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纏萬貫”的故事,出自南朝梁代殷芸的誌人小說集《小說》。裏麵記載了一則小故事:有幾個朋友在一起交流誌向,其中有人說希望做揚州刺史,有人說希望有很多錢,也有人說希望駕著仙鶴遊天宮,結果最後一個人說他的誌向是“腰纏十萬貫”,駕著仙鶴遨遊揚州。按照一貫錢為一千文來計算,這個人豈不是得在腰間纏繞一億枚銅錢!且不說他有沒有這麼粗壯的腰身,帶著這麼多錢,又有哪隻仙鶴能夠帶著他飛起來?當然,這個故事中“腰纏”的說法隻是對古代常見的帶錢方式的沿用,它指的是隨身攜帶,“十萬貫”也不是實指,而是泛指很多錢。
我們經常在古裝影視劇裏聽到“盤纏”一詞,這“盤纏”和“腰纏”就是同一個源頭。古代沒有支票、信用卡,紙幣的普及也是很晚的事情了,銅錢就是人們日常使用的貨幣。古人出門辦事,需要帶上路上住宿和吃飯的錢,他們把錢穿好後盤起來纏繞在腰間,再拿上衣一掩,既方便又安全。漸漸地,“盤纏”一詞就被用來指代旅費了,人們也常借用“腰纏”來指攜帶、擁有。
說到這兒,有讀者朋友可能會建議說:銅錢也不輕,腰裏纏個兩三貫估計就夠重了,不如帶點銀子來得輕便。可是你要知道,銀子可不是人人用得起的,很多老百姓一輩子都沒摸過銀子,他們用的隻是銅錢。而且,銅錢在當時的購買力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低,出門辦事一般帶個幾十文、上百文也就足夠了。正以為如此,“腰纏萬貫”才會被認為是非常富有。古代一般一千文錢等於一兩銀子。現在的電視劇中,常有老百姓拿著銀子上街買饅頭,主角們拋出銀錠子給店小二當小費的情節,這些都是現代人的臆想。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寫的是清末的事。那時,孔乙己在櫃台上排出九文大錢,就可以享用兩碗溫酒和一碟茴香豆。
85很多人結婚或者開業都要選個好日子,什麼是“好日子”?為什麼也稱“黃道吉日”?
我們有“擇日不如撞日”的俗語,這句話說起來,總帶有拋開諸般考慮,灑脫一回的意味。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中國人特別看重“擇日”——結婚、開業、上梁、搬家等等,都要挑個“黃道吉日”才能安心、愉快地去辦事。吉日就是吉祥的好日子,那“黃道”又是什麼呢?
黃道,實際上是一個天文學術語,它指的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麵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簡單地說,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地球一年繞太陽公轉一周,從地球上看是太陽在天空中移動365或366圈,太陽這樣移動的路線,就叫做黃道。古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地麵的氣候演變次序,將一年劃分為二十四個段落,分在12個月裏,以月為基點,有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等“十二建星”,反映著宇宙天體每一天的影響力。
我們現在想要查找一個黃道吉日,往往需要翻閱老皇曆,這“老皇曆”又是一種什麼曆法呢?所謂的皇曆,是一部將年、月、日按照一定的曆法排列,包括了天文氣象、時令季節,並提供有關生活宜忌的書。皇曆之所以為皇曆,是因為在封建時代,它必須由皇帝審定,並且隻能由官方印發。皇曆記載了當年的曆法,這一年過去後,需要更換新曆法才能與時俱進,但由於皇曆與皇帝、朝廷關係密切,所以舊曆法也要認真保存,但舊曆法前會被加一“老”字,稱為“老皇曆”。當然,我們今天所稱的“老皇曆”,也考慮到了它擁有1000多年曆史這一點。今天,我們也常稱“老黃曆”,據說這是辛亥革命後帝製被推翻後所改的另一個稱呼。
在老黃曆上,我們會發現有類似這樣的口訣:建滿平收黑,除危定執黃,成開皆可用,閉破不能行。這就是結合“十二建星”,對每一天進行的吉凶分類了:它說的是建、滿、平、收日不吉利,是“黑道凶日”;除、危、定、執日吉利,是“黃道吉日”;成、開日做什麼事兒都可以,是“黃道吉日”;閉、破日什麼事都不宜做,是“黑道凶日”。就這樣,每天被人為地劃分成了“黃道吉日”或“黑道凶日”。我國古代又常以星象來推算吉凶,於是又有“星煞”的概念。星煞有吉有凶,吉者曰星曰神,凶者曰殺曰煞。年、月、日、時都有神煞所主,吉日的選擇主要是對日的選擇,但也要綜合考慮到年、月、時。“黃道”、“黑道”的神煞,有青龍、白虎、明堂、天刑、朱雀、金匱、天德、玉堂、天牢、元武、司命、勾陳,其中青龍、天德、玉堂、司命、明堂、金匱為六“黃道”,這六神所在的日子就是所謂的“黃道吉日”,這一天百事吉利,不避凶忌。
曆法上的吉凶之說帶有迷信色彩,有的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在今天,我們可以從古代曆法中了解一些天文、地理、哲學等方麵的常識。如果盲目地迷信附會,以至於束縛了手腳、影響了生活,那是不可取的。
86為什麼很多藥店都叫“××堂”,而很多飯店都叫“××居”?
在經濟發達的今天,商鋪遍布街巷,商鋪的取名往往大有學問。其中有兩類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類是以“堂”命名的店鋪幾乎都和“藥店”有關,如北京的同仁堂、德仁堂、達仁堂、胡慶餘堂等,“堂”作為中藥鋪似乎已成了約定俗成的識別標誌。另一類是以“居”命名的商鋪往往和“飯館”有關,如砂鍋居、福興居。這其中有沒有什麼說法,為何會呈現出如此一致的規律性?我們認為這是有道理可言的。
藥鋪叫“堂”和醫聖張仲景有莫大的淵源。張仲景是東漢末年人,當時戰亂頻仍,由此帶來的瘟疫不斷流行,張氏家族原本200多人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被瘟疫傷寒奪走一百多條命。張仲景為此潛心醫術並不斷總結臨床經驗,最終撰寫成流傳千古的《傷寒雜病論》。據說,建安年間他曾被委派為長沙太守,心係百姓的張仲景在公務繁忙之餘仍不忘治病救人、惠澤百姓。他規定每月初一、十五兩天,大開府衙,讓患者到辦公大堂來看病。張仲景衝破官府的清規戒律,為病人診脈開方、辦公行醫兩不誤的精神一時傳為佳話。後世便用“坐堂郎中”、“坐堂大夫”來形容坐在藥鋪裏給病人看病的醫生。“堂”也因此而和藥店、藥鋪形成約定俗成的聯係,因而後世的藥鋪幾乎都選用“堂”來稱號。
以“居”來命名飯館似乎是北京獨有的現象,尤其是南方城市很少以“居”來命名。現在很多叫“居”的飯館大都是有曆史傳承的老字號或模仿老字號再取的新名。在老北京的飯館中,根據飯館的大小規模大致分為:堂、莊、居。“堂”是最大的,往往中間有舞台或空地可供唱堂會,非常氣派;第二大的是“莊”,隻辦宴席不辦堂會。最小的稱之為“居”,“北京八大居”基本上都是有各自特色菜的小飯館。明清時的飯館往往既可以住宿又可以吃飯。傳說,明清時一般的地方小官員和進京趕考的秀才常常選擇這些地方作為臨時的落腳點和居所,因而往往以“居”來命名。
87獅子和老虎都號稱百獸之王,為什麼中國人的家門口通常安放石獅子,而不放石老虎?
大家是不是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惑:經常聽說老虎是百獸之王,額頭上的“王”字宣告了它王者的地位,卻又時常聽說獅子凶悍威武,是百獸之王。這百獸之王的寶座,到底坐的是老虎還是獅子呢?放眼中國,從古代的衙門、宮殿、佛寺,到今天的銀行、法院,門前經常會有一對石獅子,如此看來,我們中國人似乎對獅子比較偏愛。
事實上,中國本土產老虎,並不產獅子,獅子是如何成功“後來居上”為人們所偏愛的呢?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獅子就是沿著這條東西要道進入中國的。典籍記載說,東漢時期,今天伊朗地區的王國,曾派商隊沿著絲綢之路把獅子作為禮物送給漢朝。這種體形矯健、頸有鬣毛、威風凜凜的珍奇異獸,迅速吸引了朝廷和百姓的目光。它的到來,據說在當時的國都洛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由於其新奇性和神秘性,獅子迅速贏得了中國人的喜愛,受到了熱情的禮遇。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獅子“為百獸長”。從漢代引入,到明朝時高居將老虎打敗的“百獸長”的地位,獅子真可謂“平步青雲”。究其原因,中國人對獅子的偏愛,還有很重要的宗教層麵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