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還有佛教。在佛教文化中,獅子是一種神獸。在老虎和獅子的霸氣指數的對比方麵,有人指出,獅吼響徹天地,獅子一吼百獸驚,這是令老虎也望塵莫及的。顯然,佛教文化是認同這一點的。現在我們說起“獅子吼”,總會想起“河東獅吼”、彪悍婦人之類的,但佛教中的“獅子吼”,有著讓人洞明世事的寓意。傳說,佛祖釋迦牟尼降生之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又據說釋迦牟尼宣揚佛法時,聲音洪亮,震懾四方,猶如獅子吼。因此,在佛教中獅子代表了法力,認為佛是人中獅子,稱佛說法為獅子吼。另外,獅子吼還是少林“七十二絕學”之一。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佛教信徒對能夠辟邪護法的獅子當然是喜愛非常和推崇備至。漸漸地,獅子融入了中華民族的生活,即使是在與佛教無關的情況下,人們也都紛紛對獅子這種瑞獸青睞有加。

石獅子的使用,幾乎與獅子的傳入同步。漢唐時,一些帝王和貴族的陵墓前就出現了石獅子。大約在唐宋之後,一些有錢人家為了彰顯家門,把石獅子雕刻在柱石上。這一風氣流傳開來,石獅子漸漸走入了民間,慢慢成為了守衛大門的神獸。門前一對石獅,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既起著藝術裝飾的作用,又有著彰顯權貴的意義,同時也蘊含著避邪納吉、預卜消災的寓意。

88古人計時的工具是“鍾表”嗎?

我們今天有鍾表可以看時間,古人當然也需要知道時間來安排作息。那在鍾表還未發明的時代,人們要怎麼知道時間呢?測量時間這一難題,當然沒有難倒我們聰明的老祖宗,他們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工具,是非常有意思的。

鍾表雖然是現代的發明,“鍾”和“表”卻是古而有之的名詞。“鍾鳴鼎食之家”的說法,大家可能都聽過。“鼎食”是說用鼎來盛載食物,那“鍾鳴”莫非說的是類似今天寺院敲鍾的情況?著名的曾侯乙編鍾大家一定有所耳聞,那是一套戰國早期的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按大小、音高不同懸掛於架上,用木槌擊打,可以發出悅耳的音響。這種由金屬製成的中空的樂器在青銅時代非常流行,它才是早期人們所說的“鍾”。所謂的“鍾鳴鼎食之家”,說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擊鍾列鼎而食的貴族大家族,鍾是象征著地位和權利的禮器。表,在古代所指較多,多指為了某一目的而設立的木柱或石碑,可以為作標記而立,為象征君王納諫而立,也可以作為宮殿、橋梁、城垣或陵墓的建築裝飾,以顯莊重、肅穆。今天,天安門廣場前立有精美高大的華表,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古代遺風。

表在古代還有一個意思,就是置於地麵的用以測日影的標杆,這就與我們今天的手表有相同之處了。說到這兒,我們也正好來簡要地說一說古代的計時器。

在不同時期,我們的祖先以當時可利用的條件,製造出了各種計時器。其中圭表是最古老的一種,古籍記載說早在周代時就有了。圭表由“表”和“圭”組成,表為直立於平地上用以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一般高八尺,圭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它們的工作原理,就是“立竿見影”——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通過圭表,可以測定冬至日,進而確定太陽年長度,同時可以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來確定節氣。古代的日晷,與圭表有著相似的工作原理。它通常由銅製的“晷針”和石製的圓盤“晷麵”組成,通過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來確定時間。相比圭表,日晷的精確度提高了不少,可以準確到刻,也就是今天的15分鍾。

蘇軾有詞曰:“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說的是夜深了,人們靜寂無聲。這裏的“漏”,就是我們要說的另一種古代計時器。漏,也稱“漏刻”或“漏壺”,指的是銅壺滴漏。它的工作原理,是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置於上部,一個稱為“箭壺”的容器在下接水,箭壺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杆,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浮於水麵,箭壺蓋的中心開一小孔,箭杆從孔中穿出,隨著箭壺內的水增多,箭杆也會慢慢往上浮,從蓋孔處看箭杆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了。這一水時計的發明者,想來是費了一番頭腦。相傳因為冬天水會結冰,影響漏壺的工作,後來人們用細沙代替,於是又出現了古代另一常見的計時工具——沙漏。

89人們愛用“半斤八兩”表達“差不多”,可半斤是五兩,怎麼會和“八兩”差不多?

大家在生活中一定都聽說過“半斤八兩”這個成語,一般用它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一般為貶義詞,表示兩個事物差不多,都算不上很好。

有人可能覺得古代人不會算數:半斤是五兩,和八兩差別可不算小。那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八兩等於半斤呢?

這件事說來話長。我們知道,判斷一個東西的重量,需要有個標準,標準怎麼製定呢?古代皇帝奪取天下之後,最重要的事情還不是封官賞爵,而是製定標準,如日期的標準、文字的標準等等,其中當然少不了度量衡的標準,長度、體積、重量都要執行統一的標準。隻有有了統一的標準,才容易進行統治,所以秦始皇才會那麼重視度量衡的統一。

我們隻說衡(重量)的問題。什麼東西的重量始終一樣呢?最常見的有分量的東西是石頭,石頭有大有小,不行,雞蛋也有大有小。後來古人想到了黍子的米粒,規定100個黍子米的重量作為一銖,24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漢書》中說,宮廷中一種叫黃管樂器(一般也是禮器)的重量是12銖,兩個黃管的重量就被規定為“兩”。而“斤”這個字的本義是斧頭,所以作為重量單位的“斤”很可能就是用一個比較標準的斧頭的重量作為標準的。一個標準的斧頭的重量和兩個黃管之間的重量是什麼關係呢?是十倍的關係呢?還是二十倍的關係呢?不好說。一般來說,古代大多都采用十六兩一斤的換算關係。其原因,有人說是在秦始皇確定度量衡標準的時候,念念不忘要做到“天下公平”,而這四個字的筆畫數正好是十六筆。也有人說,古代製作的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的十六兩秤。這種秤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十六兩作為一斤的換算關係傳承了幾千年。直到1959年,在確定我國的度量衡製度的時候,為了簡便,也為了和國際廣泛采用的“公製”接軌,所以確定一斤為十兩,兩斤為一公斤。盡管如此,成語中還是頑強地保留了古代的一些說法,半斤八兩還是差不多的意思。

90農曆的十二月為什麼又稱為臘月?

農曆的十二月又稱臘月,是一年之中的最後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臘月、冰月、餘月、冬素等30多種稱呼,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當屬“臘月”。

那麼,十二月為什麼稱為“臘月”呢?

其實,“臘”這個詞有好幾種含義。一種含義是“獵”,中國進入農業社會以後,平時主要忙於農事,春種、夏耘、秋收,到冬天了,糧食已經收藏好了,沒什麼農活,就開始組織狩獵活動。一個是為了獲得野味,另一個也是為了進行軍事訓練,所以比較受重視。再加上成群結隊、帶刀帶箭的,也很熱鬧,是年輕人喜歡的活動。

第二種含義是蠟祭。到了年頭歲尾,人們便要組織祭祀,祭祀的對象有祖先,也有百神。周朝時“臘”專祭祖先,“蠟”專祭百神。秦漢時統稱為“臘”。祭祀的時候最主要的祭品是豬牛羊等等,這也和打獵有點關係。

第三種含義是臘肉。平時吃不完的肉食采用鹽醃、煙熏等方法加工之後,就變成了臘肉,可以儲存很久。冬天沒有別的事情,正好可以做臘肉。

此外,佛教還認為十二月初八是釋迦摩尼得道成佛的日子。佛教傳入中國後,每逢這一天都要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最有名的就是施粥,將各種原料混合在一起熬製成一大鍋粥送給人們喝,後來這種粥就被稱為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