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晉文公帶著群臣來到介之推的墳前祭奠。當眾人走到介之推的墳前時驚奇地發現那棵被燒死的老柳樹竟然複活了。新發出的柳條隨風飄舞,生機盎然。晉文公望著複活的柳樹,仿佛看到了生前的介之推。於是他走到樹前,摘下了一條柳枝,編成一個圈戴在頭上,以此表達對介之推的懷念。後來,晉文公在介之推血書的鞭策下,勵精圖治,清明執政,不僅讓晉國的百姓安居樂業,而且也成就了自己春秋霸主的功績。
後來,在清明節吃寒食、插柳枝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介之推的忠心也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98外國人稱讚中國美食,世界各地都能找到中國餐館,中國飲食文化到底有什麼魅力呢?
有人說中國是一個“烹飪王國”,中國人自己也說“民以食為天”,關於飲食這個“大如天”的話題實在是一言難盡。我們粗略知道的就有魯、川、蘇、粵、浙、閩、湘、徽八大菜係。烹飪工藝技法複雜,有煎、炒、蒸、燉、燜、煮、溜、炸、煸、汆等等。而各地還有數不清的風味小吃、茶館酒店、廚神饕客……那麼中國飲食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可以“走向世界”呢?
一種事物能夠形成一種特色文化,必然本身有明顯的特性,包含著內在的主體精神,不然就不可能有生命力和吸引力。例如中國的飲食,表麵上看是“吃吃喝喝”,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借吃喝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文化內涵,已經超越了“吃喝”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華簡單地說就是重在營養,善於調味,美在造型,益於社交。營養是現代人追求健康飲食的標準,而味道是對人口腹之欲的最大誘惑,理想的飲食會在杯盤之上呈現一種色彩造型的美感,果腹充饑之外的宴飲場合更是中國人溝通情感的社交場合。另外,如果想在食材搭配上參悟道家的陰陽五行哲學、在用餐禮儀上體會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或是從菜名寓意中追尋古典藝術的內涵,從菜式演變上把握飲食風尚潮流,乃至借飲食分析中醫養生學說、民族地域性格等,中國飲食文化無處不提供著鮮活的例證,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味道”。可以說,中國人的飲食是用舌頭、用眼睛、用腦子和用情感的飲食,這就是一種獨特的文化。
目前通過中西交流,人們飲食習慣的變化帶來了飲食結構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一方麵,西方人看到中餐於色、香、味、意、型之外尤其講究營養,對於調整他們一部分高脂高糖的飲食習慣,追求健康生活提供了一種有益的啟示。看到用筷子努力卷麵條、用蓋碗品茶的老外,我們都不再奇怪,這才是他們的生活時尚。另一方麵,隨著外國的飲食品種和生活觀念被大量引入中餐,民間小吃、餐館飯莊、飲品酒水都在不斷包容西餐樣式。中餐傳統與國際口味交彙並存,為人們提供了更自由、更豐富的飲食選擇。一些中西合璧的菜式,如可樂雞翅、番茄芝士焗水餃漸被人們所接受,也正說明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中國的飲食文化有著獨特的內涵,也有著包容的品格,那麼“怎能教人不愛她”?這就是其魅力所在吧。
99為什麼稱他人的父親、兒子是“令尊”、“令郎”,稱自己的父親、兒子就是“家父”、“犬子”?
稱他人的父親為“令尊”,稱自己的父親就是“家父”;稱他人的兒子為“令郎”,稱自己的兒子則叫“犬子”。其實這分別是對他人的敬稱和對自己的謙稱,是在漢語稱謂係統裏相對的兩種稱呼方式,表達了一種謙己敬人、注重禮儀的文化傳統。實際上,一個合適的稱謂是保障雙方交際成功進行的前提。如果一個人開口準備和人對話,但是在最基本的稱呼上把自己抬得很高,對對方毫無敬意,這種交流在中國恐怕是很難完成的。
《三國演義》裏稱曹操為“曹孟德”,稱趙雲為“趙子龍”或者文學史上稱白居易為“香山居士”,稱曾國藩“曾文正公”,都是用“字”或“號”來稱呼的,不能直呼其名。另外,用一些通行的尊稱,例如“公”、“君”、“先生”、“閣下”也可以表達對他人的尊敬。而像我們現在還保留著的“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令郎”(尊稱對方的兒子)、“令嬡”(尊稱對方的女兒)、“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以及“賢弟”、“賢妹”則是在親屬稱謂前麵加了“令”、“尊”、“賢”這些美好的字眼,都是稱呼對方親屬時很有恭敬之意的說法。
相應的,古人在說自己時的謙稱也有好多種,會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稱自己可以說“鄙人”、“在下”、“小可”、“不才”,單個字可以說“仆”、“愚”。大臣在君主麵前可以說“臣”、“微臣”,甚至說“奴才”、“奴婢”。下級官吏在上級麵前說自己“下官”、“卑職”。君主自己稱呼自己時說“寡人”、“孤”、“朕”。百姓在官員麵前說“小人”、“賤民”。古代女子謙稱自己為“妾”、“妾身”、“賤妾”。學佛修道之人稱自己“老僧”、“貧尼”、“貧道”。所有這些都是古人對自己的謙稱。如果是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時,還常加上“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比自己輩分高、年齡長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稱自己的父親為家父、家嚴;稱自己的母親為家母、家慈。其他的親屬還可稱為家叔、家兄、家嫂等等。“舍”用來謙稱自己的年幼親屬,如舍弟、舍妹。對於自己的妻子兒女則有“內人”、“賤內”、“犬子”、“不肖子”、“小女”等說法,連自己的房子都是“寒舍”、“舍下”。
看了這麼多例子,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的謙稱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能力差、品德不足的詞。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仆”原意是“仆人”,連帝王稱自己的“寡人”也是“寡德之人”的意思,“犬子”就更不用解釋了。尊稱和謙稱正好相反,多數用表示美好、高貴的字眼來顯示敬意。這些體現了謙己敬人意識的稱謂是漢語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許多詞彙直到今天還有著蓬勃的生命力。
100《百家姓》一共有一百種姓嗎?中國的姓氏究竟有多少種呢?
《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幼學瓊林》等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古代童蒙讀物的代表作品。《百家姓》是北宋時期杭州的一個書生將常見的姓氏用四字韻文彙編整理而成的,讀來朗朗上口,便於記誦。那麼《百家姓》隻是記錄了100家的姓氏嗎?中國曆來是個人口大國,難道隻有一百多個姓氏嗎?
《百家姓》原書出來以後不斷有改編本,到底收錄了多少姓氏,至今仍有不同的說法。一說認為最初收錄了411個姓氏,後來的改編本增加到了504個,其中單姓占444個,複姓占60個。另一說認為收單姓408個,複姓30個。因書成於北宋初年,故而把當時最顯赫的“趙錢孫李”幾大姓放在最開頭,“趙”更是當時宋王朝的國姓。可見“百家姓”中的“百”並不是“一百”而是一個約數,極言其多。
另外,可以肯定的是,在當時姓氏肯定不止這四五百個,收錄的這部分姓氏隻是當時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姓氏而已,由於該書具有童蒙識字教材的性質,很多難讀難認難記或無法入韻的姓氏必然容易被排除出去。唐代初年編修的《大唐氏族誌》收錄293姓,唐代中葉林寶編撰《元和姓纂》,收入了姓氏1233個;宋朝人撰著《通誌·氏族略》和《姓解》,收錄的姓氏分別為2255和2568個。現代人編著的《中國姓氏大全》錄姓氏5600多個,《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收錄12000多個。這表明隨著社會進步,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的姓氏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同時,由於種種原因,要想把所有曾經存在過的姓氏都收錄到一本書中,也是有難度的。
《百家姓》和其他幾本童蒙讀物不同,它的文句沒有太多連貫的文義,究竟為何選這樣一部書作為啟蒙讀物呢?主要是因為這些姓氏在日常生活中都比較容易接觸到,對於小孩子來說,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文字與現實生活聯係起來,收到快速識記四五百漢字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