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又稱“正史”,是被納為正統的史書。中華民族向來重視曆史,曆朝曆代都有史書撰寫。除了正史,還有與之相對的野史。正史主要由官方主持編撰,以帝王傳記為綱領,由宮廷史官撰寫;野史則指未經官方授權的私家編寫的史書。不過我們今天所說的野史,一般指內容多杜撰,偏離曆史史實的史書。從體例上來說,史書又有紀傳體、編年體、國別體、通史、斷代史等。在古代,記載某一朝的正史往往不止一種,在人們有意挑揀、確立正統的同時,曆史的優勝劣汰也在起著作用,“二十四史”就是這樣形成的。

東漢的《東觀漢記》曾與《史記》、《漢書》合稱“三史”,後來範曄以它為底本寫成《後漢書》,原書逐漸佚失,“三史”的地位也被取代;而後增《三國誌》,與“三史”合稱“前四史”。再後來,記載了三國、晉、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曆史的“十史”與“三史”並稱“十三代史”。宋時又增《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合稱“十七史”,明時又增《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乾隆初年,增《明史》,合稱“二十二史”,後又增《舊唐書》,合稱“二十三史”,後來乾隆欽定《舊五代史》為正史,合稱“欽定二十四史”。從此,“正史”一詞,也專指“二十四史”。

75“文房四寶”是哪“四寶”?

要問“文房四寶”是什麼,恐怕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回答說“筆墨紙硯”。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文房四寶”中的每一樣,其實都是絕對的中國特色!而且對於古人來說,它們的意義遠不止是寫字、畫畫的工具。

今天,我們可以用鋼筆、圓珠筆、中性筆等來寫字,古人的選擇就僅限於毛筆。春秋戰國時人們就用毛筆了,但當時吳國叫“不律”,楚國叫“幸”,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才統稱“毛筆”。毛筆是用獸毛紮成筆頭,再粘結在管狀的筆杆上製成的。一管毛筆就很有講究,一支好筆應該“尖、齊、圓、健”——筆鋒尖銳、修削整齊、筆頭圓潤、彈性強寫出的字剛健有力。毛筆有兩百多種,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大家逛公園時,有時候或者可以看到有人用巨大的毛筆在地上寫字。毛筆中最大的這種叫楂筆,筆杆比碗口還粗,有幾十斤重,想用它寫字,怕是先得健身練練力氣。

墨是書寫和繪畫的黑色顏料,也有朱墨和各種彩色墨。墨由炭黑、鬆煙和膠等做成,它的發明,大約比筆要晚一些。漢代時出現了人工製墨,之前一般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魏晉南北朝時,製墨工藝和墨的質量不斷提高,出現了專門講述製墨工藝的文章。墨要加水研磨,才能產生墨水,這時候就需要硯了。硯,俗稱硯台,它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漢代時硯就已經流行。到了宋代,硯台的使用更加普遍。明清兩代的硯台更是品種繁多。最初,硯台隻是一麵平整的石器,後來取材越來越豐富,造型也越來越多變。銅硯、陶硯、銀硯、瓷硯、瓦硯、鐵硯、玉硯等紛紛出現,有的被加上了石蓋,有的還被安上了足。由於材質堅固,能夠長久流傳,又往往集合造型、雕刻、繪畫藝術於一身,所以硯台成為古代文人墨客的收藏品,至今熱門。

有了筆、墨和硯,沒有紙,當然是不行的。古人發明造紙術後,千千萬萬種紙被造了出來,但這“文房四寶”中的紙,指的還是宣紙。傳說東漢的造紙家蔡倫死後,弟子孔丹很想造出一種世上最好的紙來為師父畫像,但一直沒有成功。有一天他看到一棵老青檀樹倒在溪邊,由於常年的日曬水泡,樹皮已經腐爛變白,露出一縷縷修長潔淨的纖維。他用這種纖維,經過反複試驗,終於造出了一種質地絕好的紙,這就是宣紙。安徽省涇縣是宣紙的發祥地,但因為這種紙多在宣城集散,所以稱為宣紙。宣紙潔白平滑、質地柔韌、吸水力強,特別適合毛筆書寫,而且不會褪色、易於保存。從唐代開始,宣紙就服務於書畫創作了。一張好紙,一支好筆,硯中新磨成的墨水,經過神思巧手,就能誕生絕妙的書畫。

“文房四寶”之名,南北朝時就有了。但古人嘴裏的“文房四寶”,它的所指可沒有我們今天這麼籠統。南唐時,它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婺源龍尾硯;宋朝以來,它特指湖筆、徽墨、宣紙、端硯和歙硯。這些都是紙墨筆硯中的精品,一般百姓是難以親近的。

76北京奧運會上所擊打的“缶”是什麼樣的樂器?

2008年8月8日晚8點,在北京的“鳥巢”,2008名青年軍人擊缶而歌,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北京奧運會正式拉開了序幕。這場激動人心的演奏,把缶這種古老的樂器重新帶回了人們的視野。

缶是春秋戰國時秦國的一種樂器。秦朝的丞相李斯,就曾經在文章中寫道,宴會上秦國的貴族在喝酒喝到半酣時拍擊瓦缶,打著拍子唱歌。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也有“擊缶”的記載。當時,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借著酒勁,讓趙王鼓瑟,因為秦國強大,趙王雖然不願意,也隻得照做。秦國的史官馬上得意洋洋地記下了,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趙王鼓瑟。當時陪同趙王出使的藺相如見狀,上前請秦王依照秦國傳統來擊缶助興。秦王不願意,藺相如堅持跪請,甚至以死相逼。秦王沒有辦法,隻得擊了一下缶。藺相如馬上讓趙國史官記錄,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為趙國爭回了顏麵。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缶在當時被運用得很廣泛。

我國古代的樂器,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這八種。古代的缶就屬於其中的土類樂器,它主要是一種瓦器,有圓圓的肚子,小小的口,還帶蓋,主要用來盛放酒漿之類的液體。除了做盛放東西的器皿,缶還有個功能,就是做樂器。首先,既然主要是盛酒用的,那麼在宴席上,人們很容易就能看到缶的身影。大家喝了點酒,來了興致,順手拿過缶來或敲擊或拍打,節拍就有了,再順著節拍唱上一首自己最喜歡的歌,這場宴會的氣氛就足夠好了。缶作為樂器的功能,想來也就是這樣被發現的。而且,容器裏裝的酒的容量不同,擊打後發出來的聲音的高低清濁也不相同,如果宴會上大家都拿起手邊的缶來擊打,再唱上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這場麵怕是能趕上一場交響樂演出了!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所用的缶,和古代的缶不完全相同。首先,從造型上來說,它與古代主要呈罐狀的缶的外形很不同。它方正莊嚴的樣子,主要參考了我國上世紀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銅鑒缶”。這個銅鑒缶是一件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的大型酒具。它的外麵是鑒,裏麵是缶,鑒與缶之間有著較大的空隙,夏天放冰塊,冬天存熱水,這樣就能喝到“冬暖夏涼”的酒了!古人有古人的智慧,我們今人有今人的智慧,還有現代的高科技。我們把LED燈裝進奧運缶,利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打造了一曲別開生麵的迎賓曲。

77《水滸傳》中,林衝被“刺配滄州”,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刑罰?

《水滸傳》中,80萬禁軍教頭林衝因為得罪權貴而遭人陷害,獲罪“刺配滄州”。一路上,他屢遭暗算,幾乎喪命,後來奮起反抗,終於被逼上梁山,成為英雄好漢之一。《水滸傳》中被“刺配”的好漢,還有宋江、武鬆、楊誌、盧俊義等。即使是從小說中,我們也可知“刺配”之刑在宋代運用之廣泛了。

“刺配”開始於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起初“刺”和“配”是兩種不同的刑罰,隻是後來並用而合稱了。夏商周時期,有“墨、劓、黥、宮、辟”這五刑,“刺”就源於其中的“墨刑”,秦朝時也稱“黥刑”,是一種在犯人的麵額上刺字,並染上黑色的刑罰。隋唐後,多以“笞、杖、徒、流、死”這“新五刑”代替殘酷的“舊五刑”。“新五刑”中的“流刑”,就是“配刑”的前身了。古代有“徙”、“流”、“配”等名稱不同性質相近的刑罰,都有將犯人送到邊遠地區服勞役或戍守的意思。

“墨黥”之刑,本來是對輕罪者的懲罰,但到了後晉時期,統治者企圖以嚴刑峻法維護社會秩序,他們將這一古老的刑罰開挖出來,又結合新近流行的“徙”、“流”,創造出了“刺配”之刑。宋代時,“刺配”僅次於死刑,被作為對死刑的寬宥來執行。雖則如此,當時的手段也是極其殘酷的——“既杖其背,又配其人,且刺其麵”,犯人要被杖責,被刺麵,被流配,根本就是犯一事而受三種重罰。對於健碩英勇的梁山好漢來說,這“刺配”或許尚可忍受,但對於一般人而言,恐怕是生不如死,至於在挨了杖責在趕路的途中就嗚呼哀哉了,也是不足為奇的。

《宋史》記載說,當時“刺配”之法有二百多條,根據犯罪情節的輕重具體選擇。在“刺配”範圍上,當是有“刺配”本州、鄰州、500裏、1000裏、2000裏、3000裏及沙門島等不同等級;在兩頰刺字上,有“大刺”和“小刺”之分,重罪者刺大字,罪行不同,環行、方形、圓形等字形不同;刺字的內容,除了“選配某州(府)牢城”外,也有把案件性質、服役種類、服刑年限等刺在臉上的。到達發配地點之後,所服勞役的種類很多,充當軍役是最常見的一種,這也就是《水滸中》中“賊配軍”這罵人的話的由來了。服役也有一定的期限,若遇朝廷大赦,其中犯罪情節較輕,或服役期間表現較好的可以釋放回家,而罪行嚴重的,則可能要服役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