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在孔子看來,君子應該具有哪些品德呢?我們不妨整理一下。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看重的是德行,小人看重的是利益。這恐怕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一條,一個人隻要把道德價值看得比個人利益更重,就肯定是個高尚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孔子還談到了君子和小人其他的一些區別,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在性格表現上,有德行的人總是光明磊落,不會遮遮掩掩,扭扭捏捏;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卻總是因為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滿足而心懷不滿,總是有怨言。還有:“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作為一個有德行的君子,不能過分粗俗、不修邊幅,也不能過分修飾、假模假式,應該講究從內到外的優雅、從容,這才是君子該有的形象。
孔子的這些話,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道德觀。凡是有道德的人,不管是不是讀書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而“君子”也成為對人很高的正麵評價。同樣,“小人”也就成了罵人的話。任何時代都有君子,也都有小人。新時代中,“君子”的可貴精神品質同樣值得發揚。
5“社”是土地神,“稷”是穀神,它們合起來比皇帝還重要,這是為什麼?
社,就是土地神,老百姓習慣稱之為“土地老爺”。古代幾乎每個村子都會建一個土地廟,供奉土地神。土地廟前麵通常有一個較為空曠的地方,形成一個小廣場,這個廣場周圍會種上一些大樹,很適合小孩子們在這裏玩耍、做遊戲。不光是小孩子,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大人們也都要舉辦十分隆重的祭祀儀式。儀式完畢之後,大家開懷暢飲,一直喝到傍晚才東倒西歪地往家走。很多時候還要舉辦十分熱鬧的晚會,主要是上演一些雜耍、滑稽戲之類的節目,大家都可以參與,特別熱鬧,有點像現在西方的狂歡節。不過不叫狂歡節,而叫“社火”。青年男女利用這個機會相親、約會,也有不少趁機私定終身的,這叫做“社會”。看來,這個“社”,既是人們賴以立足的土地之神,又象征著在土地上生活著的富有生命活力的人群。其實,這已經暗含了國家的意思了。
而“稷”則是穀神。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開始了農業生產,在黃河流域,先民們最早種植的糧食之一就是稷,也叫糜子、黃米。這種糧食產量比較穩定,吃起來口感很好,先民特別喜歡,就把它作為“五穀之長”。久而久之,稷就成了五穀之神,可以保佑糧食豐收。
對於古代統治者來說,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東西,無非就是土地、人口、糧食,有了這些,就有了一切。所以,曆朝曆代的皇帝在建立自己的政權的時候,第一件事甚至不是修建宮殿,而是建立社稷壇,他們認為隻要獲得了土地之神和五穀之神的庇佑,天下差不多就穩當了。同樣,如果要推翻一個政權,也首先要毀掉它的社稷壇,讓它失掉最重要的神靈的支持。現在北京的中山公園還保留著過去明清兩朝的社稷壇。據說當年每逢春分時節,皇帝都要親自到社稷壇來拜祭,在五色土上象征性地“耕種”一番,以便向天下宣示國家對農業的重視。
實際上,“社稷”很早就已經成了國家的代名詞了。例如孟子就曾經說過一句讓人很震驚的話,他說:“老百姓最重要,國家政權(社稷)次之,皇帝最不重要。”這話現在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是早在兩千五百年前,說出這樣的話實在是需要一點勇氣的。因為他明確提出了社稷(國家)和皇帝不是一回事,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保佑我們的神靈也非常重要,而皇帝在百姓和國家麵前,隻能說是次要的了。當皇帝非常昏庸的時候,如果當朝有一個正直的太後或果敢的大臣的話,他們時常會說為了“社稷江山”,為了祖宗基業,不得已而廢除皇帝,另選他人繼位。可見,社稷的確比皇帝還重要。
很多大臣,也會在自己受到來自皇帝或上級的不公正待遇時,仍然對國家懷有赤誠之心,這種大臣常常會被寫進史書,成為所謂的“社稷之臣”。
6我們國家什麼時候有了“中國”這個名字?
我們的祖國是中國,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來我們中國的文明傳統從來沒有中斷過。這些話,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這個國家為什麼要叫“中國”?“中國”這個名字是一直就這樣叫的嗎?
其實“中國”這兩個字在曆史上本來並不是我們這個國家的名字,而多用來指一個區域,主要是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陝西等地。這些地方是華夏民族最早的聚居地,很早就開始了農業生產,人們的生活安定富足,也有餘力從事文化教育,所以文明程度就比周圍的遊牧民族要高,由此,中原人就有了一定的優越感,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所處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央,這種思想一直影響了幾千年。
秦代統一六國之後,人們心理上的國家概念也隨之擴展,擁有了東到大海,西到甘肅,南到廣西,北到長城的廣大區域,這個區域差不多就和古人心理上的世界(“天下”)相等了。這個時期,“秦”是國名,而“中國”隻是“秦”的一部分。
與地域概念相應的是民族的概念。從先秦時代中國人就自稱為“華夏”。“華”就是“花”,意思是我們的服飾很漂亮;而“夏”就是“雅”,意思是我們的禮儀很雅正。和那些遊牧民族相比,這樣的稱呼倒的確體現了農耕文明的特點。同時也可以看出,所謂“華夏”其實更多地是一種文化上的認同而不是一種血緣上的關係。因此,幾千年來,隨著周邊少數民族不斷地接受、融入中原文化,漸漸地也都成了“華夏”的組成部分。而“華夏”、“中華”慢慢地就變成了我們的固定身份,不隨朝代變遷而改變。
在曆史上,漢代的版圖基本上和秦代一樣,而且國力更加強大,所以“漢”便成了我們民族的代稱,並且一直到現在,我們都自稱是漢族,我們說的是漢語,寫的是漢字。
除了漢代以外,我國曆史上最引以為傲的朝代就是唐朝,但唐朝人也不會說自己是中國人,而是自稱“唐人”,所以現在我們在國外的華人聚居區還被稱為“唐人街”。
到了近代,辛亥革命成功後建立了“中華民國”,簡稱“中國”。1949年後,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還是“中國”。所以,“中國”這兩個字作為真正意義上的我們國家的名稱,其實不過100多年的曆史。
7黃河泛濫給沿岸居民帶來了災難,為什麼我們還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裏寫入胸懷間”,李白的詩句傳神地寫出了黃河非凡的氣勢。就像歌裏唱的:“雖不曾聽見黃河壯,澎湃洶湧在夢裏。”即使沒有親眼見過黃河的壯美,身為中華兒女,你一定也對“母親河”充滿了親切感和熟悉感。但我們又時常聽到黃河泛濫居民受災的消息,這樣“有脾氣”的“母親河”,我們為什麼還要敬愛她呢?
黃河就像一條巨龍,蜿蜒橫亙在中國的北方。黃河流域是華夏族的發源地,是中華文化的搖籃。今天,我們登上黃土高原,看到滿眼的溝壑縱橫,可能會產生懷疑:這樣的自然環境,如何能夠孕育華夏文明?殊不知幾千年前,今天的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地分布著大片森林。借《孟子》的話說,當時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綠樹成蔭,是飛禽走獸的樂園。就是在這片曾經蒼翠的土地上,誕生了充滿生機的中華文明。秦漢以後,氣溫轉寒,暴雨集中,使得本就結構鬆散的黃土更易流失;人口增長、生產力發展,人們開墾放牧,植被的破壞更加劇了自然環境的惡化。
黃河流域的黃土,適合開掘窯洞,肥力充足。我們的先祖很早就在這裏居住、耕種。早在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就是文明發展的中心。今天的黃河沿岸,已經發現了包括約150萬年前的山西西候度猿人、約100萬年前的陝西藍田猿人和約30萬年前的陝西大荔猿人等在內的眾多文明遺跡。到了公元前5000多年,黃帝、炎帝的部落在此興盛,悠久的華夏曆史和燦爛的中華文明,開始在這片黃土地上書寫下新的篇章。隨後,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此建立,擁有近800年曆史的周朝在此綿延,一統天下的大秦帝國在此勃興……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這些英雄人物,在建立和經營著自己的帝國的同時,把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推向了一個個高峰,無論是“四大發明”,還是唐詩、宋詞、元曲,它們都是黃河水滋養下誕生的文明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