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梵文“禪那”的略稱,是“靜慮”、“思維修”、“棄惡”的意思,說的是靜靜沉慮,拋棄惡念,修正錯誤的思維。“禪”是一種修行方法,“禪定”是佛教古老的修行方式。禪宗之“禪”,與“禪定”不完全相同。禪宗之“禪”,是一種認識:在方法上,禪宗重視學人與其師的直接對話,以啟發智慧;禪宗的目的,第一步是開悟,認為開悟後修禪,才能事半功倍;禪宗的修行,將日常生活與人心的淨化緊密結合,認為人之平常心就是道,認為佛法就在世間,不出世就可以知覺。

佛門中的禪杖,是坐禪時用以警睡的工具。書中說沙僧的禪杖重五千零四十八斤,一般意義上的禪杖,可要輕便得多。據記載,佛門禪杖是用竹葦做的,用東西包住一頭。坐禪時,會有人拿著禪杖巡行,發現有人昏昏欲睡了,就用軟的那一頭點一點他,這樣不會打痛人,又能讓人警醒,可謂是一件人性化的教具。《水滸傳》等古典小說中,常有以禪杖為兵器的佛門中人,這種禪杖,就類似電視劇中沙僧的日月鏟了。這種兩頭有刃,一頭為新月牙形,另一頭形如倒掛之鍾的兵器,既可退敵,又可負重,是古代僧人雲遊時的慣用兵器。少林拳譜歌訣曰:“少林月牙鏟,大開方便門;魔鬼皆退避,英雄敬三分。”可見其威力不小。《水滸傳》中,“花和尚”魯智深就使一柄六十二斤重的渾鐵水磨禪杖,重量上雖遜於沙僧,但作為凡人,魯智深也絕對是神力了。

48為什麼唐代的公主喜歡出家當女道士?

有人統計說,唐代一共大約有210位公主,而其中曾經入道的就有12位,這個比例實在是不低。唐代公主喜歡出家當女道士,與當時皇室對道教的扶植密不可分,當然也與公主們的個人情況有關。

唐朝時道教盛行,李唐皇室與道家之間有著很微妙的關係。我們都知道道家學派的始祖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唐朝皇室因為自己也姓李,所以自稱是老子的後代,把探求長生、主張超脫達觀的道教作為“本朝家教”。李唐皇室對道教的支持可謂不遺餘力。唐太宗曾頒發詔書,明確規定男女道士的地位高於僧尼;唐玄宗曾親自注釋《道德經》,並把它列為科舉必考書目,從此更是天下學子人人誦讀“道可道,非常道”。有實權的皇帝在頒詔下令,皇宮裏的金枝玉葉也紛紛以行動表達對於道教的熱忱。

唐高宗時,女兒太平公主曾經入道,這是已知的最早的例子。此後,唐睿宗的兩位公主出家,號金仙、玉真,這是在曆史上擁有最正式記錄的例子。再後來,公主入道的風氣大開,公主們離宮進道觀,竟成為一種風尚!

唐代女道士都會頭戴黃冠,而一般女子不戴,所以常稱女道士為女冠。說起出家,我們或許總有清貧、艱苦的印象,但公主們的女冠生活,可沒有這麼淒涼冷清。首先,公主入道動機“不純”,雖有真心慕道的,卻也有追福的,探求延生不死的,有丈夫死後不願再嫁,或者逃避不滿意的婚姻的。她們可以隨時還俗嫁人,比如太平公主因逃避吐蕃和親而入道,後來還俗嫁人。公主出家,皇室首先要為她們另外建造宮觀,也就是道觀。伴隨著道家的發展,唐朝時宮觀的修建如火如荼。據研究,當時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大約有宮觀55所,其中長安的43所宮觀中,就有太平觀、鹹宜觀、金仙觀、玉真觀等13所女冠觀。這麼多宮觀,當然不僅足以容納各路公主,還能容納相當數量的貴族女冠、平民女冠了。除了住所,皇室在待遇上也不委屈自己家的姑娘們。身為公主,曆朝曆代都會得到朝廷的封賞,唐朝公主即使出了家,也能享受封賞。她們所受的封賞,在經濟上維持了宮觀的日常運轉,也讓她們能夠維持體麵的出家生活——畢竟,像我們前麵所說的,公主出家的目的,與真正棄世入道的女道士有所不同。

在皇室的推崇及公主的帶頭作用下,民間道教的發展自然越來越繁榮。許多道教書籍刊行麵世,包括曆史上第一部道藏《開元道藏》。此外,宮觀的數量日益增多,規模日益宏大。唐末五代時的道士杜光庭曾在書中說,唐代共有道觀1900多座,道士15000多人,當時道教的盛行由此可見一斑。

49觀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

如果在這裏下定論說觀音菩薩是男的,恐怕有人要怒目圓睜地進行反駁了:你難道沒有看到過畫上的觀音像嗎,還有電視劇《西遊記》中的觀音形象,她們難道不都是雍容慈祥的女性形象嗎?話雖沒錯,卻也不完全正確。說觀音菩薩是男是女都不準確,因為我們看到的,隻是菩薩的“相”,而這個“相”變化多端,比孫悟空的七十二變還厲害。

觀音菩薩,又常被稱為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等。據說唐朝時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而省去了“世”字。觀音菩薩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並稱為“四大菩薩”,在佛教諸菩薩中位居首位。觀世音,顧名思義,是觀察世間聲音,關注下界民生的菩薩。根據《悲華經》記載,觀音菩薩曾是阿彌陀佛前世轉輪大王的大太子。他立下誓願,要斷絕眾生的苦難和煩惱,讓人們長久地享受安樂。

通過上麵的故事,我們知道,在還是“凡人”的時候,觀音菩薩確實是個男的。早期的印度觀世音也多為男相。大約三國時觀音傳到中國,當時觀音也多是男性形象。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敦煌壁畫和南北朝時的雕像,其中的觀音都是男兒身,嘴唇上還長著兩撇漂亮的小胡子。《華嚴經》中所說的“勇猛丈夫觀世音”,在唐代以前,是符合老百姓所能看到的實情的,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觀音像,已經基本上全為女相了。

在我國,觀音的全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佛教文化中觀音菩薩的意思,是“菩薩大慈大悲有求必應:苦難眾生隻要誠心念誦觀世音的名字,菩薩就能立刻‘觀’到這個人的聲音並會馬上前去拯救,給他解脫苦惱”。佛經說,觀音菩薩周遊法界,常常施以各種善巧和方便,化相現身,救濟人間疾苦。觀音菩薩顯聖,被稱為“普門示現”,他一共有三十二應身,佛、天人、羅漢,男、女,童子、老者,官員、居士等,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就以何身為現,隨緣救度。觀音的女性形象,就可能來源於此。南宋以後,女性觀音形象漸漸占據主流,發展至今,男性觀音形象幾乎不被人知道了。

總之,手持淨瓶楊柳,端莊慈祥的女觀音是我們最熟悉的觀音形象。民間流傳著許多觀音化現出的形象,如楊柳觀音、送子觀音、白衣觀音、蓮臥觀音、施藥觀音、魚籃觀音等等。這些形象背後,有著菩薩顯聖的眾多感人故事和傳說。

50為什麼和尚要剃光頭,而道士卻要留長發?

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是我國的四大宗教,可是同為宗教人士,和尚和道士的外表卻有著很大的差別:和尚要剃光頭,而道士卻留長發,這天壤之別究竟是因為什麼呢?讓我們先從佛教和道教的教義說起。

一天,一個年輕的禪者見到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聖、無凡、無施、無受。”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筒打了年輕人一下,使得這位年輕的禪者甚為憤怒。“一切皆空,”獨園問道,“哪兒來這麼大的脾氣?”

年輕禪者提到的“空”和“無”是佛教重要的精神。佛教的“空”是告訴世人不要執著於世間的物質與情感,要放下一切執念與偏見,才能達到內心的清淨與包容。因此,獨園和尚僅僅隻是打了年輕禪者一下,就讓他明白自己並沒有真正領會佛教的教義。因為他沒有斬斷自己內心的雜念,沒有做到一切皆空,才會生氣發怒。

和尚要剃光頭同樣是為了斬斷自己與俗世的塵緣,為了讓自己能夠專心領悟佛法。佛教認為,頭發是人們內心的煩惱、欲望、虛榮和感情的產物,剃發就可切斷與世俗煩惱的聯係,隻有去除了這些煩惱,才能成為佛門中人。同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頭發屬於身體的一部分,是父母賜予的,出家剃發就表明了自己斷絕親情牽掛的決心,隻有落得六根清淨,才能一心修行。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也講究“空”和“無”。但是與佛教不同的是,道教的“空”是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著自己的規律,即“道”。“道”是萬物的本源與規律,研究“道”的目的之一就在於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道家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說“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道”能夠生成世間的天與地,能夠養育自然界中的萬物,乃至人類。“道”有著自我調節運動的規律,它的運行就好像拉弓射箭一樣,有張有弛,消長有度。

那麼,道士為什麼要留長發呢?就是因為道教認為頭發和萬物一樣,有著自己的生長之道,留著頭發,任其生長,就是順應它的規律,順其自然。道家認為,人生在世,也應該做到“無為”,這裏的“無為”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不做任何違反自然規律、有損道德規範、違反社會法則以及有害眾生的事。隻有這樣,順應了社會的規律,才能夠“不爭自有成”。國家的君主隻有做到“無為而治”,讓人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才能夠國泰民安,整個社會自然能夠安定和諧。

在了解了佛教和道教的教義後,我們就明白了,和尚剃發是為斬斷塵緣,道士蓄發是為順從自然,都有各自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