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一生,先後遊曆了包括相當於今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十六個省在內的廣大區域。東到今浙江的普陀山,西到雲南的騰衝,南到廣西南寧一帶,北至河北薊縣的盤山,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徐霞客的旅行地並非都是風景秀麗的山川。他也尋訪了許多窮鄉僻壤、荒涼之地,甚至幾次有生命危險。他曆盡千辛萬苦,嚐盡了旅途的艱辛。有一次,他去黃山考察,正趕上山中大雪,有的地方雪及腰深,但是他並沒有退縮,拄著一根鐵杖就開始登山。到半山腰處,路上已經結冰,又陡又滑,他仍然沒打退堂鼓,他用鐵杖在地上鑿出一個個坑,一步步爬到了山頂。像這樣的經曆還有許多,他真可謂是一位千古奇人!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徐霞客的旅途並不僅僅是為了遊山玩水,而是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找尋自然山水間的規律。“程愈迫則流愈急”,也就是說路程越短,水流越急。這個地理學上的著名結論,就是由徐霞客通過實地考察福建建溪和寧洋溪水而得出來的。

徐霞客對地理學的貢獻數不勝數,比如說他推翻了戰國時期《禹貢》中岷江是長江源頭的說法,考察出金沙江才是長江的源頭。直到1978年,國家考察隊才確認長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可見徐霞客考察結果影響之深遠。再如,他還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考察的先驅。他在湖南、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發現了多種石灰岩地貌,並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和描寫。直到他去世一百多年後,才有歐洲人開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驅。

除了探尋自然科學的可貴精神之外,徐霞客精湛的文筆也讓後來人大為驚歎。他筆下的大自然質樸而絢麗,可以使我們跟隨他一生的足跡,忘情於大自然的懷抱間。

徐霞客在辭世之際還手握著考察時帶回的兩塊石頭,他執著追求的科學精神,值得我們崇敬和學習。

45鄭板橋自己刻了一方閑章,寫著“青藤門下牛馬走”,這是什麼意思?

“青藤門下牛馬走”,乍一看,頗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青藤”是一個人的名字嗎?“門下牛馬走”就是門口有牛馬經過的意思嗎?想破解鄭板橋這一枚閑章的秘密,我們要從司馬遷說起。

“牛馬走”的典故,出自《報任安書》這封司馬遷給朋友的回信。在信的開頭,司馬遷自稱“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對於這個說法,後人的理解不是非常一致,但都認同“牛馬走”是指一種低下、謙卑的身份,說自己“牛馬走”是一種自謙。那麼,清代大畫家鄭板橋是為了向誰表達恭敬之情呢?接下來就要從“青藤”說起了。

青藤不是人名,而是明代一個人的號。這個人就是著名的“狂人”徐渭。徐渭的一生有著傳奇色彩,受到後世很多人的敬愛和推崇。徐渭出生於山陰(今天的浙江紹興),徐家雖然是官宦世家,但在徐渭百天時父親就去世了,家道從此敗落。

徐渭小時是有名的神童,現在紹興還流傳著他的許多故事。他六歲讀書,九歲就能寫文章。十多歲模仿西漢揚雄著名的漢大賦《解嘲》創作了《釋毀》,轟動全城。相傳上私塾時,老師為了考驗徐渭,讓他拿著兩個水桶過獨木橋去汲水,一會兒徐渭就抬著水回來了。老師又驚又喜,一問才知道他過橋時把水桶放在了水裏,這樣就不用多費力了,真是人小智慧大。還有故事說有一次徐渭去赴宴,主人讓他作賦,卻暗中讓人捧上了一丈多長的紙卷。徐渭絲毫不覺為難,站著一口氣寫完,文采飛揚,滿座驚歎。

這麼聰明的小孩,鄉裏人都覺得他以後一定能夠建功立業,徐渭也信心滿滿。二十歲時,徐渭中了秀才,這個年輕人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但是命運卻狠狠地捉弄了他——之後他考了八次科舉,卻始終沒有考中!徐渭曾做上門女婿,沒幾年妻子又死了,他就以教書糊口。雖然多災多難,徐渭始終努力奮鬥,渴望出人頭地。後來,他給人做幕僚,替人起草文書,還獻計獻策,幫助擊退當時東南沿海一帶猖狂的倭寇。在這期間,徐渭得到了一定的賞識和重用。然而好景不長,不久他的上司被捕自殺,他也風光不再。接連科舉的失敗、不得伸展的誌向、被構陷而身亡的朋友、自己會受牽連的擔憂,如此種種,讓本來就有些偏激的徐渭發了狂。他曾三次自殺,又在一次發病時殺死了自己的繼室,被捕下獄。在獄中,徐渭研究《周易》和書畫藝術。出獄後,他窮困潦倒,晚年以賣畫為生。

明清時期,出現過不少多才多藝的文人,但像徐渭一樣在詩文、戲劇和書畫等各方麵都能獨樹一幟的卻很少。他的詩歌被尊為明代第一,他的《四聲猿》是有名的諷刺雜劇。徐渭的繪畫氣勢縱橫奔放,“無法中有法”、“亂而不亂”,看上去暢快淋漓又賞心悅目。他特別擅長畫水墨大寫意花卉,畫風古樸淡雅,別有風致。不獨鄭板橋,近代著名畫家齊白石也曾說,後悔沒有能夠早生三百年,為徐渭磨墨理紙!

由此可見,鄭板橋刻的“青藤門下牛馬走”這枚閑章,實際上是對徐渭表示自己無比的敬仰之情。

46幾乎每個佛寺裏都有佛塔,佛塔是和尚登高觀景用的嗎?

在影視作品中,佛家在勸人向善時,總愛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就是說救人一命,勝過建造一座七層的佛塔。浮屠是梵語buddhastupa音譯後的簡稱,指的就是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的佛塔。那麼,佛家建塔的意義是什麼呢?為什麼又是“七級浮屠”,而不是八級、九級呢?

佛塔是佛教的象征,它代表了佛陀的聖意、法身,它的每個部分又揭示了“十善業”、“六度”、“四無量心”、“三十七道品”等成佛之道。就最初而言,佛塔是用來供奉舍利的。根據佛教文獻記載,釋迦牟尼涅槃後火化而形成的舍利,被當地八個國王收取,分別建塔供奉,讓百姓瞻仰、禮拜。後來佛家遵循這個傳統,建造佛塔來安置和供奉舍利,也用來存放經文和各種法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建築裏沒有“塔”,語言裏也沒有“塔”字。東漢時佛教傳入,隋唐時人們在翻譯佛經時造出了“塔”字,沿用至今。

隨著佛教的傳播,佛塔建造也漸漸興起。我國的佛塔千姿百態,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佛塔原有的印度覆盆式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樓閣相結合,產生了樓閣式的佛塔,繼而又衍生出密簷式、複缽式、金剛寶座式等。其中,要數樓閣式的曆史最悠久,現存數量也最多。早期的佛塔多為木結構,不易保存,隋唐以後多用磚石建塔,後來又有金屬塔、琉璃塔等。我國幅員遼闊,佛塔的建造又被賦予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點,所以風格、樣式更加多樣。據說漢末三國時曾有可容納三千多人的佛塔,雖然如此宏大的建築今天已經見不到了,但依舊有很多精美而莊嚴的古塔保留了下來。如西安的大小雁塔、杭州的六和塔等。隨著佛教的發展和佛塔的建造,佛塔的用途也不止於供奉舍利,一些建在通衢大道旁的佛塔,就是想讓往來的人們看到佛家建築,在心裏時時謹記佛家教誨。

佛塔的形態、大小不一,但都有塔基、塔身和塔刹幾個組成部分。塔的平麵多為方形、八角形,也有多邊形和圓形的。塔身以階梯層層向上壘築,逐漸收攏。塔頂有“塔上塔”的塔刹,使佛塔更顯高聳挺拔。佛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有七級浮屠、九級浮屠。宋代蘇軾還記載說當時有十三級的鐵浮屠。那麼在這些數字裏,為什麼“七”倍受青睞呢?原來,佛教非常重視舍利,建造佛塔被認為是建立功德、福報無限的善事,所以有說法認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說的是建造七層高的寶塔,已經是很大的功德,但如果能夠拯救別人的性命,那麼這件功德比建塔還要偉大。但也有說法認為,這裏的“七”和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的“三千”一樣,隻是用來表示數量多的虛指,“七級浮屠”也就是很高的佛塔。無論是實指還是虛指,隻要我們能夠領悟其中引人向善的教誨,其他的也沒有必要爭論了。

47《西遊記》中沙僧的兵器叫禪杖,禪杖本來就是用來打仗的嗎?

電視劇《西遊記》中,沙僧雖然出場率不高,台詞也比較單一,但他使著一條月牙鏟勇鬥妖精的樣子,大家一定都有印象。事實上,這月牙鏟,是我們在進行影視劇改編時的創造,小說中沙僧的武器,可沒有那麼威風凜凜。

小說中,豬八戒曾調侃沙僧的武器是“哭喪杖”。後來也有妖精嘲笑說是“擀麵杖”,把老實敦厚的沙和尚都說著急了,忙聲明這是玉帝所賜的降妖寶杖。它原本是月宮裏的梭羅仙木,由魯班打造,外邊鑲有寶石,內裏嵌有真金,是降妖伏怪的寶器。由此,我們大致可知,沙僧的降妖寶杖,應該是類似金箍棒的棍棒狀的木製神器。這一形製,大致與佛教的禪杖相同。

要說禪杖,我們不妨先來說說禪和禪宗。

話說當初佛教傳入中國,一路是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原,再傳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另一路則由南印度經海路傳至中國南方。這北方一路被稱為“漢傳佛教”或“北傳佛教”。禪宗,就是漢傳佛教的宗派之一。禪宗由菩提達摩傳入中國,因此又稱達摩宗,也稱佛心宗。傳至六祖惠能時,禪宗大盛。中晚唐之後,禪宗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我們熟悉的少林寺,在唐朝時就享有盛名,並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