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把睡覺說成是“見周公”?

我們有時會開玩笑說“又去見周公了”,意思是睡覺做夢了。為什麼睡覺會說“見周公”呢?周公和夢有什麼關係?

這還要從孔子說起。

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經是春秋後期了。雖然名義上仍然是周朝的天下,但是周朝天子形同擺設,那些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尤其是先後稱霸的幾個諸侯王,在相互的征戰和兼並中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高興了就打著“尊王”的旗號欺負一下弱小,不高興的時候甚至會想到取周王而代之。從前西周時代確立的等級分明的國家秩序也嚴重被打亂,以下犯上、以卑僭尊的現象比比皆是。孔子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說來也怪,雖然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的王室,但是他卻對周朝的製度情有獨鍾,並且千方百計地學習周朝的禮儀。不但學習理論知識,而且還身體力行,憑著自己對禮儀的熟悉,在某些重要外交場合中占了上風,甚至讓自恃兵強馬壯的齊國人感到了壓力。

盡管孔子很早就獲得了不小的聲望,但他仍然很謙虛,他一直說,自己並不是什麼天才,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績隻不過是因為好學罷了;他的學說都不是自己的發明創造,而是繼承了前人的思想,可以說是“述而不作”。孔子一直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重新恢複正統,讓國君像個國君的樣子,臣子像個臣子的樣子,每個人都安分守己,整個社會都有條不紊,說白了,就是要恢複周禮。

那麼周禮是誰製定的呢?是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周公是他的封號。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年輕的時候他跟隨父親和哥哥打天下,為推翻商紂王的暴虐統治,獻計獻策,立下了汗馬功勞。周朝建立後不久,武王去世,繼位的成王才十來歲,所以就由周公攝政,代為管理國家。在這期間,周公平定了叛亂,實行分封製,將王族子孫和有功之臣分封在各地,讓他們向周王稱臣納貢,使周朝的統治得以鞏固。此外,周公還在前人基礎上製定了十分完備的規章製度,詳細地規定了各種活動應有的儀式規程,使上下尊卑各得其所,各級管理者和老百姓的工作、生活有法可依,同時也為各種活動儀式規定了相應的禮樂形式。等這一切都做好了之後,成王也長大了,於是周公就把權力交還給了他。可見,周公無論在品格上還是在才能上,都十分卓越,因而被儒家奉為“聖人”。

而孔子則是周公的忠實“粉絲”,他一直把周公作為思想行為的榜樣,甚至在睡夢中也經常和周公對話切磋。以至於有一次,隔了一段時間沒有夢見周公,孔子就認為這是自己的體力和精力過於衰退的結果(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論語·述而》)。可以想象,在平時身體、精神狀況好的時候,孔子夢中見到周公是多麼平常的事情。差不多隻要睡覺,就能“見周公”了。

後來,由於孔子的影響不斷擴大,他的話便成了人們最熟悉的典故。“見周公”也就成了睡覺做夢的代稱。

22孔子似乎什麼都會,那麼他會武功嗎?

大家一定都見過孔子雕像吧?在全國的許多地方,我們如果去遊覽孔廟、文廟,或者去參觀大學校園的話,總是能在很顯眼的地方看到高大的孔子像。但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雕像中的孔子有沒有佩劍呢?說到這裏,可能要引發一些爭論了,因為實際中,孔子像有的有佩劍,有的沒有。那麼,我們給孔子佩劍,是因為他會武功嗎?難道孔子不僅是儒學大師,還是位武士?

在山東曲阜的孔府中,懸掛著描繪了孔子生平事跡的古代圖畫《聖跡圖》,它的第一幅是孔子出行圖,隻見孔子身形偉岸,腰懸長劍,器宇軒昂地在走在前麵,後麵跟著他的弟子顏回。雖然已經找到了曆史的佐證,但現在我們要說孔子就是一名武士,還言之尚早。首先,我們要來了解一下古代的佩劍風俗。

說起“腰懸長劍”、“利劍在手”這樣的話,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武俠故事中風流倜儻、嫉惡如仇的俠客。但孔子手中的長劍,與他們手中的利劍可不同!孔子的佩劍,據說叫做“紫微劍”。這一名字來源於天上的紫微星。古時候所稱的紫微星,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北極星。因為紫微星很耀眼,又有很多星星繞著它轉,所以古人對它非常推崇,認為它是萬星之首,代表著至高、至真、至善。後來人們把孔子的佩劍叫做紫微劍,就是為了表達對孔子的尊敬和推崇。相傳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就隨身佩戴著紫微劍。但孔子的這柄寶劍,卻不是用來懲奸除惡的,這是一把象征身份的文人劍。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如果當上了大夫一級的官,即使是純粹的文人,也有資格佩劍,而且隨身佩劍還是貴族出使時的禮節。孔子曾在魯國做過大司寇,這就是大夫級別的官職,所以孔子有佩劍的資格。同時,對於“克己複禮”的孔子來說,佩劍又是一種需要遵從的禮節。

說到這裏,如果認為孔子是個絕對的文人,與“武”毫不沾邊,那恐怕就又不對了。在《呂氏春秋》等古書中,都記載說孔子的力氣非常大,大到能徒手打開城門!而且,孔子還有兩項過人的本領——射箭和駕馭戰車,相傳他曾表演過這兩項技藝,當時觀看的人圍得和城牆似的。根據《周禮》記載,孔子給弟子教學的主要科目,為“禮”、“樂”、“射”、“禦”、“書”、“數”這“六藝”,其中“射”和“禦”就指的是射箭和駕馭戰車。在後來的武舉考試中,就有騎馬和射箭這兩項,大概與孔子傳“六藝”有關。事實上,孔子出生於武士之家,他的父親叔梁紇就是有名的武士,孔子很可能受到過家傳熏陶。這麼看來,如果讓孔夫子來參加現代奧運會,說不定能在舉重、射箭和馬術項目中拿金牌呢!

23你去過孔廟嗎?孔廟裏祭祀的除了孔子還有誰?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人,甚至在他活著的時候就已經被人稱為“聖人”了。但當時諸侯都忙著打打殺殺,沒人會像孔子要求的那樣安分守己。他的學說不合時宜,所以幾乎沒有得到在政治上施展本領的機會,隻得到了一個空頭的名聲。在他死後,他的學生和後人將他生前居住的幾間房子改成了祠堂,每逢節慶進行簡單的祭祀。

等到幾百年以後,事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漢高祖劉邦雖然拚著命打下了天下,但直到儒生叔孫通為他整理了一套禮儀製度之後,他才一下子體會到“原來當皇帝的感覺這麼美妙”。從此之後,以前一直瞧不起儒生的劉邦這才感覺到孔子那套理論對他來說實在是好東西。所以就決定擺個好姿態,公元前195年,漢高祖親自來到山東曲阜的孔氏家廟進行了拜祭,並且撥專款修建了孔廟。從此以後,曆代帝王一旦政權穩定就會想到孔子,為孔子甚至他的弟子追封爵位,對他的後代予以優待,修整增建孔子廟,使其規模不斷擴大。現在的曲阜孔廟在形製、規格上都快趕上故宮了,共有100多座殿堂,高樓聳立,裝飾精美,尤其是它的主要建築“大成殿”,高大巍峨,和故宮的太和殿非常接近。

從北魏開始,除了曲阜孔廟之外,包括京城在內的全國各地紛紛建立孔子廟。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要求隻要是有學生的地方都要建立孔子廟。因為孔子被看成是文人的祖師,所以這些孔子廟常常被稱為“文廟”。文廟裏祭祀的除了孔子之外,一般還有所謂的“四配”、“十二哲”。

所謂“四配”,是指顏回、曾參(曾子)、孔伋(子思)、孟軻(孟子)四個人。其中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他好學深思、安貧樂道、德行卓越,孔子對他從來沒有一句不好的評價,可惜才四十歲就去世了,死在了孔子之前。顏回死後,孔子嚎啕大哭,甚至比自己的兒子死了還要悲痛,像是上天要了他的命一樣。

另外幾位,曾參在孔子的學生中也許算不上最出色的,不過孝行很好,曾經寫過《孝經》,還寫過《大學》,而且他的學生很多,其中就包括孔子的孫子孔伋即子思。子思因為家世的原因,在學問上很有點正統的色彩,寫了一篇《中庸》。但是子思的地位重要恐怕主要不是因為他是孔子的孫子,而是因為他是孟子的師祖。孟子把從子思那裏繼承來的思想發揚光大,加上自己的雄辯才華,使儒家再次在當時社會(戰國)大放異彩,成為孔子之後最有影響的儒家人物,被稱為“亞聖”。而後來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也就被稱為“孔孟思想”了。

事實上,孔子之後儒家思想的傳播者是很多的,但多數最終都寂寞無聞,隻有這一支,後來成為受到曆代統治者重視的正統學說,這些人也就成了孔子思想的正統傳承者。南宋淳熙三年,正式將上述四人一起作為“四配”,在孔廟中和孔子一同接受人們的拜祭。

除了四配之外,正規的孔廟往往還會供奉“十二哲”,其中包括孔子的學生閔損(閔子騫)、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賜(子貢)、冉求、仲由(子路)、言偃、卜商、有若、顓師孫等,這些人都在某一方麵具有很高的水平,得到過孔子的好評。此外,南宋的朱熹在清代康熙年間也被列入十二哲。

24有個成語叫“墨守成規”,為什麼不能寫成“默守成規”呢?

成語“墨守成規”的意思是嚴格地遵守現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規則、辦法,其中的“墨守”不是不做聲地守衛,而是像墨子一樣牢固地防守。看來,墨子是特別善於防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