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上與老百姓關係非常密切的神明崇拜可以大致看出,古代中國民間信仰是非常重視實用性的,所祭祀崇拜的神靈都與自己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密切相關。而道教的神明體係具有極強的包容性,中國民間信仰的幾乎任何一位神靈都可以在道教體係中被吸收,從而找到相應的位置。

58“八仙”為什麼要過海?

相傳,在蓬萊仙島上有一位白雲仙長。有一次他邀請八位仙人到他的島上欣賞盛開的牡丹。在仙人們賞完花決定騰雲駕霧離開仙島的時候,有一位仙人提議,既然大家各有各的絕活,就不要騰雲駕霧回到陸地,何不亮出自己的本領渡海而歸呢?眾仙聽罷,都躍躍欲試,於是大家紛紛來到海邊。

這八位仙人,個個都有不得了的本事。隻見大家都亮出了自己的寶物:鐵拐李拿出了自己修煉金丹的葫蘆,這葫蘆裏的仙藥可了不得,能夠治愈百病,救人性命;漢鍾離搖著自己能伸縮自如的芭蕉扇;張果老騎著自己的坐騎毛驢;曹國舅拿出神器玉板,這玉板能夠讓萬籟無聲,神奇得很;呂洞賓拔出背後那把能夠降妖除魔的寶劍;韓湘子手持笛子,吹著能夠讓萬物富有靈氣的曲子;藍采和提著裝滿了奇花異果的花籃;還有這八仙裏唯一一位女神仙何仙姑,這位仙姑手拿一朵漂亮的荷花,這仙花不僅出汙泥不染,而且能夠修身養性。

隻見眾位仙人將自己的寶物拋向大海,然後躍身而上,瞬間消失在波濤碧海之中……

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就用來比喻一個團隊裏,大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各自施展自己的本領。因為這八位仙人在傳說中成仙的經曆各有不同,成仙前的身份也各有不同,所以“八仙”也分別作為男、女、老、少、富、貴、貧、賤八種身份的象征。

現在在我們看到的有關“八仙過海”的書畫作品中,他們的形象都是逍遙自在,神態怡然的。但是,“八仙過海”這個神話傳說的原型,卻不是一個輕鬆逍遙的故事。

北宋建隆年間,當時的沙門島(今天的廟島群島)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犯了罪的軍人都被發配到這個荒涼的島上監獄。可是隨著犯人數量的增加,島上的糧食越來越少,不夠養活所有的犯人。看守這個島的頭目想出了一個殘忍的法子,隻要犯人超過300人,他就把一些罪犯的手腳捆綁了,扔進大海。剩下的犯人為了活命,經常跳水逃跑,但是他們大部分人都被凶猛的海浪吞噬。一次,又有50多名囚犯得到即將被投海的消息,他們為了逃命,便抱著葫蘆、木頭等能夠有浮力的東西跳進海裏,往蓬萊方向遊去。在海裏,大部分人都由於體力不支而被海水淹死,隻有八個身強體健、泳技高超的人,借著海潮遊到了岸邊。後來,他們被當地的漁民發現,當大家知道他們是從沙門島遊過來的時候,都驚詫不已,視八人為“神人”。他們的故事越傳越遠,越傳越神。於是八個囚犯在傳說中變成八位神仙,他們在海中借助的物品也成為八件寶器。

59中國的宇宙飛船被命名為“神舟×號”,這樣的叫法有什麼淵源嗎?

北京時間2013年6月11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中華民族探索宇宙的飛天夢想,再一次揚帆啟航。

“神舟”這個名字,真可謂名副其實——能夠把人類帶出地球,奔向浩瀚、神秘宇宙的神奇飛船。今天,我們用自行研製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飛船,實現了飛天的夢想。千年之前,我們的祖先也渴望著探索宇宙,而且傳說他們也有實現夢想的“神舟”。

西晉時張華的誌怪小說集《博物誌》,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傳說中大海與天河相通,當時有一個人住在海中的小沙洲上,每年八月會有浮槎(木筏)準時來去。他非常好奇,終於有一次,他鼓足勇氣登上了浮槎。浮槎載著他離了岸,十幾天內,他穿過了日月星辰,後來就飄飄忽忽不知白天黑夜了。又過了十幾天,他來到了一個有著整齊房屋的城市,遠遠地望見很多織女,還有一個男子牽著牛在水邊飲牛。這個牽牛人見了他非常驚訝,問他怎麼到的這裏,他說了實情,並問這是什麼地方。牽牛人讓他回去問蜀地的嚴君平。這個人沒有上岸,如期乘槎回到了家裏,後來他找到了嚴君平。嚴君平推算說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犯牽牛星。而這一天,恰恰是他到達天河的時間。

古代的天河,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銀河;這種浮槎,就是傳說中一種來往於海上和宇宙間的木筏;而嚴君平是西漢時蜀郡(今四川)著名的隱士,靠替人占卜為生。這是一個有著浪漫色彩的古代科幻故事,但它所反映出來的渴望探索宇宙奧秘的夢想,與我們今天依舊相通。這條神奇的“八月槎”,就是古代的“神舟”了。

“神舟”之名,在意義上與古代乘槎拜訪宇宙的故事相通,在發音上又與“神州”相同。2005年“神舟六號”成功發射後,有的媒體不小心把“神舟”錯寫成了“神州”,這卻正好反映出當初給飛船命名時的又一重考慮。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開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時飛船的取名有好幾個方案。最後,除了考慮到船在漢語裏又被稱為“舟”,用“神舟”來稱呼飛船再形象、貼切不過,又考慮到了“神舟”與“神州”音同。“神州”,代指中國:古時候,中國也被稱為“赤縣神州”,傳說古代炎帝統轄的土地稱為赤縣,黃帝統轄的土地稱為神州,後來炎帝被黃帝打敗,於是中國被統稱為“赤縣神州”,但人們也還用“神州”、“赤縣”來指稱中國,且“神州”又比“赤縣”用得多。用“神舟”為飛船命名,也就有了一語雙關的意義,寓示著中國航天事業一飛衝天的美好前景。

60宋代的詞和現代的歌詞都叫“詞”,二者有什麼相同之處嗎?

我們現在的音樂創作,有“作曲填詞”的情況,也有“作詞譜曲”的情況。作曲填詞,指的是先有曲,再根據曲來寫詞;作詞譜曲則是先寫好詞,再根據詞來編曲。今天流傳下來的古人的詞,事實上就是古代的歌詞,但是古人在寫歌詞時,受到的約束可比我們現在多得多。

古人作詞,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填詞”。“詞”是一種文學與音樂相結合的藝術樣式,每一首詞都有詞牌,它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曲譜,但是內涵要豐富得多。我們非常熟悉的“如夢令”、“點絳唇”、“浣溪沙”、“菩薩蠻”和“虞美人”等等,都是詞牌名。詞牌決定了一首詞有幾片、幾句話、幾個字,而且一般一個詞牌有著比較固定的思想情感。可以說,在選定了詞牌之後,一首詞的文字形式和音樂曲調就大致固定下來了。接下來,就是詞人照著這個詞牌的要求,考慮平仄、對仗、押韻等因素,進行“填空”工作了。嚴格按照詞牌填詞,雖然能夠在詠唱時充滿抑揚頓挫的美感,但對於詞人來說,是對其音律、才學的考驗,又多少束縛了手腳。所以,到了大文豪蘇軾那裏,他不再過分計較音律,而更加重視詞的內容,這一點對後來的詞人影響很大。

古往今來,詞人們填了不知道多少首詞,光流傳下來的宋詞就有兩萬首左右。詞牌的數量雖然不少,但常用的也就一百多個。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一個詞人重複使用一個詞牌,不同的詞人使用同一詞牌填詞的現象。比如,“蝶戀花”這個詞牌名,李煜、蘇軾、柳永、歐陽修、辛棄疾等都寫過。李清照用“如夢令”這個詞牌寫過的詞,流傳下來的至少有三首。

說到這裏,我們可以一起來做一個小結:古代的詞和現代的歌詞,總的來說都是歌詞,它們都和一定的曲調配合,用於演唱;古代根據詞牌進行填詞,一個調子通常有很多個版本的詞;今天我們通常是一首曲子對應一套歌詞,但有時候一首曲子也有國語、粵語、英文等不同版本的歌詞。我們平時可能常以“李清照的《如夢令》”指代她最有名的以“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開頭的那首詞,但事實上這樣說是不準確的。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如夢令”隻是詞牌名,不是這首詞的名字,單說“李清照的《如夢令》”可不止一首呢!而事實上,古代的詞並沒有題目,所以通常情況下,多用詞牌名加這首詞的第一句來指稱一首詞,如稱“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就準確得多。由於在宋代詞的寫作非常流行,有的詞人會在詞牌名下另加題目,或者寫一段小序加以說明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