身上一文錢都不帶,常常向公司員工借錢,要他們記在公司的賬上。

餐廳老板阿爾·瓦羅說:“大家忍痛付出他的用餐費,然而卻是簽賬單,叫人到公司收賬,有時候其實是單人組成的公司,但是就算如此,公司付賬也還是不一樣,當然免稅也有關係,不過不足以解釋一切。”

無論是付錢還是收錢,其中的各種焦慮和擔憂都可以藉公司來緩和,個人並沒有完全卷進去。

公司變成私人所歡迎的模擬品。躲在公司後麵,他覺得比較安全。和錢有關的危險、羞恥情緒都轉給公司了。勝利是很危險的,因為怕失敗者的報複。如果勝利歸於公司,挫折和災禍也歸於公司了。就這樣,金錢排除了個人的色彩。

個人的金錢動機可以完全掩藏在公司這個替代品之下。一位英國大工業家的話可以證明這一點。雖然他靠自己的努力組成了現在巨大的聯合企業(接收的企業超過900萬鎊),而且對效率顯出殘忍的忠心,他公開表示:“我並不很想積聚個人的財產,我並沒有打算這麼做(雖然已經辦到了)。我寧願自己寫出《聖馬修的熱情》,也不願成為現在的自己,擁有我已獲得的一切。基於性格,我寧可大家不知道我的名字。”

他是一個特殊的人物,感染到賺錢的某一種道德狂熱。他的辦公室是他控製20萬人的組織基地,他整理得有條不紊,桌麵很幹淨。他的態度從容不迫,隻有一個中年的秘書隨時聽候他的差遣。絕對沒有什麼“氣氛”,也根本看不見大的戲劇性表現。他說大部分都是例行公事,主要就是坐在辦公桌前看報告,他必須大量吸收情報,才能做出決策。

談到他自己和他的成就,往往謙虛到自貶身價的地步。在特殊機會出現的特殊情況下,人總不致於完全不利用其中的優勢吧。隻有談到這個話題時,他才透露出一種金錢的熱忱:

“事業是活的機體,它可以永遠地繼續下去。任何人都知道事業會比個人壽命更長,它有自己的生命,它必須被看成分離的東西。事業不應該被當做某人性格的延伸,更不是自我的延伸。”

“商業活動的目標是迎合大家的需要、匱乏和願望。我的工作就是滿足那些需要、匱乏和願望,而且是以大於生產成本的價格供給顧客。從這一觀點來看,利潤正可以量度出我的活動有多少創造性。”

“創造財富就是以高於服務成本的價格去滿足接受服務的人。”

從這些金錢成功者的身上,我們不難看到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工作的熱忱。這是參與金錢遊戲的基礎。任何人缺少了工作的熱忱,身體裏就缺少了成功的活力。

不斷為更美好的明天做準備

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亨利·布萊頓還忙碌的了。這個人雖然現在僅30初頭,卻已經是美國SERVO公司的總經理,當今美國少數彈道導彈專家之一。

雖然身居要職,布萊頓依然力學不輟,一天工作完後,晚上還上夜校繼續進修。

今年他選擇的科目是素描。

為什麼他要學素描呢?

針對這點,他的回答非常使人感動:

“素描可有效地將創意說明給我底下的技術人員知道。”

雖然現在已功成名就,但他認為並非人生努力的終點。地球一直在轉,時代不斷地進步;想跟上時代,應該不斷努力學習。

他利用晚上的空閑時間學習打字、雷達技術、西班牙語、管理學、演講術等刊他的經營有幫助的他都學。

他能學以致用,並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真正成功的人,即使每天工作再多再累,他也絕不埋怨,並且還能騰出時間繼續進修。

為何他如此熱衷於自我深造呢?

其實,像他這類百萬富翁多半都了解下列事實——人生是短暫的,每天能讓自己思考的時間非常有限。

因此,凡是能供自由思考的時間,他們是一分一秒都不願浪費,並且設法做最有效的利用,因為他們都希望能在自己的工作上或專業範圍內掌握絕對的成功。

的確,惟有努力才能使人成功,但一次成功並非終點,你必須為獲得下一次成功而再接再厲。

從古到今,凡是百萬富翁都是不肯滿足於現狀,而是不斷為更美好的明天做準備。

這麼做並不困難,雖然辛苦,但是為了成功仍屬值得。“今日的努力是美好明天的基礎”,你片刻都不可放棄學習;若有浪費,即使片刻就可能替你帶來終身遺憾。

你不妨利用多餘的時間去學一些對工作及提高工作效率的知識。

有效的利用目前可供自己自由思考的時間,可保證將來的成功。這是投資,也是保險。

你有無瞻望未來,為獲得明天的紅利而將多餘的時間投資在今天?

不論你從事何種事業,工作時間全部加起來最多也隻占一個星期裏一半的時間(一般公司每天工作時間為8小時,一個星期上40小時的班,為一周總共時數 1/3不到),請間剩下至少一半的時間你都在做些什麼?

時間包括一天工作結束後的餘暇時間及至少一到二天休假的時間,這麼多時間都是屬於自己的自由時間。

閑暇時間是有了,但問題是,你該如何去有效利用這些時間。

你不妨捫心自問是否珍惜這寶貴的時間。如特地挪出一些享樂的時間或利用每天上下班坐公車的時間閱讀一些與專業知識有關的書籍,將這些時間用來思考如何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周末。

並非在限製你該怎麼想、怎麼利用,最主要的是想讓你了解不能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玩樂上。

你應審慎地去思考一些有意義的事,像如何利用時間創造將來等等。

亨利·布萊斯頓曾說:

“人類擁有頭腦這如此神奇的東西,如用來浪費在一些無聊的事上,太可惜了!”

如果你想創造美好的明天,應將自己能自由使用的時間投注在增加今天的工作效率有實際價值的事上。

你可利用閑暇時間吸收一些新知,然後用來引發深藏在心靈深處,僅屬於自己的原始創意。

將來有機會的話,這些創意皆將成為有利的工具。

知識這種東西,無論你學了多少,它都將在你的腦中累積,成為你自己的東西,再不會消失,別人也偷不走。

曾經有一位歌曲的作者,寫了一支歌,但得不到發表。柯亨買了它,並給它加上一點東西。

這種“更多的東西”使柯亨獲得了一筆財富。他僅僅加了三個很小的詞:“HIP,HIP,HOORAY!”(嗨!嗨!萬歲!)

托馬斯·愛迪生做了一萬多次的實驗,在每次失敗之後,他都能不斷地去尋求更多的東西,直到找到了他要尋找的東西。

當他所不知的東西變成已知的東西時,炭絲經受住了燃燒,無數的燈炮就被製造出來了。

在萊特兄弟之前,許多發明家已經非常接近發明飛機了。萊特兄弟除了用別人用過的同樣的原理外,還加上了更多的東西。

他們創造了一種新型的機體,在別人失敗了的地方,他們卻成功了。

那“更多的東西”是相當簡單的:

他們把特別設計的可動的襟翼附加到機翼邊緣,使得飛行員能控製機翼,保持飛機平衡。這些襟翼是現代飛機副翼的先驅。

你會注意到:這些成功的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每個故事中,那隱秘的成分就是應用了先前未被應用的普遍規律。

這就是成功與失敗的差別之所在。所以,如果你站在成功的門檻上而不能超過去,你就努力加上更多的東西。

“更多的東西”並非需要很多。“嗨!嗨!萬歲!”這三個表示歡樂的詞就是使得無人問津的歌曲成為最風行的歌曲的全部東西。

在別人失敗後,就是使飛機得以起飛的東西。“更多的東西”的數量並不是重要的,而其“激勵人的質量”卻是起作用的。

在貝爾之前,就有許多人聲稱他們發明了電話。

在那些取得了優先專利權的人中,有格雷、愛迪生、多爾拜爾、麥克多那夫、萬戴爾威和雷斯。

雷斯是惟一接近成功的人,造成巨大差別的微小差別是一個單獨的螺釘。

雷斯不知道如果他把一個螺釘轉動1/4周,把間歇電流轉換為等幅電流,那麼他就早該成功了。

跟萊特兄弟的事例一樣,貝爾所增加的“更多的東西”是比較簡單的,他把間歇電流轉換成等幅電流。

這是能夠再生人類語言的惟一的電流形式,貝爾能保持電路暢通,而不像雷斯那樣間歇地中斷電流。

美國最高法院作出結論:

雷斯絕沒有想到這一點,未能用電信的方式轉換語言。貝爾做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成功了。

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堅持認為雷斯所做的東西是貝爾發明的前奏。

支持雷斯就是失敗,支持貝爾才是成功。這兩者的僅僅是失敗與成功的差別。如果雷斯堅持下去他就可能成功,但他停止而失敗了。

貝爾從事工作,並把工作一直進行到取得成功的結果。

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

加上最後的一點,就像把別人已擱置的99度的熱水再加上一度一樣。燒開了水的人是你,而不是別人。

儲蓄是播種財富的種子

一個青年在整整5年或說10年中拿的薪水都很高,但是他沒有任何積蓄,所以在突然失業後,便流離失所,沒有了安身之地。可是他並不從自身尋找原因,而是埋怨自己太倒黴了。其實,這件事給他的教訓十分深刻,他應該銘記一生。

如果這個青年能冷靜下來反省一下自己,不再無端地抱怨運氣不佳,那麼他會聽到自己內心的那個冷靜的、微小的聲音在訴說著,他不應該沒有緣由地浪費他辛苦賺來的每一美分。當然,我們不應該吝惜正當的、合情合理的娛樂費用,因為,這樣的娛樂不會留下負麵影響,而且可以留下終生難忘的美好記憶,無論什麼艱難困苦都不會將其從我們的記憶中抹去。

一個青年突然失去了工作,這令他很意外,因為他對此毫無準備。一直以來,他從不考慮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現在他意識到了儲蓄的重要性,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我非常後悔,”他傷心地說,“如果我能夠每天存上10美分,這些年來一直堅持下去,現在不算利息,也有500美元的積蓄了。何況,我不會隻存這麼一點兒錢。從前,我太傻了,現在我悔不當初。這真是自己摘的苦果自己嚐!”

在現實生活中,不屑一顧的小事有時也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點滴的積累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忽視它卻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對於任何人來說,一美分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它卻是財富得以生長的種子。如果我們把花籽、菜籽播種在肥沃的土壤裏,然後施肥、澆水、精心地嗬護,那麼不久後我們就會收獲嬌豔的鮮花和鮮嫩的蔬菜。如果我們足夠幸運,也許可以栽上一株含苞待放的花,否則隻有播種,才能有所收獲。

人人都希望擁有一棵財富之樹,人人都渴望得到財富之樹的種子,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每一枚硬幣都是一棵財富之樹的種子。如果你想在年老時過上舒適安逸的生活,那麼從現在開始你就要學會積累。

人們發現,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莫過於節儉度日、量入為出了,許多人甘願辛苦地工作,也不願過節儉的生活,如果一個人能夠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收入,開源節流,避免無謂的浪費,那麼隻要是一個四肢健全、頭腦清醒的人就能夠自給自足,但不幸的是,能夠做到節儉度日的人卻隻占少數。許多人的收入很高,但他們從不拿出一小部分作為積蓄以備疾病或者失業等的不時之需,當突遇危機、資本家凍結資金不再投資、工廠倒閉的時候,他們便被這些突發事件弄得措手不及,陷入了困境,甚至走投無路。那些從不考慮將來、從不為將來做準備的人,日後一定會輸得比乞丐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