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古代沒有廣播電視,各地怎樣才能及時地了解京城所發生的大事小情?

今天,我們可以從廣播、報紙、電視、網絡等渠道獲得和交換信息,古人當然也有這樣的需要。那麼在沒有什麼通迅技術可言的古代,人們如何才能及時了解京城發生的大事小情?古代的邸報,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

有人認為,我國古代的邸報是世界上最早的報紙。有的西方人認為,羅馬帝國凱撒大帝在公元前59年創建的《每日紀聞》是最早的報紙。但我國的邸報出現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的西漢初年,說起來可比《每日紀聞》早了大約一個世紀。西漢時實行郡縣製,全國被分成若幹個郡,郡下再分縣。每個郡在京城都有當時的“駐京辦事處”,這個地方就叫做“邸”。“邸”裏住著“駐京代表”,他們的任務就是充當皇帝與各郡長官的專門聯絡員,定期把皇帝的聖旨、臣子的奏議以及宮廷大事等通過信使傳送給各郡長官。漢代的邸報,從名稱到運作方式,成為後代沿襲、學習的對象。

也有觀點認為,唐代的進奏院狀,是目前有確切證據可考的我國古代最早的傳播媒介,它才是報紙最早的雛形。進奏院是唐時的一個機構,它所傳發的文書就稱為“進奏院狀”。唐代時在邊境地區設立藩鎮,設置節度使。節度使在京城設立辦事機構,這種機構後來被統稱為“上都知進奏院”,簡稱“進奏院”。進奏院不受中央政府管轄,隻對地方節度使負責,它的職責包括協調節度使與中央政府間的關係,辦理藩鎮和朝廷聯係交涉的各項事宜,以及為地方采編、通報京城的各類政治信息等。今天我們已經隻能看到兩份唐代的進奏院狀了,據考證,它們都是唐僖宗時由京城的進奏官發給當時駐守敦煌沙州的歸義軍節度使的,其中較早的一份發於唐僖宗光啟三年(887)。

唐代的進奏院狀具有官報的性質,但還不是由中央下發的正式官報,它屬於一種由官文書向正式官報轉化過程中的原始狀態的報紙。宋代時,進奏院狀仍是主要的官方媒介形式,但它的審查變得嚴格了,它的編輯由官方控製,進奏院必須定期將編好的文書送到樞密院核查,經過批準的樣本被稱為“定本”,這樣的“定本”才能印刷發行。北宋末年,還出現了一種民間小報,進奏院官員、朝廷官吏、書肆主人等都可以參與編寫。從此,新聞的傳播不再隻有官方途徑,新聞的類型也更加豐富、活潑,更加貼近民眾生活。這種小報在南宋時十分盛行,當時就稱為“新聞”。

72練書法的人常常提到“顏筋柳骨”,難道字也有筋骨嗎?

顏真卿和柳公權是中國書法史上彪炳史冊之人,他們二人的書法是學書人的楷模。“顏筋柳骨”是說顏真卿的書法,雄強渾厚,韌若筋帶,世稱“顏體”;柳公權的書法間架嚴謹,風骨挺拔,故有“柳骨”之說,世稱“柳體”。“筋”在書法中的所指也是多向的,有的指筆鋒,有的是針對執筆懸腕作書時,筋脈相連有勢而言。書法家談論“骨”的時候,往往用“點如墜石”舉例,說的是一個點要凝聚運動的力量,這種力量要能夠很好地展示書法家的內心境界。這一說法最早見於範仲淹《祭石學士文》:“曼卿之筆,顏筋柳骨,散落人間,實為神物。”那麼“顏筋柳骨”是不是說顏真卿的書法就是沒有“骨”,柳公權的書法缺乏“筋”了呢?不是的,顏真卿的書法也是很有骨力的,隻是柳公權的書法在“骨力”方麵表現得更加突出,但也並非無肉,僅是趨於瘦削而已。

顏體楷書的代表作有《千福寺多寶塔碑》、《東方朔畫像讚碑》、《麻姑仙壇記》、《顏帷貞家廟碑》等,行書名作有《祭侄季明文稿》、《爭座位帖》、《劉中使帖》等;柳書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以上作品都是千百年來人們學書法時爭相摹寫的範本。

“顏筋柳骨”中“筋”、“骨”指的並不是人身體構造的一部分,而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可以上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其中有個從人物品行評判的辭藻到美學領域轉換的過程,而這種轉換過程最早在中國書法中得到實現。在書法領域中,“筋”、“骨”的內涵,現代美學家宗白華說:“骨,就是筆墨落紙有力、突出,從內部發揮一種力量,雖不講透視卻可以有立體感,對我們產生一種感動力量。”

魏末的韋誕雲已經開始用本是人的身體構造一部分的“骨力”來評論書法家的書寫特點,“杜氏(杜度)傑有骨力,而字筆微瘦”。魏末晉初的楊泉也在《草書賦》中用“骨梗強壯”來形容草書點線筆畫的剛勁。到了晉初,有名的書法家衛瓘就更加明確地在評論書法作品時提出了“筋、骨、肉”這樣的概念,“常雲我得伯英之筋,桓得其骨,靖得其肉”。這對書法理論是一個極大的開拓和發展。到了宋代蘇軾《論書》:“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晚清的康有為除了在政治上頗有成就外,他的書法也是非常棒的,他曾說:“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

當然,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來看,為何曆史上那麼多書法家,獨獨用“筋”、“骨”來形容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風格呢?這與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也是有很大關係的。顏真卿一生對國家忠心耿耿,哪怕麵臨叛賊以死相威脅也堅決不肯屈服,最終壯烈殉國,他渾厚堅韌、正大方嚴的書法風格何嚐不是這種品格的寫照?柳公權一生則以直言敢諫而聞名,在皇帝荒淫放縱,群臣唯唯諾諾一味奉承時,孤身頂撞,這與他的書法風格“筆筆嚴正,字字錚骨”也是交相呼應的。也正因如此,在眾多書法家中,唯獨他們二人能夠獲得用“筋”和“骨”來形容的殊榮。

73你喜歡聽評書嗎?古代是不是也有類似的表演藝術呢?

評書又稱說書、評話等,是一門由一人演說,敷演長篇曆史或現代故事的藝術。早期,評書的表演形式為一人坐於桌子後麵,以折扇和醒木為道具,說書人身著傳統長衫進行演說,後來發展為不固定衣著、不用道具的站立表演。評書是一門廣受歡迎的傳統曲藝,憑借引人入勝的故事、成熟的演說技巧和親切的表演氛圍,吸引了大批的粉絲。單田芳老師是我們都很熟悉的評書大家,有句話說“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形象地反映出了他在演說《隋唐演義》等代表作品時所引發的萬人空巷聽評書的熱潮。

我國的說書藝術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與今天的評說相似的藝術形式,在古代稱為“說話”。宋元時期,“說話”藝術非常繁榮,它以世俗化的內容,口語化的語言,將古今故事、市井生活等演述得津津有味,是當時非常有人氣的演出形式。

古代“說話”所指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話”字在當時的含義與今天不同,它是“故事”的意思,“說話”的本義,就是口傳故事。唐朝時,宮中就有為皇帝解悶的“說話”活動。到了宋代,隨著城市經濟的繁榮,勾欄瓦舍等戲曲表演場所林立,更是掀起了一場全民娛樂狂潮。當時的“說話”有“四家”:小說,說經,講史,合生(或曰“說公案、說鐵騎兒”)。其中“小說”以煙粉、靈怪、傳奇、公案等故事為主;“說經”主要講說佛教經典和人物故事;“講史”述說前代興廢、戰爭故事。這最後一種合生的相關資料較少,大概是一種即興的說唱技藝。若從內容上追溯淵源,與現在的評書血脈最親的,當屬“小說”和“講史”了。

“說話”活動中,以口傳故事為藍本的文字記錄,稱為“話本”,講史話本又稱“平話”。明清章回體小說,與宋元“說話”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麵看到宋元話本對明清小說的影響。

體裁形式上,說話藝人在講長篇故事時,需要分段講述,他們用題目告訴聽眾主要內容,又往往在情節關鍵處戛然而止,對應的話本就出現了分卷分目的特點,這是章回小說分回標目的起源。題材內容上,話本為小說提供了素材和內容,曆史演義、英雄傳奇、市井世情等,成為後來小說選材的主流。語言上,有別於傳統詩文,“說話”不是“雅正”的藝術,它以口語說通俗的故事。從《三國演義》的半文半白,到後來的純粹白話,章回小說繼承了這一特點,以口語、俗語寫小說,大大地發展了通俗文學。在讀古典小說時,在一回的開頭或情節銜接處常見的“話說”、“卻說”、“且說”、“上回說到”等字眼,都是當初說話人的慣用語。小說一回末尾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等,也是說話藝人常用的製造懸念、吸引觀眾繼續捧場的手法,這些都是話本影響章回小說的證據。追溯起來,“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與“講史”話本淵源不淺,《三國誌平話》對於《三國演義》,《大宋宣和遺事》對於《水滸傳》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而說經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對《西遊記》的成書,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74我們常說的“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個朝代的曆史嗎?

由於我們平時沒什麼必要把“二十四史”一一地數出來,所以不免會產生這樣的誤解,認為“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個朝代的曆史。事實上,“二十四史”是古代的二十四本史書,它們所記錄的,可以說是整個民族的曆史。

“二十四史”,分為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南朝宋範曄的《後漢書》、西晉陳壽的《三國誌》、唐代房玄齡等的《晉書》、南朝梁沈約的《宋書》、南朝梁蕭子顯的《南齊書》、唐代姚思廉的《梁書》和《陳書》、北齊魏收的《魏書》、唐代李百藥的《北齊書》、唐代令狐德棻等的《周書》、唐代魏征等的《隋書》、唐代李延壽的《南史》和《北史》、後晉劉昫等的《舊唐書》、宋代歐陽修和宋祁的《新唐書》、宋代薛居正等的《舊五代史》、宋代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元代脫脫等的《宋史》《遼史》《金史》、明代宋濂等的《元史》、清代張廷玉等的《明史》。這二十四部書,記錄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前2550),到明崇禎十七年(1644)間的曆史,曆代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麵的事跡全部包含其中,共計3000多卷,大約4000萬字。《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後世的史學家多仿效它的體例,“二十四史”就全部采用紀傳體,列有本紀、列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