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佛寺的主持為什麼稱為“方丈”?
對於方丈,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古裝影視劇中,常常會出現身披袈裟,項掛佛珠,慈眉善目的方丈大師。但是大家如果翻一翻古書,往往會看到書中常有寺院的客人被請到方丈喝茶的描寫。如《水滸傳》第三回,趙員外帶著魯提轄投奔五台山,智真長老前來迎接時,說的就是:“且請員外方丈吃茶。”這裏,“方丈”明顯不是指人,而是指地方。事實上,把佛寺的主持稱為“方丈”,就是源於這一處地方。
“方丈”又稱為“方丈室”或者“丈室”等,指的是一丈四方的居室,它是禪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相傳這“方丈”之名,來源於維摩詰。維摩詰是早期佛教中著名的居士,傳說當時他所居住的石室,就四麵一丈寬,“方丈”的稱謂就是從這裏來的。後來,因為佛寺的主持就住在這樣一丈見方的地方,所以他們也就漸漸地被稱為“方丈”了。
我們既然已經知道了“方丈”這個稱呼的由來,在這不免又要生出這樣的疑問來:既然“方丈”是一個寺院的主持,那我們平時在電視上看到的“住持”又是什麼人呢?“住持”一詞,從文字上來看,是“安住之、維持之”的意思。它原來的意思,是指代替佛來傳法、延續佛的慧命的人,後來被用來指稱寺院的主持。由於住持居住的地方就稱為“方丈”,所以“方丈”也常被引申為住持。說到這裏,似乎可以下這樣的結論了:佛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那麼方丈就是住持,住持就是方丈了。讀者朋友們如果這麼想,那可就錯啦。
方丈和住持,雖然都指的是佛寺的主持,但他們卻不完全相同。簡要說來,住持與方丈的根本區別在於住持是“專一”的,而方丈是“共享”的——每個寺廟都有住持,但幾個上規模的寺廟群才能有一個方丈,方丈可以兼管多個寺廟,住持就不行。就像任何一個機構或團體需要領導人一樣,住持或方丈就是一個寺院的最高領導者,他們擔負著老師的職責,指導寺中僧人們的修行。住持或方丈由僧眾推選產生,掌管著全寺的教育、行政、法律、布道和財務等事務。就現在的宗教製度來說,住持或方丈要經過宗教管理部門和佛教協會的任命才能生效。
52唐僧為什麼要經曆“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得真經?
每個民族在自己的曆史文化傳承中都會湧現出若幹影響深遠的大師,留下一些不朽的名著,譬如中國的四大名著,而《西遊記》無疑以它鮮明的人物個性特征在文學史上樹立了一座藝術豐碑。“九九八十一難”是《西遊記》故事情節展開和呈現作者思想的主要載體。但曆史似乎留下了謎團,那就是唐僧為什麼要經曆“九九八十一難”而不是“七七四十九難”抑或其他呢?
其實,這與中國的傳統數字文化有莫大的關係,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之極,因而帝王稱之為“九五之尊”,而“九九八十一”象征著終極圓滿之義,在一些寓言故事中“九九”多表事物發展臻於完美的最佳境界。
在《西遊記》中有幾處原文佐證:
一、《第三十六回: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旁門見月明》:“我等若能溫養二八,九九成功,那時節,見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九九”的寓意是和“大功告成”密切相關的。
二、《第九十九回:九九數完魔滅盡,三三行滿道歸根》:“菩薩將難簿目過了一遍,急傳聲道:‘佛門中九九歸真,聖僧受過八十難,還少一難,不得完成此數。’即命揭諦:‘趕上金剛,還生一難者’。”可見“九九八十一”是佛教哲學體係中“九九歸真”思想的具體演繹。
王沐在《悟真篇淺解》中論及道教中也有“七返朱砂返本,九還金液還真”的義理。明代名士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說道:“佛隻是個了仙,也隻是個了聖。”唐僧想要成為真正的得道高僧,必須先“七返”即“七七”返本成仙成聖,再經曆“九還”即“九九”歸真成佛。成佛方能真正“了”,故而在小說的回目九十九回經曆第九九八十一難之後,還有最後第一百回“徑回東土 五聖成真”,最終完成取經使命,“一了百了”。
其實,《西遊記》“九九八十一難”的設定本身未必那麼嚴格,有時作者往往將一難拆成二、三以湊數,如“黃風怪阻”和“請求靈吉”兩難其實是一個故事中的兩個片段。另外,“八十一難”未必每難都是唐僧本人經曆,如“心猿遭害”一難,遭受考驗的僅為“孫悟空”。
現在,“九九八十一難”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俗語,比喻一個人想要最終獲得成功,取得人生的進步,必須經曆諸多磨難和坎坷。
53寺廟中燒香為什麼一般是三支,而不是越多越好?
很多佛教信眾在農曆初一、十五往往會選擇去當地有名的寺廟燒香祈願,或祈求國泰民安,或祈求金榜題名,或祈求闔府康旺,或祈求財源廣進等。但是大部分人燒香一般都是燒三支香,這其中究竟有著怎樣的寓意和講究呢?
佛門中將“燒香”這種行為視作是對“佛”的供養,並以燒檀香視為最佳,因而對拜佛時的態度和舉止都是有嚴格要求的。燒香並非越多越好,以不多不少三支為宜,這三支香代表著兩重寓意。一是表示“戒、定、慧”佛教三學:戒學是佛教徒的行動規範和守則;定學是禪定、靜慮;慧學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戒學包括止持戒和作持戒,前者是說佛教徒不能去做的各種惡行和有害他人的行為,後者是指佛教徒要奉行一切善行的規範。佛教認為人隻有按照合乎戒學的行為去行動,內心才能寧靜安定,品行才能清淨無汙。定學指的是禪定、靜慮,就是說佛教徒必須清除雜念,讓自己的心思專注於一境,心無旁騖始終處於精神集中的狀態。慧學指的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佛教智慧既是佛教守戒習禪的理性基礎又是守戒習禪的理性結果。燒香代表要修學“戒”和“定”,方能開顯智慧,人生由戒生定,由定生慧。這就是三支香的第一重寓意。
“三支香”第二重寓意是表示供養佛、法、僧三寶。佛教徒是以佛、法、僧三寶作為自己皈依和尊敬的對象的,而不是盲目崇拜民間流行的諸神。在佛教中,佛是大覺者,他是集自覺、覺他、智慧與福德於一身圓滿的人;法是由佛所說成佛的方法,以及為什麼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學佛求法,並且幫助佛弘揚佛法,並度世人的出家人。
正所謂“香不在多,心誠則靈”。佛教之所以定“三支香”為宜是大有講究的。
54佛教文化中為什麼到處可見蓮花形象?
說起蓮花,我們總會想起北宋周敦頤《愛蓮說》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花自古是高雅純潔、清淨超然的象征,是非常受歡迎的自然意象。在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中,有一個神奇的寶蓮燈,相傳是女媧造人時用過的法器,是天火吸收了日精月華後所變的一盞寶燈,可以驅病攘災、降妖除魔,法力無邊。在佛教文化中,蓮花是有著深刻寓意,有著神奇法力的聖物。
我們如果去佛寺參觀,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眾多的蓮花形象——佛祖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坐在蓮花寶座上;其餘的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寺院的牆壁、欄杆、拜墊、神帳上,也都有著各式的蓮花圖案……蓮花與佛教的密切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蓮花是佛教的象征。佛教有“花開見佛性”的說法,說人有了蓮的心境,就有了佛性。蓮花與佛教的親密關係,還得從佛祖說起。相傳佛祖降生時,出現了八種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種,就是池中突然長出了大如車輪的白蓮花。又說佛祖降生時,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中坐著一位小菩薩。當然,傳說歸傳說,佛教將蓮花引為聖物,也有著現實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佛教誕生於印度。印度的夏天氣候炎熱,而此時盛開的蓮花清爽美麗,幽香怡人,讓人們在烈烈夏日中感受到了清風拂麵的涼意。因此,蓮花也成為了印度人民非常喜愛的形象,在眾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它聖潔、美好的身影。佛教創立後,為了弘揚佛法、贏得信徒,佛家迎合了民眾的愛蓮心理,以蓮喻佛,使佛教能夠迅速地傳播。另一方麵,蓮花的品格和特性,又與佛教教義相吻合。佛教解脫人生苦難的途徑,從塵世到淨界、從諸惡到盡善、從凡俗到成佛的過程,與蓮花“出汙泥而不染”,最終開出潔白美麗花朵的生長過程一致。蓮花長在汙泥間,好似人處在充滿邪惡汙穢事物的俗世間,這些邪惡汙穢是佛教眼中的“魔”。佛教要求人們不受“魔”的侵擾和影響,到達純淨盡善的彼岸世界——在這方麵,蓮花無疑就是最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