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青花瓷以外,中國古代四大名瓷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青花玲瓏瓷巧在融入了鏤空技術,把青花和玲瓏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粉彩瓷主要是以粉彩為裝飾手法,淡雅中不乏雍容華貴。顏色釉瓷五彩繽紛,像渾然天成的寶石一樣,晶瑩奪目。
中國的瓷器從唐代開始就沿陸路和海路暢銷世界,宋元時期是瓷器外輸的第二個階段,明清時期是瓷器外銷的黃金期。瓷器像絲綢一樣,在海外受到極大歡迎,由開始的亞洲中心地區遍及全球。瓷器在當時隻是當作日用品外銷,價格適中,沒有達到現在作為收藏品的天價。
65據說唐代的時候,隻要把一部不算太厚的書讀熟了,參加科舉考試就有一半成功的可能,這是部什麼書?
古代學子參加科舉考試,說起來可不比今天的高考輕鬆,隻有通過了科舉,他們才有可能做官,才能兼濟天下,實現建功立業的夢想。為了通過高考,我們有五花八門的參考書。為了科舉,古人也有一些捷徑。古代有句話說“《文選》爛,秀才半”,說的就是這個捷徑。《文選》是一本怎樣神奇的書,居然隻要把它讀得滾瓜爛熟,就有考上秀才的一半機會了?
《文選》是南朝梁時蕭統主持編寫的一部詩文選集。蕭統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曾被立為太子,但是沒來得及即位就死了。因為他死後諡號“昭明”,所以後人多稱他為“昭明太子”,這部集子也就常被稱為《昭明文選》。蕭統自身本就是個富有才情的文學家,他酷愛讀書,喜歡招納賢才,身邊聚集著一批文學之士,大家常在一起探討學術、創作詩文。《文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昭明文選》是我國最早的詩文選集,它選錄了從先秦到梁代一百三十多位作家的詩文辭賦共三十卷,七百多篇,分為“賦”、“詩”、“騷”、“詔”、“表”、“論”等三十八類,其中賦和詩這兩類收得最多,大約占到了全書的一半。在挑選作品時,蕭統已經注意到了文學作品與一般著作的區別,在《文選》序言裏,就說明這部書不選經書、諸子、曆史傳記,但遵循“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選文標準,即在選材方麵事實雖美,但毫無係統而且不是文學上有意的創作品則放在一邊。《文選》也選入了一些曆史傳記中寓意深刻、文辭華美的讚、論、序、述。
《文選》基本包括了從先秦到梁代所有的重要作品,我們所熟悉的《古詩十九首》、《離騷》、《出師表》、《報任安書》、《過秦論》等,都收錄了進來。許多作品,更是因為《文選》的選錄,才得以流傳到今天。《昭明文選》由此成為我國曆史上影響最深遠的詩文選集。唐代的科舉考試中詩賦非常重要,學子必須精通《文選》。到了宋代,科舉考試中策論很重要,《文選》更被稱為“文章祖宗”。
今天,研究曹雪芹《紅樓夢》的“紅學”大受歡迎。殊不知早在隋唐時,研究蕭統《文選》的“《選》學”就已經很有人氣了。《文選》原來隻有三十卷,唐代著名學者李善為它做注,把它的篇幅擴大到了六十卷,這個版本常被稱為“李善注”。後來又有唐代的呂向、呂延濟、劉良、張銑和李周翰五位學者為它做注,這個版本被稱為“五臣注”。再後來有人把這六個人的注解合在一起出版,這個版本就稱為“六臣注”。直到現在,“《選》學”依舊是與現實聯係密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一門學問,足見這本書的價值和意義了。
66為什麼在敦煌的沙漠中一個不起眼的山坡上,竟隱藏著震驚世界的藝術瑰寶?
從西晉到北魏的這段曆史,被稱為五胡十六國時期。話說就在十六國之一的前秦,有一天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雲遊到了今天的甘肅敦煌,他忽然看到三危山上金光萬丈,好像萬佛現身,於是感悟到這裏應該是佛教聖地,隨後在敦煌開鑿了第一個佛窟。此後,禪師們在此建洞修禪,當時的統治者也信奉佛教,大力支持建造石窟。莫高窟就這樣在敦煌鳴沙山的斷崖上發展了起來。
據說“莫高窟”原名“漠高窟”,意為沙漠高處的石窟,因為古代“漠”與“莫”通用,所以漸漸地被稱為“莫高窟”。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當時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前沿陣地,伴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的興建在隋唐時進入了全盛期。直到元代,莫高窟的興建才基本結束。據說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但經過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有492個,其中大部分開鑿於隋唐時。另有壁畫45000餘平方米,彩塑2415身,飛天塑像4000餘身。莫高窟南北長1600餘米,上下五層,最高處達50米,錯落有致,壯觀異常。
莫高窟又俗稱千佛洞,經過近千年的開鑿,它成為集各時期建築、石刻、壁畫、彩塑藝術為一體的、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早在1987年就被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建築藝術、彩塑藝術和壁畫藝術,是敦煌藝術寶庫中三顆耀眼的明珠。
莫高窟中的建築,在反映了古代民族建築藝術成就的同時,又含有古代藝術家對外族藝術消化、吸收的成果。它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我國的石窟藝術來源於印度,印度石窟造像以石雕為主,但莫高窟岩質不適合雕刻,所以以泥塑壁畫為主,彩塑也就成為敦煌藝術的主體。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題材,豐富的想象力,高超的雕塑技藝,精巧逼真的作品,還有高達345米的塑像和僅僅2厘米左右的浮雕:莫高窟就是一座彩塑博物館!莫高窟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畫廊”,它的壁畫排列起來,能伸展30多公裏。壁畫是敦煌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與彩塑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我們若去敦煌參觀,可以在洞窟的四周和窟頂,看到畫著佛像、仙女、伎樂等的五彩壁畫。這些壁畫既有反映宗教題材的,也有描繪當時生產勞動場麵、社會生活場景的,是研究宗教文化和古代社會的寶貴資料。從壁畫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各個朝代不同的繪畫風格,以及古人在繪畫領域所吸取的外族藝術精華。既然說到了敦煌壁畫,總不免提起“飛天”形象。壁畫中常可見到翩翩起舞的飛天,已成為敦煌壁畫的象征,她那淡雅清麗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
宋朝時,隨著航海業的發展,絲綢之路逐漸衰落。元朝以後,絲綢之路被廢棄,莫高窟的身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卻也得以在好幾百年間基本保存了原貌。公元1900年,莫高窟中的一個密室被發現,裏麵藏有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等文物五萬多件!這就是後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可惜當時正值清末,封建王朝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以致這些國寶沒有得到朝廷應有的重視,反被慕名而來的西方人低價買去了許多,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至今還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今天,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敦煌學”,已是國際性的研究學科,它向全世界展示著中國文化、藝術的輝煌燦爛,展示著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
67小明的爸爸媽媽一點都不會唱戲,卻在家裏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這是為什麼?
小明在學校犯了錯誤,回到家裏,爸爸把他狠狠批評了一頓。可是媽媽卻不斷幫小明說話,然後語重心長地教育了小明。小明的奶奶在一旁說:“小明啊,你看你的爸爸媽媽,真是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小明很納悶,爸爸媽媽又不會唱戲,奶奶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在我國的國粹京劇裏,臉譜的顏色可以代表不同性格的人物。演員都不用開口,觀眾就能夠根據他們臉上的顏色判斷這個角色是好人還是壞人,是忠臣還是奸臣。你可別小瞧了臉譜,這其中的學問可大著呢!
京劇臉譜主要有紅、黑、白、藍、紫、金、綠等顏色,下麵我們一一來看,這些顏色都代表什麼意思。
紅色代表忠誠耿直的形象,比如三國戲裏麵忠義的代表關羽,就是京劇中著名的紅臉形象。
黑色代表嚴肅認真的人物形象,比如包青天包拯。同時,黑臉也代表著豪爽狂放、孔武有力的性格,比如三國戲中的張飛、水滸戲中的李逵。
白色代表陰險狡詐,詭計多端的形象。比如三國戲中的曹操,在京劇中的臉譜就是白整臉。
藍色代表剛直勇猛、俠肝義膽的人物,如盜禦馬的竇爾敦。
紫色代表穩重、富有正義感的人物形象。比如《二進宮》中的徐延昭、《魚腸劍》中的專諸。
金色則多用來表示神仙一類的角色。比如《鬧天宮》裏的如來佛、二郎神。
綠色常常用來展現綠林好漢的人物形象,你能想起來誰是綠臉嗎?
那京劇臉譜中的這些寓意,都是從何而來呢?京劇臉譜藝術起源於生活,又是對生活的誇張和放大。比如生活中我們常說,一個人的臉色可以“曬得漆黑、嚇得煞白、臊得通紅、病得焦黃”,這些顏色間接體現了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波動。因此,用顏色來表示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增添了戲曲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有的時候,也會根據劇中人物的身份、名字來確定他臉譜的顏色。比如關羽的兒子就沿襲了父親的紅臉,齊桓公因為號“小白”而用了白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