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人們在喝酒時經常猜拳行令,這行酒令是怎麼產生的?

酒令,即行酒令,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它萌生於西周,本來是有關節製人們飲酒的律令、森嚴的禮儀製度。那時候,除設有專門“掌酒之政令”的酒官外,在酒宴上還設有專門監視人們飲酒的“監”、“史”,不管敬酒、罰酒,都要受到“監”、“史”的節製,不準飲酒過度,不準有失禮儀,違者予以懲處。這種以強製性手段確立的酒法,是依法行禮的開始,也是酒令萌發過程中的一次飛躍,或可以定為準酒令的產生。

酒令正式誕生於2600年前的春秋初期。戰國初期酒令由原來的節製飲酒轉變為勸酒的性質,“禮”的內容也逐漸淡漠。到了晉代,石崇在他的金穀園別墅中宴客,不但令客人即席賦詩,而且規定“或不解者,罰酒三鬥”,從此產生了正式的以詩為令進行罰酒的酒令。

酒令由來已久,開始可能是為了維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設立“監”。漢代有了“觴政”,就是在酒宴上執行觴令,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射禮,為宴飲而設的稱為“燕射”。即通過射箭,決定勝負,負者飲酒。古人還有一種被稱為投壺的飲酒習俗,源於西周時期的射禮。酒宴上設一壺,賓客依次將箭向壺內投去,以投入壺內多者為勝,負者受罰飲酒。《紅樓夢》第四十四回中鴛鴦吃了一鍾酒,笑著說:“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唯我是主,違了我的話,是要受罰的。”總的來說,酒令是用來罰酒的,但實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何況酒席上有時坐著的都是客人,互不認識是很常見的,行酒令就像催化劑,頓時使酒席上的氣氛活躍起來。

92古代的政府也會安排公眾假期,給人們放假嗎?

節假日製度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

古代對於一般老百姓特別是農民來說,其實沒有什麼休假不休假的,因為平時的時間就很自由,隻要不誤了農時,想做事就做,不想做事就不做。不過節日總是要過的,過節的時候是不用幹活的,全家人聚在一起,準備特別的飲食,盡情喝酒、玩樂。

而對於政府工作人員就不一樣了。因為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有上級的通知、命令到達,或者有群眾來伸冤、報案,所以一般不能隨便離開崗位,甚至連請假都不允許(特殊情況如父母去世等除外)。不但不能請假,每天上班的時候還要點名,叫做“點卯”,點名的時間是在早上八點鍾(卯時)左右。點名遲到的人會受到懲罰,有時甚至會被殺頭。可見在古代當官是很不自由的,所以節假日對他們來說就顯得特別重要。

節日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舉行祭祀活動的日子,如春祭、臘祭等;另一種是節令,如新年、端午、中秋,以及冬至、夏至、春分、清明等等。這些節日再加上前前後後幾天的時間,官員可以不上班。這裏麵,有些重要的節日如元日(就是新年)、冬至、清明等,本身也是重要的祭祀活動日,所以唐代法律規定放假七天,其他的節日一般放假一天到三天。當然不同朝代的情況也有所不同。

另外一種休息日是根據日期安排的。從朝廷來說,每逢初一、十五,皇帝不上朝,大臣就可以歇一歇了。這樣每個月可以說有兩個固定休息日。到了清代晚期以後,西方的“星期”觀念才傳入中國,每周休息一天才成為製度。並最終演變成現在一星期休息兩天的雙休日製度。

93除了紅茶、綠茶外,還有別的顏色的茶嗎?

茶與可可、咖啡並稱當今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居世界三大飲料之首。我國不僅是世界上著名的產茶大國,而且茶也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我國茶葉的品種十分豐富,那麼除了最常見到的紅茶、綠茶外,還有什麼別的顏色的茶嗎?紅茶綠茶真的僅僅是根據顏色來分類的嗎?

根據茶的製造方法和品質上的差異,我們將茶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六大類。下麵我們來看看這六種茶葉到底有什麼不同。

綠茶是不發酵茶,它是經過高溫殺青後,保持了茶葉嫩葉原有的青綠色澤。這裏所說的殺青,可不是拍電影裏麵講的殺青,而是製造綠茶的第一道工序,具體的做法就是給茶的嫩葉加以高溫,讓茶葉中的水分蒸發出去,這樣茶葉就會變軟,然後方便揉撚成型,進行下一道工序。

綠茶沏出的茶色是色綠湯清,味道是香氣清幽。綠茶中最有名的就屬龍井茶了,極品的龍井茶聞著香氣四溢,喝到嘴裏香氣淡雅,咽下去之後會覺得茶香彌留在唇齒之間,充溢在胸腹之中。 我國產的上好的綠茶有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信陽毛尖、黃山毛峰等。

紅茶是全發酵的茶,而且與綠茶不同的是,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是讓茶葉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後再揉撚,然後進行完整發酵,使茶葉中一種叫做茶多酚的物質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積累在葉片中,一部分溶於水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其中,主產於安徽省祁門縣的祁門工夫紅茶,可謂紅茶中的珍品。

青茶是一種半發酵茶,它的特征是茶葉的中心為綠色,邊緣為紅色。因此,青茶是介於紅茶和綠茶之間的一種茶,它的味道既有綠茶的鮮香,又有紅茶的醇厚,香氣持久,獨具特色。在我國,鐵觀音、大紅袍、烏龍茶,都是著名的青茶。

白茶是一種既不發酵也不揉撚的茶,它的製作工藝是將葉背滿是茸毛的嫩葉曬幹,或者用文火烘幹,因而使茶葉背麵的白色茸毛能夠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的味道甜醇,茶色略黃,茶葉帶有銀花色澤。白茶中以銀針白毫最為名貴,“白牡丹”、“貢眉”、“壽眉”也很著名。

黃茶屬於發酵類的茶,它與綠茶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在製作工藝上,與綠茶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白茶的“悶堆”上。所謂“悶堆”,就是將鍋炒的茶葉,堆積蓋布悶黃。正是因為這道工序,才形成黃茶的黃葉黃湯,代表性的茶葉有蒙頂黃牙、霍山黃芽。

最後一種,就是黑茶。這是一種後發酵茶,而且製茶的原料老粗,堆積發酵的時間也比較長,所以茶葉呈暗褐色。黑茶是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黑茶的代表就是雲南的普洱茶。

了解了這六大種茶葉以後,你想不想親自去嚐一嚐品一品呢?

94古代的“茶博士”是關於茶葉的學位嗎?

如今我們國家的學位分為三級,分別是學士、碩士和博士。博士是最高級的學位(所謂博士後是取得博士學位之後繼續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一種經曆,不是學位)。但是你知道嗎?“博士”本來是一種官名,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主要負責和文獻、學術有關的一些工作,這時候的博士主要是取其“博”,知識麵寬。到了漢代,朝廷特別為某些重要的經典文獻設置了博士官職,專門負責某一經典的整理、研究和教學工作,稱為“五經博士”,這時候的博士差不多就已經成了某一方麵的專才了。

唐代以後,博士作為官職,主要負責國立大學(國子監)的教學工作,其類別也不限於五經,還包括數學、醫學、法律等等。此外,從唐代開始,有一種不起眼的職業,也被稱為“博士”了,這就是賣茶的人,特別是茶館裏負責倒水泡茶的人。據說,這和“茶聖”陸羽有很大的關係,陸羽對茶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對茶的種類,泡茶、喝茶的方法等等都了如指掌,甚至連皇帝見了都讚歎不已,直接稱呼陸羽為“茶博士”。

從此以後,人們對於茶館裏跑堂的店小二就有了這樣一個半是尊敬半是戲謔的雅號。不過從前沒有廣播電視,也沒有像樣的報紙,茶館是人們閑暇時最願意去的地方,各種各樣的消息在此彙聚、擴散,所以這些跑堂的大都見多識廣,了解的信息倒也的確比一般人要多,而且有的跑堂的也練就了一身高超的煎茶(過去喝茶都是要煮的)、倒茶技術(這些現在被稱為茶藝),龍飛鳳舞一般就可以把客人的茶碗倒得恰到好處,稱他們為“博士”倒也不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