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茶博士之外,別的行業稱“博士”的真還不算多,有人說磨工也有被稱為“博士”的,估計也是因為磨房同樣是人群聚集、信息集散之地,磨工和茶館跑堂一樣都多見多聞吧?

95古人住四合院有什麼講究嗎?

你知道中國有哪些獨具特色的傳統民宅嗎?西北黃土高原上的窯洞,東南客家人的土樓,江南水鄉的天井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國傳統民宅建築。除了這些,還有一種有著悠久曆史的院落型住宅,這種庭院式的建築形式幾乎遍布全國各地的城鎮鄉村,其中最為著名的代表,就是老北京四合院。四合院的建築風格勻稱規整,坐北朝南,對外封閉對內開放,是北方庭院建築的代表。它不僅在建築布局上對稱整齊,而且也承載了很多封建社會的文化和禮教。那麼古人住四合院有什麼講究呢?四合院裏的房間都是給誰住的呢?

從古至今,中國的建築都是“坐北朝南”,因為麵向南麵的屋子不僅能夠在冬天抵擋刺骨的西北風,還能在夏天享受涼爽的東南風。四合院中的“四”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因此,在四合院裏最好的房間是北房,也叫正房。正房一般都有很高的台階,房間也很大很深,這間條件最好的房間是給家中長輩住的,是“一家之主”的專用房間。

四合院東西兩側的臥室叫做廂房,是給“家長”以下的晚輩住的。可即使是廂房,也有尊卑之分,古人以東側為尊,因此,在一夫多妻的製度下,東廂房給丈夫的正室,其他的妾室隻能住在西廂房。

在四合院裏,長輩和晚輩之間的地位在房間上有著鮮明的體現,這也是古代中國“長幼有序”、“父父子子”等級觀念的表現。同樣,“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在四合院的規矩裏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常說:“大家閨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是為什麼呢?

四合院裏通常有兩道門,第一道門是院門,也就是“大門”。古代的四合院東西廂房之間有一道隔牆,“二門”就是指這道牆上修建的豪華的“垂花門”。“二門”把四合院分為內外宅,古代大戶人家的大小姐平時沒有重大活動是不出這道門的,家中的男仆一般也不能進這道門。因此,有身份的大家閨秀在古代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由此可見,古代女子的生活真不自由!

除了這些,四合院裏還有位於院落中間的庭院。這是四合院整體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戶外活動的主要場所。古人在院子裏可以賞花逗鳥,休息納涼。想一想在夏季的午後,聽著草叢裏蛐蛐兒的歡暢,欣賞著爭奇鬥豔的鮮花,迷迷糊糊睡上那麼一覺,是不是很愜意?四合院關起門來,是一個封閉的宅子,自成天地,也許這也是古人保護自家隱私的一種方式吧!

方方正正的四合院裏,原來有這麼多講究,它不僅僅是馳名中外的建築形式,還是古代中國封建社會倫理文化的載體。如果有機會參觀北京的四合院,你會不會細細找尋一下這些傳統禮教的“蛛絲馬跡”呢?

96現代人送別親友的時候要吃餃子或者喝酒為其餞行,古人是怎麼送行的呢?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扶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這首感傷唯美的詩是一首歌的歌詞,這首歌叫做《送別》。詩中描繪的是夕陽之下,朋友間難舍難分、不忍離別的情景。我們現代人,在給親友送行時,總是要做上一桌豐盛的菜肴,而且一定要吃餃子,喝點離別前的酒。那麼,古人在為親朋好友餞行的時候,有什麼習俗呢?

上麵提到的那首詩,第一句就說到了送別的地點“長亭外”。在古代,為了方便旅人休息,驛路上亭子很多,幾乎是十裏一個長亭,五裏一個短亭。於是,在上路之前,“長亭送別”便是古人為朋友餞行必不可少的禮節。在很多很著名的古詩詞裏,都有對長亭送別的描繪。如李白的《菩薩蠻》中,就有“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的詩句。柳永的《雨霖鈴》,也有“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這樣悲涼憂傷的送別之景。在朋友騎上馬背,策馬而去之前的長亭送別,總是能引發送別之人慨歎悲傷的心情。所以,慢慢地“長亭”就成為了蘊含依依惜別之情的象征。

另外,古人還有一個“折柳贈別”的風俗。“柳”,諧音“留”,贈與朋友一枝柳條,表達了送別人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也表達了送別人希望朋友能夠留下來的真情實感。於是,在臨行前折一枝柳樹,送給即將遠去的朋友,也是古人表示思念牽掛的方式。正如隋朝無名氏的《送別》中所言:“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除了折柳,喝送別酒也是古人朋友間溝通感情的重要習俗。王維的《渭城曲》“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名句就是古人飲酒送別的最好例子。在朋友臨行前,喝上幾杯酒,說上幾句祝福的話,也是古人餞行的重要習俗。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在心情難過壓抑之時,很多人都想喝點酒來釋放緩解一下抑鬱的心情。因此,朋友送別之際,自然也少不了離別的酒,舉杯之時,也是朋友間無言的交流。

除了折柳、喝送別酒,唱歌送別也是古人為朋友餞行的習慣之一。說到唱送別歌,就不得不提到李白的好朋友汪倫。李白在拜訪完汪倫臨行之際,汪倫不僅設宴為李白餞別,在李白登上桃花潭中的小船正要出發的時候,忽然聽到岸上傳來陣陣歌聲,回頭一看,原來是汪倫帶著村民在岸上為自己唱歌送別。此情此景讓李白深深感動了,於是,李白立即鋪紙研墨,當場寫了那首著名的送別詩《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原來古代人有這麼多為友人送別的風俗,如果你要給朋友送別,你會怎麼做呢?

97在我國很多地方為什麼清明節要插柳枝?

在你的家鄉,清明節有什麼習俗呢?除了掃墓,有沒有在屋簷下插上柳條的風俗?清明節的時候,正值柳樹發芽的時節,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都有在這一天插柳枝的習慣,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這個故事要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講起。晉文公又叫重耳,在成為國君之前,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年輕時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他受盡了苦難屈辱,身邊的臣子也陸陸續續地離開了他,各奔前程。在留下的幾個人中,有一個叫介之推的人對重耳非常忠誠。有一次,重耳在流亡的途中餓昏了過去。介之推為了救活重耳,不惜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烤熟了給重耳吃。經曆了十九年艱難的流亡生涯後,重耳回到晉國成為了國君,也就是後來的晉文公。

重耳執政後,開始大加封賞這些年對他忠心耿耿的臣子,但是唯獨忘記了曾經割肉救他的介之推。在別人的提醒下,晉文公猛然想起了當年對他有救命之恩的介之推,於是馬上派人去找介之推,但是請了幾次,介之推都沒有來。於是,晉文公親自來到了介之推的家裏,可是卻發現介之推的家房門緊鎖,空無一人。原來,介之推得知晉文公要來,帶著自己年邁的母親連夜躲進了當地的綿山之中。

於是,晉文公派兵搜山,卻始終沒有找到介之推和他的母親。這時,有人給晉文公出了一個主意——放火燒山。在山的三麵放火,留下一麵,介之推為了逃命一定會從沒有放火的一麵出來。於是,晉文公便下令在綿山上放火,想逼出介之推。可是誰知,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不見介之推的身影。等大火熄滅才發現,介之推母子二人抱著一棵被燒焦的大樹,已經死了。晉文公見狀,不禁失聲痛哭了起來。在安葬遺體時,晉文公在那棵柳樹的樹洞裏發現了一片衣襟,上麵是介之推的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於袖間,把介之推和他的老母安葬在這棵柳樹之下,並下令將放火那天定為“寒食節”,舉國上下不能生火做飯,隻能吃寒食,以紀念介之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