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龍真的是我們的祖先嗎?中國龍和侏羅紀的恐龍一樣嗎?

有一首歌叫《龍的傳人》,歌中唱道:“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巨龍腳底下我成長,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我們中國人的祖先真的是龍嗎,世界上真的有龍這種動物嗎?如果有的話,是不是來自侏羅紀的恐龍呢?

提到中國的龍,還得從遙遠的原始時代說起。那時候人類還處在蒙昧時期,自然界各種各樣的危險事物:風雨雷電、狼蟲虎豹都可能給人造成傷害。麵對這種種潛在的危害,人類除了利用自己日益增長的智能,發明各種工具與它們對抗之外,還一直幻想著有一種超能力來幫助他們,庇護他們。那麼,這種超能力究竟來自於哪裏呢?那時候人們還沒有神的觀念,隻是覺得很多日常見到的動物都具有某種自己不具備的本領:鳥會飛,魚會遊,老虎、獅子都有鋒利的牙齒……所以每個原始部族都喜歡在這些動物中尋找自己的“親戚”,有的甚至認為自己這個部族就是某種動物的子孫。如商朝的統治者就認為自己的祖先吃了一個鳥卵後生下了孩子,後來繁衍出了他們部族的人。這些原始部落的人把這些動物當作自己的祖先,成為自己部落的守護神,在和別的部落打交道的時候就以這些動物的形象作為自己部落的標誌,這就成為所謂的“圖騰”。

最早的時候,原始部落很多,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如果各個部落召開聯盟會議的話,每個部落都舉著自己的圖騰,想想當時的情景,會場差不多快要成為動物園了。可是部落之間總免不了發生爭戰,有的時候為了避免戰爭,幹脆采取和平的方式合並成更大的部落。而合並後的大部落就隻能采用幾種動物的組合體形式作為圖騰了。龍圖騰應該就是這樣產生的。現在我們看到的龍的形象基本上是這樣的:身體總體上像一條大蛇,但是長著牛的腦袋、鹿的犄角、龜的眼睛、魚的鱗片和須子、鷹的爪子、老虎的腳掌。這樣的動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隻能是部落圖騰融合的結果。

至於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過的恐龍,它們生活在中生代,是一種體型龐大的爬行動物,距今7000萬年以前就已經滅亡了。雖然現在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化石來還原它們的形象,但我們人類的曆史最長不過兩百萬年,所以即便是我們最早的祖先也無緣見到最後的活恐龍。我們是龍的傳人,隻是說我們祖先的圖騰是龍,和恐龍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2漢服、唐裝、長袍、中山裝……到底哪種才是真正的“國服”?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經常會被電視劇裏的戲服所吸引:寬大的袖子、飄逸的裙擺……細心的觀眾也許會發現,其實不同朝代的服飾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傳統服飾經曆了一個曆史變革的過程。

據《史記》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製:“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在清代以前,中國的傳統服飾主要的特點是交領、右襟,不用扣子,而用繩帶係結。我們習慣把這樣的傳統服飾叫做“漢服”。漢服的主要形製有“上衣下裳”製、“深衣”製(把上衣下裳縫連在一起)、“襦裙”製(襦為短衣)、“通裁”製(長衫、外披)。這樣的服飾特點始於周朝,止於明朝。期間3000多年,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製度改變並不大。漢服也是華夏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也與漢服有關。《左傳正義·定公十年》說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可見漢服對於華夏文明的影響。

而在明朝覆滅後,清朝統治者推行滿族的發型和服飾,禁止人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發易服”。

我們今天看到的旗袍、長袍、馬褂等服飾,其實是滿族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漢民族服飾。

我們今天所說的唐裝和唐代的服裝完全不是一回事。唐代的服裝與漢服類似,沒有很大的變化,也是交領、右襟、係帶、無扣。今天的唐裝是從清朝滿族服飾馬褂發展而來,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並融入了西式裁剪技術,如在肩部接袖等。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之後,孫中山認為當時的服裝不足以顯示辛亥革命成果,同時他也認為應當有一個代表辛亥革命成果的服飾,於是孫中山先生便結合西服和一些特殊含義創造了中山裝。孫中山還闡述了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先生的五權憲法學說(五權即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察權);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麵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的大義。

如今很多人提倡複興漢服,其實也就是提倡恢複清朝以前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

3北京奧運會的火炬設計為什麼要用“祥雲”圖案?

北京奧運會從會徽、獎牌、火炬,到開幕式中的各項表演,都充分地運用了中國元素,體現了中國特色。相信大家對這些一定還都印象深刻,也一定還記得我們創意十足的祥雲火炬。火炬的造型像傳統的紙卷軸,上半部分銀底紅紋,祥雲圖案和立體浮雕式的工藝設計使整個火炬顯得高雅而莊重。

祥雲圖案能夠從眾多中國元素中脫穎而出,自然是有它的“本事”的。“祥雲”,顧名思義,就是吉祥的雲彩。雲是我們每天抬起頭就能看到的尋常的東西,怎麼就有了這樣的寓意呢?古人總是有著善於發現美的眼睛,還有那永遠承載著美好祝願的心靈。在他們眼中,雲是神奇的東西——它變幻無窮,沒有固定的形態,它高高地飄蕩在空中,與人類相隔遙遠;它自由而神秘的樣子引人遐想,雲的聚集往往伴隨著雨雪雷電,這又讓古人對它心存敬畏。漸漸地,雲承載了人們美好的心願,成為了吉祥和高升的象征。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開始使用雲紋了,周代中晚期的楚地已經出現了雲紋裝飾的圖案。到了秦漢時,雲紋更成為了一種普遍的時尚,在建築、雕塑、家具、器皿、圖畫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的形態也更豐富多彩,更具抽象色彩和審美趣味。

千百年來,雲紋作為一種吉祥紋案,得以代代相傳。不同時期,往往有不同的雲紋圖案誕生和流行。比如商周時期的“雲雷紋”,先秦時期的“卷雲紋”,楚漢時期的“雲氣紋”等等。它們的形態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那就是具有一種旋轉的動感。從奧運祥雲火炬上,我們就能很清楚地看到這種特點:一朵朵雲彩卷曲旋轉,雅致之中又有著活潑的動感。這種美,真可以說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審美藝術創造的結晶。

在古代,祥雲也指傳說中神仙所駕的彩雲。古人認為雲是上天的造物,象征著天界仙氣,所以有仙佛的地方,往往就有祥雲。著名的敦煌壁畫,就見證著祥雲圖案的千年曆史。在這裏,祥雲幾乎隨處可見,無論是在飛天壁畫中,還是在建築裝飾畫中,我們都能看到不同形態的祥雲圖案。說到這裏,不知你是不是也想起了電視劇《西遊記》裏麵幫助孫悟空降妖除魔的各路神仙、菩薩,他們每次不都腳踏祥雲,或者祥雲繚繞地下凡來嗎?對了,還有孫悟空那神奇的筋鬥雲,也和祥雲有著很深的淵源!

4俗話說:“君子動口不動手。”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君子?

話說有一次,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見到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說:“我是君子,您是小人。”聞聽此言,張大千一下子變了臉色,以為自己做了什麼影響聲譽的事情。見此情景,梅蘭芳不緊不慢地補上一句:“因為啊,我隻是動口,而您是要動手的。”張大千這才明白,梅蘭芳是在開玩笑,想一想這話又實在很好玩兒,不禁開懷大笑起來。

平時我們也總用“小人”來說那些自私自利的人,而用“君子”來指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但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算得上君子,什麼樣的人就是小人呢?

實際上,最早的“君子”差不多就是統治階層的人,他們負責文化教育社會管理等等“勞心”的工作,而“小人”則最早是指從事體力勞動的普通百姓。這樣說來,“君子動口,小人動手”實際上就是說,君子負責指揮,小人具體做事,這其實隻是社會分工的不同,沒有什麼道德評價的含義。不過到孔子那個時代,由於孔子的理想就是要讓統治者具有更高的品德,或者說隻有具有優秀的道德品質才可能成為統治者。從此之後,“君子”就變成了具有美德的人。隻要具有美德,即使社會地位不高,也是君子;反過來,如果品德不高,即使是統治者,也會被稱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