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決堤泛濫,是自古就有的憂患,據說在過去的兩三千年間,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大改道”,兩岸居民受盡黃泛之苦。黃河因水中多泥沙,河水渾黃而得名。泥沙沉積,河床淤高,是黃河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黃河流域的降雨量多集中於夏、秋兩季,在暴雨襲擊之下,水量巨大,泥土衝刷加劇,洪水也就更容易發生。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黃河治理上采取了許多有效的措施:保護和恢複植被,修築和加固堤壩,大力修建水利樞紐。數管齊下,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黃河長久地哺育了中華民族,現在或許就是我們“反哺”黃河這條“母親河”的時候了。

8為什麼太極圖要畫成一黑一白兩條魚的形象?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太極”這個詞,比如“太極拳”、“太極劍”、“太極圖”。很多中老年人都喜歡在清晨打上一會兒太極拳,練完後頓時會覺得周身輕鬆,神清氣爽。相信大家對“太極圖”也很熟悉,由一黑一白抱在一起的兩條魚組成的圖案就是“太極圖”。

太極圖,又叫陰陽魚圖。那麼,何為陰陽呢?陰陽的概念,源自中國古人的自然觀。古人觀察到大自然中存在很多對立但又互相聯係的現象,如晝夜、天地、男女、上下。你看,陰陽魚圖中的兩條魚,一白一黑,是不是一個像白天,一個像黑夜?後來,古人以哲學的思想方法抽象出“陰陽”的概念。

那“太極”又是什麼?這就不得不提到我國古代極重要的哲學經典《周易》,也叫《易經》。《周易》說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就是說,世間的萬物存在、成長與變化,都有一個總的根源,自然界中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一種內在的生命力,這種強大的力量使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使晝夜不停更替,使人體、社會乃至宇宙運轉不息。這種無形的力量創造了有形的世界,充溢於宇宙的每一個角落,是我們的生命之本、文明之源,這就是“太極”。

太極圖中最外圈的圓形,就代表著“太極”,將它畫為圓形是意味著“太極”周流不息,無始無終,而且無所不包,無處不在。圖中的“S”型曲線,象征著“陰陽”兩分,表示萬事萬物都包含相輔相成、無法分割的兩方麵。這一陰一陽的兩方麵,此消彼長:陽極生陰,陰極生陽,二者互為其根,生生不息。陰陽兩條魚的眼睛,則代表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即使是陰陽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世界上事物的陰陽也都是相對而言的。

陰陽魚太極圖將陰陽的關係展示得惟妙惟肖,宇宙無限廣大,世間萬物也都運動不息,動則產生陽氣,動到一定程度,便出現相對靜止,靜則產生陰氣,如此一動一靜,陰陽之氣互為其根,運轉無窮。自然界中的萬物,無不包含著“太極”的道理。四季寒暑的變化,晝夜星辰的運轉,乃至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在宇宙的規律中此消彼長,生生不息。這一黑一白,一陰一陽,包括了世界上所有有形無形的事物和現象。

看似簡單的一黑一白兩條魚,原來蘊含著如此博大而精深的道理。

9我們稱打聽小道消息的人很“八卦”,真正的“八卦”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現在經常把與明星有關的小道消息稱作“八卦”消息或者“八卦”新聞,也說喜歡打聽明星或是朋友小道消息的人很“八卦”。其實,這樣的說法最早源於我國的港台地區,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八卦”。

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國的西北部有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華胥,這裏的人民生活得快樂安逸。一天,華胥國裏一個美麗的華胥姑娘無意中來到一個湖泊旁,她看到湖旁有一個巨大的腳印,很是好奇,就用自己的腳去踩了一下這個腳印,竟不知不覺感應受孕。原來這個腳印是雷神留下的,之後,華胥氏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伏羲。伏羲喜歡觀察天地萬物,並憑借敏銳的觀察力和過人的聰明才智,發明了一套符號來表示世間萬物及其發展變化,這就是“伏羲畫八卦”的故事。這雖然隻是一個傳說,但是它卻告訴我們了“八卦”真正的含義:用來象征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的符號。

在這樣的符號係統中,“—”代表陽,“--”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可以組成八種不同的形式,即“八卦”。每種卦形代表不同的事物,反映了萬事萬物的發展與聯係。八卦分別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物或自然力。在這八種自然力協調和諧的作用下,陰陽消長,萬物生息。關於“八卦”,《周易》一書做了詳細的記載。

在《周易》產生的早期,由於生產力低下,很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人們就利用《周易》進行占卜,預測福禍,從而得到行為準則。但是到了漢朝以後,人們也開始研究書中包含的哲學道理,統治者也開始重視這部典籍,使得《周易》由原來的占卜之書成為官方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經典,被稱為五經之首(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大道之源。

10在魯迅小說《故鄉》中,閏土的命相是“五行缺土”,這是怎麼回事?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上古先民對自然的認識和解釋。它最初是指與人們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的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材料,這些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資源。古人認為整個世界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材料構成的。

五行思想的產生源於農業和手工業實踐。當時的農業生產從治水開荒到耕作收獲,都離不開水火木金土五者。五行中以水為先,可能跟大禹治水有關,通過治水,人們對水的性質和作用,以及它與土(農田)、木(作物)的相互關係有了更深的了解。另外,當時手工業生產,從製陶、治銅,到紡織、器械製作等,主要原料皆由土金木三者構成,製作過程更離不開使用水與火,用這五者便可製造出形形色色的器具。《左傳》中說“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這都是就製作器物而言的,反映人們當時隻是把它們當作五種重要的材料。後來人們把農業和手工業上得來的認識結合起來,將這五種物質作為構成萬物的最基本成分,推廣去觀察整個自然界,用這五種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解釋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於是便演化形成了陰陽五行學說。

另外,人們還認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它們可以互相生成化育,即“五行相生”;同樣,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它們則互相製約,互相克製,即為“五行相克”。

信奉陰陽五行學說的人認為,世界萬物都具有陰陽兩性,五行的相生相克會引起陰陽變化。這也是他們認識世界萬物的依據。除了世間萬物,人本身是世界的一個縮影,同世界的多變相對應。所以,古人認為由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所含陰陽五行之氣可測知某人一生的命運。人身是由五行和合而成,他出生時太陽的光線、地球的引力、星宿的位置、氣候的不同等多種現象決定了五行在人身上產生的不同稟性。

因此,人們認為要了解自己的命相,發展有利的因素,克製不利的因素,可以擁有一個比較好的前程。魯迅小說《故鄉》裏的閏土就是因為八字上“五行缺土”,因而起名為“閏土”。然而,生活在舊社會的下層平民閏土的命運並沒有因為這個人們認為吉利的名字而改變,生活反而過得“辛苦麻木”。因此,利用陰陽五行求得人生美好的前程,不過是古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