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國人常說“家和萬事興”,“家”為什麼那麼重要?

“家和萬事興”是中國人常常掛在嘴邊的祝福語,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說隻要一個人的家庭和和睦睦,那麼其他所有的事情都能夠順利興旺。看來,“家”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有一首歌唱到:“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既然絕大多數人的“家”都是平凡而普通的,那為什麼還會如此令人向往,為什麼隻要“家和”了萬事就能興旺了呢?

著名的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說過,中國的社會是以家族為基本單位的,中國社會是以倫理為本位的社會。所謂倫理本位,就是指社會道德、社會秩序的根本原則,始於家族親子血緣的倫理關係。因此中國人的家族觀念,來自於對血緣關係的認可。“血濃於水”便是說骨肉親情高於一切,無法割舍。這種觀念,大概從母係氏族就開始形成了。後來這種家族意識就直接體現在姓氏上,《紅樓夢》裏賈、王、史、薛四個姓氏就代表了四大家族。

在儒家倫理文化中的“三綱”、“五常”裏,家族綱常是很重要的部分。“三綱”即“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後兩點都在說,在家族裏父親要關愛自己的子女,子女要孝順自己的父母,夫妻之間也要和和順順。“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五種行為準則,這五點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同樣強調了家族之中要尊卑有序,善待彼此,不忘孝悌。一個家族的所有成員如果都遵守了這些道德行為規範,那麼“家和萬事興”就很容易實現了。

這種“家”本位的傳統倫理思想在現代社會同樣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從小生活在父母為我們創造的溫馨的家庭裏,衣食住行都由父母打理,照顧和撫養我們似乎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直到我們長大成人,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後,父母仍然會幫忙照顧下一代子女。當然,父母到了晚年,我們也會義不容辭地承擔起贍養老人的義務。總之,從我們出生開始,家庭就是我們生活的圈子,這個圈子最核心的部分是我們的直係親屬:父母、子女、夫妻和兄弟姐妹。再外麵一層便是其他的親戚,我們生活的關係網就是在這個圈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既然我們的生存建立在這個網絡之上,那麼“家和”自然是“萬事興”的基礎!

儒家有一句很著名的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要想治理國家贏得天下,僅僅修養自己的品行是不夠的,在修身之後,一定還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家庭。可見,家庭和睦在儒家倫理中的重要性。親愛的讀者,現在你知道“國家”這個詞裏麵為什麼有“家”了嗎?

12唐太宗李世民是曆史上最英明的皇帝之一,可是他為什麼要殘忍地殺死自己的親兄弟?

大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在長安城內發生了一起流血政變。唐高祖李淵的二兒子秦王李世民帶兵在皇宮的北門玄武門附近設下了埋伏,將從此地經過去皇宮拜見父皇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等人殺死,隨後把他們的家人大小上百口全部殺死。這件事曆史上稱為“玄武門之變”。事變之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不久高祖又將皇帝的寶座讓給了他,李世民成為後來曆史上有名的賢君唐太宗。

關於玄武門之變,盡管後來官修的史書為唐太宗說了不少好話,比如李建成如何貪酒好色、無所作為,李元吉如何有勇無謀、助紂為虐,李世民又是怎樣步步退讓、被逼無奈。但還是有很多人指責唐太宗的凶殘、狠心。據說甚至連他自己也常常會做惡夢,夢見被哥哥弟弟等人追著討命。而我們看到後來的《西遊記》裏也說,唐太宗之所以支持唐僧去西天取經,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做法事超度亡魂。

既然如此,李世民當初為什麼還要殺死自己的兄弟呢?這件事還得從中國的一個傳統說起,那就是封建時代的繼位法則:“立儲以嫡,立嫡以長。”就是說,帝王或者諸侯甚至一般有爵位、名位可以繼承的人,都要在自己的兒子中選定一個作為繼承人。挑選的原則就是立嫡、立長。什麼叫“嫡”?“嫡”,就是正妻。古時候一個男人可以同時有幾個老婆,其中隻有一個正室,其餘為妾室,正室生的孩子就是嫡出,格外受到重視;而妾室所生的孩子就是庶出,常常不大受待見。例如《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弟弟賈環因為是賈政的妾趙姨娘生的,在家裏的地位就和寶玉差了十萬八千裏,因而造成了他比較陰暗的心理。

如果正妻生的兒子不止一個怎麼辦呢?那就要“立嫡以長”了,就是選老大當繼承人。隻要老大沒有太過不去的毛病,大多都會被定為繼承人。如果有人想要違背這個原則,那是要承擔很大的輿論壓力的(這恐怕是封建社會中唯一能夠影響皇帝的力量),所以一般在位的皇帝都不敢冒這個險。李世民當然非常有才幹,知人善任,有勇有謀。但他卻偏偏是老二!這是令所有曆史學家都有點兒遺憾的事情。李世民當然也很遺憾,但他卻絕不甘心抱憾終生,他一定要改變命運。於是他行動了,並且勝利了。就這樣,曆史上多了個開創“貞觀之治”的皇帝,不過同時也多了一個親手殺死自己親兄弟的皇帝。

不過有的時候命運也喜歡開玩笑,比如正妻(皇後)沒有生出兒子,而地位本來不高的妾反而生出了兒子,怎麼辦呢?好辦!有句話叫“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兒子固然可以因為母親是正妻受到重視,而本來身份不高的母親也可以因為生下的兒子被立為繼承人而獲得提高身份甚至“轉正”成為正妻(皇後)的機會。例如清朝慈禧太後本來就是個“嬪”,因為生下了鹹豐皇帝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就被冊封為妃、貴妃(僅次於皇後),後來又成為和皇太後平起平坐的“西太後”。

不好辦的是所有的妻妾都沒有生下兒子,那就要過繼一個了。清朝光緒皇帝沒有兒子,慈禧太後就讓他把侄子溥儀過繼過來,當做自己的兒子來繼承皇位,這就是末代皇帝宣統。

13古代做官的人為什麼父母去世後要辭官回家待上三年?

明朝萬曆年間有一個著名的人物,叫張居正。這個人當了二十幾年的大學士(明代不設宰相,內閣大學士差不多相當於宰相),那時候萬曆皇帝還小,什麼都得聽他的,張居正可以說是權傾朝野,風光無限。但當他正如日中天的時候,他的父親死了。消息傳到京城,他立即向皇帝打報告,說要辭職回家待上三年。皇帝駁回了他的請求,理由是朝廷離了他不行。張居正倒是沒什麼,可是周圍有些大臣卻不幹了:張居正身為首輔,理應在道德方麵做好表率,怎麼可以隨隨便便就破壞規矩不回家服喪?後來事情鬧得很大,有幾個人還因此被打板子打死了。

那麼張居正到底破壞了什麼規矩,惹得那些“道德家”這麼群情激憤呢?很簡單,這個規矩就是丁憂。我國的封建倫理道德體係,在周代已經基本上成型了,其中最核心的倫理觀念是“孝”。關於孝,孔子說過很多話,無非就是父母活著的時候要對他們好點兒,順從他們的意思,父母死了以後要按照禮儀安葬,然後要守孝三年。曾經有一個學生對孔子說,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點吧?孔子一下子很生氣,說:這小子太不像話,你小的時候不是直到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再說了,父母去世,就算是讓你盡情喝酒吃肉,你又怎麼能咽得下去?後來孔子去世之後,弟子們大都放下手裏的工作,來到墳前搭個窩棚住三年,其中子貢甚至還住了六年。

這種做法到漢代以後便成為正式的製度。尤其對於官員來說,隻要父母去世,不管多大的官,原則上都要立刻辭去公職,回家居喪,三年(實際是27個月)後再回來重新安排工作,這就叫守製丁憂。丁憂期間,應該住草棚,不能飲酒,不能娛樂,不能親近女色。不過凡事總有例外,某些特別重要的人物,皇帝常常會下令不準他們回家丁憂,這叫“奪情”,看上去是剝奪了臣子盡孝的權利,實際上很多時候大臣巴不得被“奪情”,因為回家住破草房和在朝廷為官差別實在太大了。反過來,如果誰的父母去世而不及時上報還要繼續做官,一旦被查出來,就會撤銷一切職務,甚至要判好幾年徒刑,更不用說在道德輿論上會受到人們的唾棄。比如宋代就有個跟著王安石搞變法的人因為父死不報而被人說成“禽獸不如”,甚至連王安石的名聲也受到了影響,說他居然會重用這種小人。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有的人好好地做著官突然就不做了,回家丁憂去了。例如電視劇《康熙大帝》中那個極有個性的姚啟聖,當他不想和周圍人共事的時候,就會借口說自己的乳母死了,要回家丁憂去。這也許是影視劇的編造,但也說明了丁憂這事兒在古人那裏實在是一件大事,誰都很難阻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