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國王的希望,不久買來了500匹高大的駿馬,國王見了,心中非常歡喜,下令叫人加以訓練。
當500匹馬,被訓練得能夠衝鋒陷陣的時候,鄰國對他的態度改變了。建立邦交,互派使節,表現得非常和氣。國王的心中,以為高枕無憂了。
這樣和平的日子,過了幾年之後,國王看到這500匹馬,老是坐吃山空,這一筆經費的負擔,頗為巨大,心中又憂慮起來!
忽然,他靈機一動,歡喜雀躍道:
“何不把這些馬,從事於生產的事業?這樣不就能增加國家財政的收入了嗎?”
於是,下令將這500匹馬牽到磨房去磨米。
這500匹馬,每天就被工人們,用布把眼睛緊緊蒙住,又用鞭子抽打,逼著它們拉著石磨旋轉。起初,這些馬非常不習慣,橫豎亂竄,工人們也感到吃力,但後來,時間一久,500匹戰馬,對拉磨也習慣成自然。
國王一見,更加高興,他快樂地笑道:
“哈哈!這些馬既能保國,又能生產,一舉兩得!”
不久,鄰國突然進兵侵入他的國境,他即時下令召集那500匹馬,準備應戰!國王領著五百騎兵,浩浩蕩蕩向戰場進發,一路上,國王驕傲地想著:“大膽的敵人啊!我有這麼多強壯的兵馬,有何畏懼你們的侵略!你們何不睜開眼看看我那肥碩的馬,你們簡直是來討死的,讓我們的軍隊,殺得你們片甲不留!”走著走著,到了戰場,兩軍交鋒,展開激烈的戰鬥,國王的500匹馬雖很壯碩,但平常都以拉磨旋轉成為習慣,此時和敵軍交戰,仍然不斷地旋轉著,騎在馬上的兵將,一著急,提鞭加緊地抽打著,這樣抽打越快,馬旋轉得也越快。敵軍見狀大喜,遂驅軍直進,橫殺直刺無不如意,把那國王的馬兵殺得落花流水,全軍覆沒,逃竄而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戰馬不是用來拉磨的,拉磨的馬也不能用來打仗。
一個誌在成功的人,必須時刻保持旺盛的鬥誌,在順利的時候,未雨綢繆,不斷進取,這樣,在困難和挫折麵前才能夠勇往直前,直到成功。
從山上取回大海
文/佚名
傳說以前有一位印第安酋長,慣於用比賽來考驗部落中的年輕士兵。有一次,他選出4位傑出的青年,對他們說:“我要你們爬出去,爬到自己氣力能耐的極點,然後從山上取來一樣東西作為證物。”
第二天清晨,4位強壯的印第安青年同時出發上山。半天過後,第一位歸來的,手握針樅一枝,顯示他爬到的高度。第二位帶回一小枝鬆木。過不久,第三位抱著一種生長於高山的灌木報到。
高瞻遠矚,不斷向著更高的目標衝擊的人,比隻顧眼前利益者,能夠領略更美的人生。踏著皎潔的月色,第四位終於踉蹌而歸。他顯然精疲力竭,雙腳早被尖石傷裂。
“你帶什麼回來?爬到多高?”酋長問道。
“我到達的地方,沒有針樅,也沒有鬆木可供遮蔭;沒有沿路的花兒可以驅逐長途跋涉的疲勞,隻有石頭、山雪和荒野。我的腳受傷而皮破,渾身疲憊不堪,我又遲晚回來,但是——”年輕的戰士雙眼發亮起來,“我見到了大海!”
危機就是轉機
文/佚名
1910年,一場特大象鼻蟲災害狂潮般地席卷了亞拉巴馬州的棉花田,蟲子所到之處,棉花毀於一旦。那是一幅無比驚心動魄的慘相,棉農們欲哭無淚。災後當然要重建。亞拉巴馬州是美國主要的產棉區,那裏的人們世世代代都種棉花,可現在,象鼻蟲災害使人們認識到僅僅種棉花是不行了。如果僅僅種棉花,爆發了象鼻蟲災害,一年的收成就都沒了。
危機發生時,與其歎息和沮喪,不如努力去捕捉危機中的轉機,從而走向一個新的開始,擁抱更美好的未來。於是,人們開始在棉花田裏套種玉米、大豆、煙葉等農作物。盡管棉花田裏還有象鼻蟲,但根本不足為患,少量的農藥就可以消滅它們。棉花和其他農作物的長勢都很好,結果,種多種農作物的經濟效益比單純種棉花要高4倍。從此,亞拉巴馬州的人們再也不單單在田地裏種植棉花,而是在種植棉花的同時,大量種植一些其他的農作物。亞拉巴馬州的經濟從此走上了繁榮之路,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亞拉巴馬州的人們認為經濟的繁榮應該歸功於那場象鼻蟲災害,是象鼻蟲使他們學會了在棉花田裏套種別的農作物。為此,亞拉巴馬州政府決定,在當初象鼻蟲災害的始發地恩特曾穎鎮建立一座紀念碑,在碑身的正麵有這樣一行金色的大字:深深感謝象鼻蟲在繁榮經濟方麵所做的貢獻。
用標點符號寫成
文/佚名
在一次宴會上,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巴爾肯博士提議,每人使用最簡短的話寫一篇“自傳”,行文用句要短到甚至可以作為死後刻在墓碑上的墓誌銘。於是乎大家凝神苦思,伸紙命筆。
其中一個滿臉沮喪神情的青年,交給巴爾肯一紙通篇隻有3個標點符號的“自傳”:一個破折號“——”,一個感歎號“!”和一個句號“。”。巴爾肯問他是什麼意思,年輕人淒然作色道:“一陣橫衝直撞,落了個傷心自歎,到頭來隻好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