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清談誤國,實幹興邦”,“清談”是什麼意思?

“清談”一詞,由於盛行於魏晉時期,因而往往被稱之為“魏晉清談”。是魏晉時期的知識分子和貴族,以探討人生、社會、宇宙的哲理為主要內容,主要體現玄學老子和莊子的思想,以講究修辭技巧的談說論辯為基本方式而進行的社會交際活動。

在清談盛行的魏晉時期,國家形勢是非常緊張的,可以說是“內憂外患”並存:外界有中原和少數民族的不斷侵擾;國內有各種政治力量為了自己的利益爭來奪去。司馬家族通過謀權篡位的非正常手段建立起來的西晉,為了證明政權的合法性不斷施行高壓政策。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政治混亂、社會黑暗的時代,清談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清談”其實有很深的曆史淵源,它源於東漢末年的“清議”,最早是國家為了選拔人才,找一批有社會威望的人對某個人的個人能力和品行進行評議。後來發展為對國家大事的一些品評。東漢末年影響最大的清議事件就是三萬多名太學生與陳蕃、李膺等朝廷大臣聯合起來,對當時宦官把持的黑暗政局進行衝擊,大膽抨擊時政,品評當政人物的言論。

但是“清談”卻沒有把這種針砭時弊的風格持續下來。當時清議名士的一些激進言論往往會招致統治者的嫉恨,惹怒當權派,孔融、禰衡等相繼被曹操陷害致死。晉代以後,司馬家族更是不允許這些自命清高的名士們對朝政指手劃腳。於是,那種談論政治的風氣逐漸演變為專談玄理的清談,玄理思想主要是老子和莊子哲學的道家思想。王羲之的《蘭亭序》敘述的:“永和九年,……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實際上就是一場清談盛會。當時非常有名的清談名士還有竹林七賢,他們為了躲避政治迫害,往往裝瘋賣傻、縱情酒色,清談名士的行為在常人看來都非常怪誕。如劉伶有次在屋子裏麵光著身子縱情飲酒,有人進屋找他,見他此種窘態,來人對其進行譏諷,他針鋒相對地說道:天地是我的房屋,屋子是我的衣褲,你為什麼要鑽進我的褲襠裏來?

62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還有天下第二、第三行書嗎?

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記敘了會稽(今屬浙江紹興)蘭亭周圍的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並且抒發了人生苦短、生死無常的感慨,是一篇非常優秀的散文。王羲之是“書聖”,行書、草書、楷書、隸書都很擅長,但其行書“天質自然,豐神蓋代”,最為精妙。寫作《蘭亭序》時,王羲之正值壯年,書法技藝已臻成熟,這篇書法雖然隻有二十八列,三百二十四個字,但章法、結構、筆法都堪稱完美。《蘭亭序》自從誕生以來,一直受到曆代書法家的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古代書法大家很多,各有成就,但元代書法家鮮於樞獨把“天下第二行書”、“天下第三行書”的殊榮,給了唐代和宋代的兩位書法家,他們是誰呢?我們也一起來敬仰一番吧。

顏真卿是唐代的著名書法家,他與唐代的柳公權、歐陽詢、元代的趙孟並稱為“楷書四大家”。我們平時所說的“顏體”,指的就是顏真卿的楷體書法。這種顏體書法藝術對後世影響深遠,許多大家都從中汲取經驗。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是顏真卿的《祭侄帖》。這是一幅行草作品,它的內容是追述堂兄顏杲卿和堂侄顏季明在安祿山反叛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最後父子雙亡的悲劇故事。顏真卿聽說親人遇難,悲憤交加,寫成了這篇祭文。這篇書法是一個稿本,所以有一些刪改塗抹的地方,但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作者的構思和情懷,體味其中的“真妙”。俗話說,字如其人。顏氏一門忠烈,顏真卿為人清正廉潔,具有君子之風,這篇《祭侄帖》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可以說是書法美和人格美的完美結合。

宋代的蘇軾,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大家了,他不僅詩文詞賦寫得極好,也很擅長書法和繪畫,與黃庭堅、米芾和蔡襄並稱“北宋書法四大家”。蘇軾的《寒食帖》,被認為是“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的內容,是蘇軾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寫的兩首五言詩。我們今天已經不怎麼過寒食節了,但在古代,寒食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它一般在清明節前的一兩天。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隻吃冷食,也有的地方在寒食節回鄉掃墓。這一年寒食,匆匆逝去的春光,多雨寒冷的天氣,窮困潦倒的生活,想回故鄉而回不去的愁思,被貶官而不得誌的心情,如此種種都讓蘇軾心裏充滿了惆悵孤獨的情緒,這兩首詩讀來也就顯得蒼涼多情。《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雖然隻有一百多字,但寫得錯落有致、變化萬千,而又起伏跌宕、暢快淋漓,成為對後世書法影響巨大的作品。黃庭堅曾讚歎說《寒食帖》詩歌寫得像李白而有過之無不及,書法寫得有顏真卿、楊凝式、李建中等大家之妙,是蘇軾本人書法藝術的巔峰。

63宋朝有一個皇帝是第一流的書畫家,但他最後的下場卻特別悲慘,他是誰?

五代十國時,曆史上出了一位不關心政事最終亡了國的詞人皇帝李煜。到了宋代,又出了一位不擅長政事最終死在敵國的藝術家皇帝宋徽宗。元代寫《宋史》的人曾感歎說,宋徽宗什麼事都能做,就是不能做皇帝。徽宗名叫趙佶,在做王爺的時候就酷愛藝術,尤其喜歡書畫,還擅長詞賦、聲歌(用以抒情遣懷的詩詞歌賦等作品)、吹彈等。因為哥哥哲宗沒有兒子,所以哲宗去世後,他鬼使神差地被推上了皇位。

皇帝的身份,給了趙佶巨大的便利來發展興趣愛好。他成立了翰林圖畫院,到處搜羅書畫、古物。他把繪畫作為科舉考試內容,把全國的優秀畫手招進宮來,還下令編輯了許多有關書畫的書籍。宋徽宗常以古詩詞為題,來考核畫家。相傳有一次他出題“踏花歸來馬蹄香”,畫家們都犯了難:“香”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要如何表達?最後,有人畫騎馬踏春歸來,手裏捏一枝花,有人畫馬蹄上沾著花瓣的。徽宗看了,沉默不語。忽然,他被一幅畫所吸引,細看之後拍手叫絕。隻見那畫上有幾隻蝴蝶飛舞在奔跑的馬蹄周圍,果然香氣撲鼻!還有一次,徽宗讓畫“山中藏古寺”。獲得第一的人,根本沒有畫任何房屋,隻畫了一個和尚在山溪邊挑水。由此可見,中國畫的意境真是妙不可言。

宋徽宗作畫主張形神兼備,他的工筆畫技藝高超、工整巧密、華麗精細。花鳥、山水、人物、樓閣等題材他都很擅長,其作品《芙蓉錦雞圖》、《竹禽圖》、《池塘秋晚》等都是精品。徽宗的書法也是一流,楷書、行書和草書等都寫得極好。他還自創了一種“瘦金書”,筆畫瘦細而有彈性,挺拔秀麗、灑脫犀利,即使是不太懂書法的人看了也會驚歎。他提倡詩、書、畫、印結合,他的很多作品,就是這四門藝術的結合——欣賞書畫的同時,還能品賞詩歌和印章。宋徽宗曾收藏《清明上河圖》,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清明上河圖”的題字,就是宋徽宗的瘦金體,旁邊還有他的雙龍小印。幾百年來,很多人模仿瘦金體,卻沒有人能得其神韻。那樣的書法功力、涵養和心境,恐怕也隻有天生藝術家的趙佶能兼有吧。

由於皇帝隻關心藝術,北宋的政權落在一群奸臣手裏,百姓苦不堪言。《水滸傳》中所寫的起義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當時北宋與北方的金國戰事不斷,公元1125年,金人大舉南下,匆忙之中徽宗把皇位傳給了兒子欽宗。1126年,金人攻破開封。第二年,他們將徽宗、欽宗、皇室、後宮、官員以及樂工、工匠等幾千人押往北方,北宋滅亡。這就是曆史上的“靖康之變”。宋徽宗做了九年階下囚,受盡折磨和淩辱,最終死在了北方。他的遺骸多年後才得以運回,而這個時候已經是南宋了。據說,當年在聽到宮中財寶被洗劫一空時,宋徽宗毫不在乎,但聽到皇家藏書被搶,他禁不住仰天長歎。這不禁讓人唏噓:真是一位藝術家的情懷啊!

64據說現在的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元代青花瓷能夠賣出上億元的天價,這些瓷器在古代也特別值錢嗎?

景德鎮的瓷器現在享譽世界,“瓷器”英文譯作“china”,和中國“China”的英文翻譯,除了拚寫有大小寫之分外,是一模一樣的。瓷器,可以說是中國的名片。那麼,瓷器在中國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它在中國的地位又如何呢?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前身是原始青瓷,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中的產物,早在4200年前就有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生於東漢時期。這時的瓷器中心在浙江地區,因為這裏盛產製作瓷器所需的瓷土,加上那時人們南遷和厚葬習俗盛行,瓷器工藝得以發展。唐宋元明清是我國瓷器工藝大發展時期:從唐代開始,瓷器的製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製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湧現;元朝時期,元帝國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器中心;明清時代從製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明朝時候,景德鎮各種顏色釉瓷和彩繪瓷是其製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也是現在瓷器中最為人所知的瓷器。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變成藍色,具有著色力強、顏色鮮豔、燒成率高的特點,呈現出來的顏色也很穩定,因此受到普遍喜愛。元代的青花瓷,其花紋裝飾構圖豐滿,層次分明,多而不亂,線條流暢。紋飾的題材也多種多樣,人物、山水、花鳥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