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中,有著眾多與蓮花相關的說法。佛教聖花稱為“蓮花”,佛祖釋迦牟尼稱為“蓮花王子”,佛眼稱為“蓮眼”,菩薩的台座稱為“蓮花座”,袈裟稱為“蓮服”,僧尼受戒稱為“蓮花戒”,西方極樂世界稱為“蓮邦”,佛國稱為“蓮界”,佛教廟宇稱為“蓮刹”,念佛之人稱為“蓮胎”,比喻住在蓮花之內,如在母胎之中,我們常聽說的《法華經》,它的全稱就是《妙法蓮花經》……聖潔的蓮花,象征著佛教超脫紅塵。可以說,對佛家來說,蓮即是佛,佛即是蓮。
55為什麼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中華成語俗語辭海》中對“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所作的解釋為:比喻看重外地、外單位的經驗或人才,輕視本地本單位的人才或經驗。但是為什麼要用“和尚”與“念經”來表達這一寓意呢?讓人頗感費解。這就需要我們聯係佛教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曆史來理解了。
佛教與道教不同,佛教並不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它是在兩漢之際由印度傳入我國的。《後漢書》記載東漢明帝曾夜裏夢見有個從西方飛來的金人,大臣傅毅認為這是西方的佛,漢明帝於是派了一批使臣赴天竺(古代印度)求取佛法。
正是因為中國佛教由印度傳入,因而佛教的經典基本上都是由梵文翻譯成漢語的,其中很多是音譯的。一個和尚經咒念得不準,對字句的輕重、段落、連讀等把握失當,神鬼是難以聽懂的,所作的祈禱和詛咒也就失效,故而語音是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漢語有一則歇後語“歪嘴的和尚念經——老跑調”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對於翻譯過來的佛經,本土人士相對外來的和尚(印度),在語音、語調和經義的把握上自然不如外來的和尚。這正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曆史背景和淵源。所以,這則俗語本想表達這樣的意思:外來的(印度)和尚念的經要比本地的和尚念得好。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人們開始對舶來品盲目地崇拜,對國內的人才和事物往往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態度,全盤否定,覺得國外的就一定要比國內的好。在這種背景下,這個俗語常用來諷刺做事或處世不相信身邊熟悉的人或事,盲目地崇拜和信奉外來的人和事物。
56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了的意思嗎?“四大”到底是哪四大?
平時我們說起“空”這個詞,第一反應都是“空房間”、“空蕩蕩”、“空無一人”這些具體可感的事物或成語,這裏“空”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佛教裏也有一句話 ,叫做“四大皆空”,那麼這個“空”也是這個意思嗎?這“四大”又是指“哪”四大呢?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仔細觀察過,我們身邊的大自然中,有一些東西是永遠都存在的?我們人類腳踏的大地,河流海洋裏流淌的水,能夠照明取暖的火和來自東西南北的風就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質。這些自然界的物質現象在佛教裏,就叫做“四大”:即堅性的“地”、濕性的“水”、暖性的“火”、動性的“風”。在佛教的教義裏,一切物質的存在都可以歸入這“四大”當中 。拿人的身體為例,佛教認為,一個人的軀體骨肉就屬於“地”,人體內流淌的血液就屬於“水”,我們身體的體溫就屬於“火”,一呼一吸就屬於“風”。總之,“地、水、火、風”四大物質元素能夠涵蓋這個世界上一切的物質。
那為什麼要說“四大皆空”呢?在說“空”之前,我們還要說一說佛教中的“緣”。我們都知道“緣分”這個詞,人們常說,緣分是一種奇妙的東西,它說不清道不明,但是卻成全了世間的很多佳話。那麼佛教中的“緣”,也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在佛家人的眼裏,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因“緣”而產生:在因果法則的運轉下,在“緣”這種力量的推動下,產生了宇宙,產生了我們居住的星球,產生了河流山川、草木禽獸,產生了我們人類。同樣,我們生活中經曆的事情,也是在“緣”的因果作用下,才得以發生。比如,一株樹苗能夠成長成參天大樹,是很多很多因果聚合在一起的結果:有陽光的照耀,有空氣提供氧氣,有雨水給予水分等等。世間的一切都是在“緣”的作用下,形成因果,運轉輪回。
既然我們生活的世界,我們眼中的萬物,都是因“緣”而起,那麼萬物的本質就不是物質的,而是存在於一種因果輪回的關係之中。所以說,自然界中最基礎的“地、水、火、風”四大物質元素也都不是存在於我們的眼睛裏,而是存在於我們的心裏,存在於因果的聚合裏。這樣說來,萬物的本性就是“空”,也就是“四大皆空”。
“緣”沒有實體,但並不意味著“緣”不存在;“地、水、火、風”有實體,但並不意味著這“四大”就是自然界的本質。因此,佛教的教義是在說,世間的人不應該執著於眼中看到的物質,你所得到的功名利祿,也都是因果輪回中的浮雲而已。如果放下心中的欲望和要求,是不是會活得更輕鬆自在呢?如此看來,很多出家人將生死看得很淡,也是很有道理的。一個人的生死僅僅是因緣聚合的結果而已,榮華富貴隻是心中的欲望而已。如果放下這些心靈的負擔,我們的生活也許更簡單更快樂。
如此看來,“四大皆空”是不是也是一種人生的智慧呢?
57中國民間有很多神仙,城市有城隍神,鄉村有土地神,家裏供財神,海邊拜媽祖,他們都屬於哪一種宗教?
城隍和作為民間信仰的城隍崇拜,都是伴隨著城市產生的。沒有城市就沒有城隍,城隍可看作是中國道教中的神明。城隍作為神明,猶如其名號一般作為冷兵器時代官府與百姓的保護屏障。古人認為高城深池,捍外衛內,必有神祇主管、統領。於是“城”、“隍”由物化被神化,變為一座城池的保護神,並由此產生了一種新的神明崇拜。城隍神的記載,最早見於周代《禮記》“天子大蠟八,水庸居其七”。水即隍,庸即城垣,水庸也就是城隍。在古時候,天子每到冬至三戌之日的時候,必定會舉行祭祀諸農神與土神的祭典,這祭典儀式稱之為蠟。城隍神的來源也並不單一,往往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城隍神,或來源於抗敵護國保佑百姓的英雄豪傑,或為安邦守土造福一方的有功之臣。史載朱元璋曾下旨:“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要求凡蒞任官員都得到城隍廟“齋宿廟中”,作清廉不貪的宣誓,並表示接受城隍的監督。台灣知府俞兆嶽赴台到任前,就特地到城隍廟宣誓:不貪財、不畏勢、不徇私。
主管財源的神明分為兩大類:一是道教賜封,二是民間信仰。道教賜封為天官上神,民間信仰為天官天仙。財神是中國民間普遍供奉的一種主管財富的神明,道教賜封並不稱為財神,而是在所有官職上加封神明。目前,我國民眾供奉的財神主要有七位,分別是:端木賜(子貢:儒商之祖)、範蠡(浙商)、管仲(徽商)、白圭(晉商)、關公(關帝閣)、比幹(文財神、冀商之祖)、趙公明。財神是道教俗神,民間流傳著多種不同版本的說法,月財神趙公明被奉為正財神,李詭祖、比幹、範蠡、劉海被奉為文財神,鍾馗和關公被奉為賜福鎮宅的武財神。日春神青帝和月財神趙公明合稱為“春福”,日月二神過年時常被貼在門上。
土地神也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也是在道教諸多神靈中地位較低,但是與百姓關係比較密切的神明。“土地神”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曆來備受重視,“社稷”一語在古代就作為“國家”的代稱,而“社稷”本是指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的土地神和穀神,“社”就是“土地神”。
“媽祖”信仰主要分布於中國東南沿海和東南亞沿海地區,是曆代需要出海的漁民、商人、船工、海員等信奉的主要神明,祈求出海一帆風順,出入平安。相傳媽祖真名叫“林默”,故又叫“默娘”,是宋代人。因經常救世濟民,庇佑海民故而被朝廷大加冊封。沿海人民也為她立廟祭祀,奉為海神。最早隻是民間信仰,後來被道教吸收為神祇。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