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古代也有“駐京辦”嗎?

我國地域廣闊,為了方便中央和地方之間的信息溝通,現在很多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區等都在北京設立了“駐北京辦事處”。古代是不是也有“駐京辦”呢?事實上,早在漢代,就有這樣的機構了。

漢代有級別不同的“駐京辦”。級別最高的是國邸,它是專門接待前來朝見皇帝的諸侯王及其隨從的。又有郡縣製背景下的“郡邸”,地方派出“駐京代表”,負責定期把皇帝的聖旨、臣子的奏議以及宮廷大事等,通過信使傳送給各郡長官。

唐朝時的“駐京辦”稱為進奏院。唐朝在邊境地區設立藩鎮,設置節度使,節度使在京城設立的辦事機構稱為“上都知進奏院”,簡稱“進奏院”。進奏院隻對地方節度使負責,負責協調節度使與中央政府間的關係,辦理藩鎮和朝廷聯係交涉的各項事宜,以及為地方采編、通報京城的各類政治信息等。在以“道”劃分全國的背景下,唐時又有“諸道進奏院”,是“道”在京城的辦事機構。唐時的進奏院還一度承擔起銀行彙兌的職能。憲宗朝時,在京師的外地商人,將錢款交付各道進奏院後,會得到類似今天支票的憑證,這樣無論是進京還是回地方,都可以輕裝上路了。宋代時,進奏院在性質和職能上發生了一些改變。它的官員改由中央委派,負責定期把朝廷政令送達地方,它還逐漸成為官員、名士們的社交場合。曾在進奏院任職的北宋著名文人蘇舜欽,因在祭神期間出售廢紙,籌錢來招伎設宴,被政敵舉報,他和十餘名士得罪被逐,這就是著名的“進奏院獄”。

元代時,進奏院被廢止,但到了明清時,會館應運而生。較之前代,會館的出現帶有民間自發性。一方麵,明清時期工商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一些商人為了維護利益、協調關係,建立了會館。這種會館因為受到行業的製約,所以又稱“行館”。另一方麵,明清時科舉興盛,科考會試會吸引來自全國的成千上萬名學子和隨從,學子們在京城舉目無親,人生地不熟,又常囊中羞澀,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又舉子高中始終是一方的榮耀,出於地緣之情,同鄉的官僚、商人們會籌措資金,購置房產,建立會館。因為與科舉考試息息相關,這類會館也稱“試館”。除了為同鄉舉子、來京官員提供落腳地,為同鄉聚會提供場所等,試館也有維護家鄉人民在京的合法權益等作用。漸漸地,會館也就成為了溝通地方與京師的橋梁,成為政治、社會、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

會館林立,成為舊時北京一道獨特的風景。根統計,1949年時北京有大小會館500多座!它們多集中在前門、宣武門、崇文門外。今天,我們還能看到汀州會館、平陽會館、晉冀會館等。

82“門當戶對”在舊時指男女雙方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相當,很適合結親。那麼,如何才能“門當”?怎樣才算“戶對”?

我國著名的戲劇《西廂記》講了一個曲折的愛情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是一個叫崔鶯鶯的名門閨秀,男主角是一個叫張生的來自貧寒家庭的窮書生,兩個人雖是真心相愛,卻無法正大光明地在一起。因為崔鶯鶯的母親認為張生隻是一介書生,而自己的女兒則是名門閨秀,這“門不當,戶不對”,怎麼能同意他們結婚?於是,崔老夫人便給張生提出了一個條件:隻要張生進京趕考取得功名,做了大官,就可以娶自己的女兒。因為這樣,這門親事才稱得上“門當戶對”。

後來,張生真的考取了功名,在經曆了種種磨難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聽別人說起婚姻戀愛,必須要門當戶對才行。可是如何才能“門當”,怎樣才算“戶對”呢?

原來在古時候,“門當”和“戶對”是家門上或門前的建築裝飾品。但是,你可別小瞧了這兩種裝飾品,它們其中可有不小的學問!

古代大戶人家的家門是很有講究的,這個家庭的地位和財力,從大門的裝飾就能看出個門道。先說說這個“門當”,門當又俗稱門墩,形狀有圓形與方形之分。如果一家門口擺放著圓形的門當,就說明這家家長為武官,圓形門當象征著戰鼓;如果一家門口擺放著方形的門當,就說明這家為文官,因為方形門當代表著硯台。除此之外,門當上雕刻的花紋也能體現出這家人從事的行當。官宦府第家的門當有形狀的不同,但是上麵都沒有花卉等圖案,如果哪一家的門當上刻著花卉圖案,那就說明這家人是經商的世家。

說完“門當”,我們再來說說“戶對”。“戶對”廣泛用於我國傳統的古代民居,尤其是四合院的大門頂部,是裝飾門框的部件,通常成對出現,一般是六角形的方木或圓木。這“戶對”的數量可是大有講究的:門楣上如果有兩個戶對,那這家就是五至七品的官員;門楣上有四個戶對的,是四品以上官員;門楣上有十二個戶對的,則隻能是親王以上的品級才能用,也就是說,隻有是皇上封為王侯的,才有資格嵌十二個戶對!

由此看來,古代的“門當”和“戶對”不僅僅是建築上的裝飾,而且還是一個家族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在婚嫁之前,古人都要考察一下男方家庭的大門,看看他的家庭與自己家是不是在相同或者更高的社會地位上。於是,“門當”和“戶對”就成了衡量男女婚姻對等與否的重要標準。

其實,除了“門當”和“戶對”,古代每家每戶門前的台階也是不能隨便修的。比如,七品和六品官員的門前,台階不能高於二級;五品官門前台階不能高於三級;除了皇上,其他臣子家的台階都不能超過八級,因為超過八級就是九了,除了皇帝,誰家的台階都不能使用這個代表頂點的數目。

看來,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也有很久遠的曆史了。現代社會的你,也同意這樣的婚戀觀嗎?

83抱拳的時候是要左手抱右手呢,還是右手抱左手?

中華民族曆來是個禮儀之邦,對於“禮”的表達從言談到舉止都有許多獨特的說法和規定,“抱拳禮”就是其中之一。“抱拳禮”又稱之為“作揖禮”、“拱手禮”,據史料記載源於周代以前,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是彼此見麵打招呼時或表示感謝時常用的一種行禮方式。《論語》裏就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

行抱拳禮時有些動作要領是必須遵循的,不規範往往會被認為是不真誠的表現。要求行禮時並步站立,左手四指並攏伸直成掌,拇指屈攏;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貼右拳麵,左指尖與下頦平齊。抱拳禮右拳眼斜對胸窩,置於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厘米。左手與右拳呈抱握姿勢以後,兩臂屈肘抬至胸前,有節奏地晃動兩三下,目視對方,麵含微笑,並說出自己的問候語。

但是必須說明的是,中國古代抱拳禮是男女有別、吉凶有別的,抱拳不能亂抱,否則在交際中會起到截然相反的效果。吉事為陽,凶事為陰。男子為陽,男子以左為尊,女子為陰,女子以右為尊。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這稱作“吉拜”,女子相反;如果是去吊喪,參加喪禮行抱拳禮時,男子為右手在外,左手握拳在內,成為“凶拜”,女子相反。見麵作揖抱拳可不要弄錯了方向,否則是相當不禮貌的。

中國的抱拳禮和西方的握手禮、吻麵禮所要傳達的信息基本都是一致的。拱手禮至今在武術界、長者之間以及一些民族風格比較濃鬱的場合,仍然還會使用,但是在一些正式場合或隆重的儀式上都很少使用抱拳禮。主要適用的場合都是一些非正式場合或氣氛比較融洽的場合,如民間見麵、朋友約會、雙方告別、春節團拜、宴會、晚會等,抱拳禮表示寒暄、打招呼、恭喜等。

84我們經常用“腰纏萬貫”來形容人很有錢,“萬貫”究竟是多少錢?

古代中間有方孔的圓形銅錢大家都見過吧?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從秦始皇推行半兩錢開始,兩千多年來人們使用的就是這種圓形方孔錢。這種錢幣有一個好處,就是方便收整和攜帶——隻要拿一根繩子把它們穿起來,就井然有序了,再多的銅板也不會丟三落四地滿地跑了。“貫”的本意,就指的是用來穿錢的繩子。一枚銅錢為一文,由於古人常常用繩子把一千文錢穿成串,所以常用“一貫”來指稱一千文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