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曆史上寫詞寫得最好的皇帝是哪一個?

大人們總愛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可是他們哪裏知道,對於孩子們來說,一個模型、一對發卡都能讓人愁好久呢!如果要問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時有多愁,那一定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一句詞,出自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各人有各人的愁,李煜又是為了什麼,愁成了這個樣子呢?李煜被稱為“千古詞帝”,一是因為他詞寫得非常好,同時又因為他曾經做過皇帝。李煜的愁,也就來源於他這個特殊的身份。

從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這段曆史,被稱為五代十國。十國之中,有一個南唐。這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到第三任皇帝的時候,它就被滅掉了,這個亡國之君,就是李煜。如果用皇帝的標準來看,李煜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他對政事不關心,隻喜歡在宮中玩樂;如果用文人的眼光來看,李煜是個富有才情的文人——他精通音律,擅長書法和繪畫,詩詞都寫得很好。李煜是不幸的,不僅因為與他個性不符的“職業”,還因為他遇上了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北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南唐滅亡了。李煜投降後,被帶到了宋朝的都城開封,趙匤胤雖然沒有殺他,還封了他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頭銜,但是亡國之君的身份,曾經一國之主,如今階下之囚的落差,還是讓李煜的日子過得很不順心。

國破家亡,對於李煜文人的這一重身份來說,卻絕對是一件好事。亡國之前,他的詩詞多是寫宮廷生活、男女之情,沒什麼太高的價值;亡國之後,他把切身的苦痛寫進作品,特別是他的詞作,寫得尤其淒涼哀傷,對過去的眷戀,再也回不去的悲苦,讀來讓人動情。他被俘後寫的許多詞,都成為流傳後世的名篇,除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還有《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名句有“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等)、《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名句有“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等)、《望江南(多少恨)》(名句有“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等)。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的傳統,詞風柔美婉媚。他又善於將哀婉淒絕的情感用具體可感的形象或意象表達出來,細膩動人,別有特色,使他在詞壇占有了一席之地,並對後世詞風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相傳因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的故國之思表達得太過顯露,所以宋太宗下令毒死了李煜。曆史上寫詞寫得最好的那個皇帝,就這樣帶著愁怨離開了人世。

42“東坡肉”是蘇東坡發明的嗎?它和一般的紅燒肉有什麼不同?

在我國,魯菜、川菜、淮揚菜、粵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享稱為“八大菜係”。其中,浙菜以用料廣博、刀工精細、清鮮嫩爽聞名。在浙菜菜係裏,有一道名菜,叫“東坡肉”,這道菜以豬肉為主要食材,“菜品皮薄肉嫩,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光聽著就不禁讓人垂涎三尺。可是,你知道“東坡肉”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嗎?這個“東坡”和北宋的大文學家“蘇東坡”有什麼淵源嗎?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不但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創作了《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暢達豪放的作品,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肴很有研究,尤其擅長製作紅燒肉。

東坡肉的前身是“回贈肉”。相傳蘇軾任徐州知州的時候,有一年黃河決堤,洪水把徐州老百姓圍困城中。蘇軾作為知州,親自上陣,率領徐州軍民與洪水抗爭了七十餘個晝夜,終於齊心協力保住了徐州城。城中的百姓為了報達蘇軾與民同心並肩上陣之恩,紛紛殺豬宰羊,備好酒肉到知州家表示心意。蘇軾推辭不掉百姓的好意,便指點家人把大家帶來的豬肉燒製成紅燒肉,回贈給參加抗洪的軍民。百姓吃了,一致認為這紅燒肉味道鮮香,肥而不膩,將其命名“回贈肉”,取知州回贈百姓之意。

元豐三年,蘇軾觸怒了皇上,被貶謫到黃州,他在黃州東坡開荒種田,並自號“東坡居士”。在當時的黃州,蘇軾常常燒製紅燒肉與朋友飲酒分享,並做《豬肉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後來,蘇軾又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誰知這一年大雨不斷,太湖泛濫,殃及大片莊稼。蘇軾及時采取有效的抗洪措施,並組織杭州的百姓疏通河道,築起河堤,這些舉措不僅使杭州免受洪水之災,而且改善了西湖的環境,為西湖又添美景。後來這裏成為了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治理好水災之後,老百姓紛紛讚頌蘇軾為民造福的壯舉。大家聽說他愛吃紅燒肉,於是過年的時候不約而同給他家送了豬肉。這一次,蘇軾一樣想把肉做好與百姓分享。於是,就叫家人把肉切成一個個方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製,連酒帶肉,一起送給杭州的家家戶戶。結果,他的家人在燒肉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沒想到燒出來的紅燒肉酒香肉香融為一體,風味更加獨特。大家吃後,便更覺得蘇軾的紅燒肉味道不同凡響。於是“東坡肉”便名聲遠揚,成為一道名菜。

除了“東坡肉”,蘇軾還有“金蟾戲珠”、“五關雞”、“醉青蝦”這三樣拿手好菜,後人將這四道菜稱之為“東坡四珍”。

43台北市有一座山,原來叫草山,後來改名為“陽明山”,你知道這有什麼來曆嗎?

台北市有一座山,因山上茅草叢生而得名“草山”。後來蔣介石退踞台灣,住在草山腳下,認為“草山”有“落草為寇”之嫌,便想給這座山改個名字,為了紀念他所敬仰的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於是給此山改名為“陽明山”。那麼,這位王陽明又是誰呢?

王陽明是王守仁的號,他出生於明朝中期,是心學的集大成者,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王陽明自幼聰明,勤學好問,十二歲便吟出《蔽月山房》這樣富有哲理的詩句: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究竟是山高還是月闊?在還是少年的王陽明眼裏,就已經是一個辯證的問題了。王陽明十五歲時就立誌做一番大事業。十八歲時,他開始苦讀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朱熹的書,認為這樣能夠幫助自己走向聖賢之路。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理論,認為“理”存在於世間的萬物之中,“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貫通,終知天理”。有一天,王陽明和朋友討論了通過“格物致知”來做聖賢之後,便決定先從自家花園裏的竹子“格”起。他對著竹子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不但沒有窮盡其中之理,反而大病了一場。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的故事。從此,他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後來,王陽明經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後,悟出了自己的心學思想:心外無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要想探究宇宙的奧秘,了解事物的真相,隻需要反視自己的內心良知。因為人先天的本性與宇宙的真理是一致的,要想求知求理,就要內省自己的內心,參悟內心中萬物的形象和理,這樣才能夠理解世間萬物的真相。

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說,認為真正的知識離不開實踐,不能把大量的經曆隻花在“知”上而忽略了“行”。比如,知道了孝順這個道理的同時就要行動起來,去體貼關懷自己的父母,“知”和“行”是要同時發生的,要做到“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陽明從人生的百死千難中領悟出的道理。他認為人性本善,但是要做到“慎獨”,也就是在自己獨處時也能保持內在的良知,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摻雜絲毫的不善雜念,讓自己的心靈不受任何玷汙。隻有這樣,才能使天理長存,良知長存。也隻有在正確認識了自己的心靈以後,才能把心中領悟到的“天理”推及到外部世界的萬物中去。

王陽明不僅僅是著名的思想家,而且還為明朝政府立下了赫赫戰功。他最大的軍事功績,就是率領部將平定了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他是中國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有顯著功績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是一位罕見的“全能大儒”!

44現代人閑暇時喜歡旅遊,可是明代卻有人把旅遊當作生活的全部,這是為什麼?

你喜歡旅遊嗎?你經常旅遊嗎?如果讓旅遊成為你生命的全部,你願意嗎?明代有一個叫徐霞客的人,就把旅遊當做了自己畢生的事業,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旅途中度過的。

徐霞客,是我國明朝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他的著作《徐霞客遊記》是我國最早的比較詳細記錄地理環境的一部遊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錄岩溶地貌的書。

徐霞客出身書香門第,幼年受父親的影響喜歡讀地理、遊記、曆史類的書籍,這些書使他從小就立下了遊遍名山大川的誌向。十九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雖然很想實施遊曆名山大川的計劃。但是中國古代有一個傳統,就是“父母在,不遠遊”。因而他沒有馬上出發遠遊。但是徐霞客的母親是一個明白事理的人,她對徐霞客說,男子漢大丈夫應該誌在四方,應該到天地間舒展胸懷。於是,在母親的鼓勵下,年輕的徐霞客肩挑簡單的行李,踏上了旅程。一直到他五十四歲去世,他餘下的一生幾乎都在旅遊考察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