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勵誌篇——挑戰一切困境與壓力(3)(2 / 3)

在很久以前,曾有兩位哲人遊說於窮鄉僻壤之間,對前來聽教的人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不要為明天的事煩惱,明天自有明天的事。隻要全力以赴地過好今天就行了。”許多人都覺得耶穌說過的這句話難以實行,他們認為為了明天的生活有保障,為了將來的家庭和事業,必須做好準備。

我們有必要為明天製訂計劃,但完全沒有必要去擔心。一位著名的美軍海軍指揮官曾說過:“在戰鬥中,我惟一可以做的就是提供最好的武器裝備,選擇我認為最合適的作戰計劃,僅此而已。”

他還說:“如果一艘軍艦被擊沉,我不是去做無謂的挽救和悔恨,我的時間會用來做還有希望的事情。”

積極的思考和態度,會帶我們走向明天,而消極的觀念,則讓人一直留在沮喪的昨天。而現代生活中,存在著一種驚人的事實,在美國的醫院裏,有半數以上的病床被精神病人占據著,而這些人大多是因為不堪忍受生活的重負而精神崩潰的。可是,如果他們謹奉耶穌的箴言“不要為明天的事煩惱”,謹記人隻能生存在今天的房間裏,就能成為一個快樂的人,輕輕鬆鬆地度過這一生。

擔憂明天就是在透支本來不屬於自己的痛苦。不但於事無補,反而被生活所累。還是讓我們盡情地把握今天、享受今天吧!

至少我們還……

文/佚名

他曾說過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有一個鐵匠,他從燒得通紅的炭裏取出一根長長的鐵條,然後放在鐵砧上敲打。他希望把它打製成一把鋒利的劍,但打了好長時間,還是沒能打出劍形,看上去仍是一根鐵條。於是他又把鐵條送進炭火中燒得透紅,他想把它打扁一點,做成種花的工具,可是又打了好長時間,結果還是沒能打成。就這樣,他反複地把鐵條燒紅敲打,卻沒能打出一種像樣的東西。最後,他把通紅的鐵條從炭火中取出,卻茫茫然不知如何處理。在無計可施的情形下,他索性把鐵條插進了水中。一陣噝噝聲響後,他說:“起碼我還能用這根鐵條弄出噝噝的聲音。”

如果我們能有故事中鐵匠的心胸,還有什麼失敗和挫折能使我們受到傷害呢?

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給我們講了一對清貧的老夫婦的故事,有一天,這對老夫婦想把家中惟一值錢的東西——一匹馬,拉到市場上去換點有用的東西回來。於是老頭就牽著馬去趕集了。他先用這匹馬換了一頭母牛,後來他又用母牛去換了一隻羊,再用那隻羊換了一隻肥鵝,沒多久又把鵝換成了母雞,最後用母雞與別人換了一口袋爛蘋果。

在每次交換中,他都認為自己給老伴換了一個驚喜。

當他扛著那袋蘋果來到路邊的小酒店歇息時,遇上兩個外地人。在閑聊中他談起自己這次趕集的經過,兩個外地人聽後哈哈大笑,說他回去準得挨老婆子一頓罵。老頭子堅稱絕對不會,外地人就用一袋金幣和他打賭,於是他們就跟著老頭子去了他家。

老太婆見老頭子趕集回來了,非常高興,她興奮地聽老頭子講趕集的經過。每聽到老頭子講用一種東西換了另一種東西時,她都充滿了對老頭的讚賞。並愉快地說著:“哦,這可好了,我們能有牛奶喝了!”

“嗯,羊奶也同樣不錯。”

“哦,這也好,鵝毛多漂亮!”

“啊,那我們現在就有雞蛋吃了!”

最後聽到老頭子背回的是一袋就要腐爛的蘋果時,她還是那麼開心,並大聲說:“很好,我們今晚就可以吃到蘋果餡餅了!”

結果,這兩個外地人輸掉了一袋金幣。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悟到這樣一個道理:不要為失去的一匹馬而惋惜或埋怨生活,既然有一袋爛蘋果,那我們就做蘋果餡餅好了。這樣生活才能妙趣橫生,幸福美滿,而且,我們還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無論我們失去多少,隻要我們認真去找尋,總還有一樣東西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既然我們還擁有,那麼為什麼要去悲傷呢?

生命每天都是新的

文/佚名

薛爾德太太住在密歇根州沙支那城,她對每一天的生活都感到極度頹喪,她感到自己根本就沒有勇氣做到“要生活到上床為止”這一點。麵對生活,她怕極了,她甚至多次想到自殺。1937年她的丈夫死了,她成了形單影孤的一個人,而且又一文不名。她寫信給以前的老板奧羅先生,希望能讓她回去做她以前的老工作,因為她幾乎沒有辦法再活下去了。她以前靠推銷世界百科全書過活。兩年前因為丈夫生病,她把汽車賣了,於是她勉強湊了點錢,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買了一部舊車,又開始出去賣書。

她本想,回去做以前的事或許可以幫她擺脫生活的頹喪。沒想到一個人駕車、一個人吃飯的現實還是令她無法忍受。工作做得還沒有以前那麼順利,有一些區域簡直就做不出什麼成績來,雖然分期付款買車的數目並不大,但她還是很難去支付。

那是一個春天,她來到密蘇裏州的維沙裏市,那兒的路都很難走,學校也很窮,她對找到買書的客戶完全失去了希望。在孤獨與沮喪裏,她想要自殺,她覺得成功是不可能了,活著也看不到任何希望。她很怕每天天亮,更怕起床去麵對生活。她一想起生活就怕,怕付不出分期付款的車錢,怕付不出房租,怕沒有足夠的東西吃,怕自己的身體狀況變壞而沒有錢去醫治……讓她始終沒有自殺的惟一理由就是,她擔心姐姐會因此而難過,而且姐姐也沒有足夠的錢來支付她的喪葬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