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中國人過春節貼對聯的傳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對聯,又稱楹聯、春聯或對子。目前常見的對聯按應用場合劃分,大體可以看到如下幾種。
春聯,也就是一年一度新春佳節時書寫張貼的時令對聯,應用得最為普遍。春聯講究吉利、祥和,主要是烘托節慶氛圍的。
婚聯,是為慶賀結婚之喜而撰寫的對聯,通常張貼於婚娶之家的大門口、洞房門口、廳堂上。內容多是對男女雙方的熱情讚美和良好祝福,帶有濃烈的吉祥、喜慶色彩。
壽聯,是為過生日的人祝壽專用的對聯,其內容一般是評讚過壽者的功業才能、道德文章,祝福其與家人多福多壽、美滿幸福,熱烈而不失莊重。
挽聯,有的地方叫喪聯,是由挽詞演變而來,是人們用於對先人、死者表示緬懷、寄托哀思的一種對聯。往往貼在門口、追悼會會場兩側、花圈上,一般用白紙配黑字,具有肅穆、莊嚴等沉痛哀悼的感情色彩,以便喚起人們對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其實最早是由古代的桃符發展而來的。《山海經》記載傳說在東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上有神荼、鬱壘二神,能治百鬼,隻要發現害人的惡鬼,就用芒葦編成的網子去捆住他們,並丟去喂老虎。後來,人們就在桃木上畫兩個神像,題上神荼、鬱壘的名字,在除夕下午掛在門兩旁,以壓邪祛鬼,這就是最初的桃符。根據文獻記載,五代後蜀皇帝孟昶過節時在門外的桃符上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了。此後,桃符的內容與性質慢慢發生變化。桃符上神荼和鬱壘的名字慢慢被聯語代替,人們一般在上麵寫上一些吉利的詞句,講究平仄對仗,書寫的材料也可以是紙、布,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
一副標準的對聯,總是由相互對仗的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稱為“上聯”,又叫“出句”、“對頭”;後一部分稱為“下聯”,又叫“對句”、“對尾”,兩部分成雙成對。除了上、下聯外,還有橫批。橫批是對聯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它往往是對全聯帶有總結性、畫龍點睛或與對聯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從語言上看,對聯的語言是一種追求對仗和富有音樂性的特殊語言,而對聯的創作在構思、立意、布局、謀篇上迥異於其他文學形式,所以有人認為對聯是中國最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華人範圍內乃至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著,並且曆久彌新。
15皇帝自稱是“真龍天子”,東海龍宮有“龍王”,他們是一樣的龍嗎?
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中充滿了龍的影子,別的不說,光成語中就能找出幾十條帶“龍”字的:龍騰虎躍、龍飛鳳舞、生龍活虎、飛龍在天、葉公好龍、望子成龍等等。
如果你去故宮,就會看到故宮中到處都是龍的影子:柱子上雕著龍,牆上畫著龍,家具上刻著龍,皇帝的衣服上繡著龍。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龍呢?因為這裏曾經是“真龍天子”——皇帝的家。皇帝自稱是龍,和皇帝有關的一切自然都“屬龍”了,皇帝的臉麵叫“龍顏”,皇帝的椅子是“龍椅”,床是“龍床”,車叫“龍輦”,衣服是“龍袍”,甚至連皇帝的胡子也叫“龍須”。傳說宋朝有個大臣生了病,醫生開的藥方需要一味龍須做藥引子,想來想去都找不著龍,哪裏去找龍須呢?後來皇帝聽說了這事,就剪下自己的胡子幫大臣治好了病。這是評書《楊家將》裏講的故事,皇帝的胡須能做藥引子想來不合常理,但聽眾卻沒有站出來質疑過,這就足以說明人們對皇帝的無限崇敬了,在老百姓眼中真龍天子真是無所不能。
其實不去皇宮,我們也不難看到龍的形象。過去很多地方都有龍王廟,龍王廟裏供奉的是龍王。古時候每逢天旱,人們便會抬著豬頭敲鑼打鼓去龍王廟祈雨,至於能不能求到雨,就要看運氣了。此外,在古代的傳說中,經常有人在下雨的時候看到龍的影子在雲中時隱時現。總之,民間的龍常常是和水聯係在一起的,既是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又是治水的神靈。它身形矯健,威力巨大,特別富有陽剛之氣,所以人們喜歡用龍來形容男子,甚至男人的名字中也常有“龍”字,如明代的著名文人馮夢龍、李攀龍。
那麼,皇帝的龍和降雨的龍之間到底有沒有關係呢?其實,皇帝所謂的“真龍天子”的身份隻是一種象征,這種象征最早應該是從秦始皇開始形成的。秦始皇覺得人們傳說中的龍形象很威武、很神秘,可以雄踞天下,所以自認為是“祖龍”,是“真龍”的祖宗,這樣就算是把龍和皇帝(天子)聯係起來了。到了漢代,傳說漢高祖劉邦的母親曾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受到赤龍的感應,因而受孕生下了劉邦。後來劉邦在起義的時候殺死了一條大蛇的故事也就被民間幻化成兩條神龍互相爭鬥的傳說,最後是代表劉邦的那條龍獲得了勝利。這種借“龍”為皇帝增添神秘色彩的做法在很多朝代都有過,然而其中的真真假假,現代人恐怕也不難猜得出來。
16“風水”就是關於風和水的嗎?它和建造房屋有關係嗎?
在建造房屋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坐北朝南”這樣的說法,這是說房子的門口要朝向南邊。其實,早在原始社會,中國先民就已經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建造房屋了。這是為什麼呢?“坐北朝南”是中國傳統風水理論中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這樣不僅采光好,還可以避開北風。
那麼,究竟何為風水呢?在古代,風水又被稱作地理和堪輿,“堪”代表“天道”,“輿”代表“地道”,顧名思義,風水就是研究考察天地山川、地理環境的一門學科。當然,僅僅考察自然環境是不夠的,風水學還要在對自然環境考察之後,選擇最佳之處,來營建城郭、房屋或陵墓等等,以期趨吉避凶,福澤永存。所以,很多時候風水是和建造房屋有很大關係的。其中涉及人們生活居住的房屋、環境等稱為“陽宅風水”或“建築風水”;涉及陵墓營造的則成為“陰宅風水”。
在中國,有很多風水佳作,例如北京的紫禁城,它的營建格局就是完全按照風水原理設計的,曆經百年依然氣勢恢宏,被譽為“風水活化石”。例如,紫禁城中房屋梁、柱之間的雀替(一種建築構件)、梁枋上的彩畫等,多以S形曲線表現,這樣的形狀是太極的陰陽分界線,是太極圖形象的簡化。這樣的簡化是風水學中常用的“化煞法”,用來化解凶相,符合“曲生吉、直生煞”的風水觀念。此外,紫禁城的城牆是紅色的,而上麵的琉璃以及故宮眾多殿宇的金頂都為黃色,也體現了五行中火(紅色)土(黃色)相生的原理。
同樣,民間認為墓地的選擇也要考慮風水的因素。相傳,某日,風水聖姑九天玄女受傷,幸而得到了商鞅父親的救助。此時,商鞅的祖父病逝,為報答商鞅的父親,九天玄女決定為商鞅的祖父尋找一處“龍穴寶地”下葬,以庇佑後代。商鞅聰明伶俐,於是九天玄女便帶著商鞅去尋找下葬之地。他們來到一座山前,遙望山崗形狀奇特,好像有頭有軀有尾又有腳,形如“餓虎下崗”,透出一股威猛之氣。於是九天玄女便選擇此處。之後的幾年,商鞅的學問漸增,對治國策略更是頗有見地,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他在秦國推行“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名噪一時。其後代商氏一脈,威震天下。
17中醫看病為什麼隻要試試脈搏、看看舌頭就基本能判斷病情?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醫已然成了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有很多人生病一定要找中醫看,認為中醫治病效果比較好,中藥沒什麼副作用,不但能去除病痛,起到“治標”的作用,還能夠調理身體,達到“治本”的效果。同時,也有另外一些人卻堅持認為中醫看病全憑瞎猜,治病全靠想象,毫無科學性可言,魯迅先生在作品裏就曾說中醫是“有意無意的騙子”。
那麼,中醫到底是神醫還是騙子呢?應該說,中國人幾千年來一直靠中醫來醫治病痛、維持健康。即便是在醫療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中醫中藥還是保持著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魅力。不僅在中國,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中醫都廣泛為人們所接受,為人類的健康貢獻著巨大的力量。這本身就說明中醫肯定不是“騙子”,而是一種不同於現代西醫的特殊診療方式。
中醫的獨特之處到底表現在哪裏呢?中醫到底有沒有科學性呢?這還要從古代中國人的哲學觀念說起。古代中國人的哲學觀念中,最基本的思想恐怕應該是整體觀、係統觀,也就是把人和世界看成一個整體,兩者具有相似的運行規律。從大的方麵說,宇宙中的天體有太陽、月亮,有金、木、水、火、土星,在地球上有金屬,有植物,有水、有火、有土地,似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歸入陰陽五行之中。由此,“金木水火土”成為代表物體屬性的五個符號。古人認為人體也不例外,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天人相應”是生命的根本規律。在人的主要器官中,肺肝腎心脾分別與金木水火土相對應,具有相應的屬性,各個髒腑之間又互相聯係,又互相製約,共同構成完整的人體機能體係。除此之外,中醫還根據經驗發現了貫穿人體的經絡,以及在經絡中運行的“氣”。總的來說,中醫研究的不是肌體的具體構成,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係統之間的關係,並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係統之間的平衡,維持身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