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勵誌篇——挑戰一切困境與壓力(3)(1 / 3)

女人開始養狗,她每天給小狗喂食、理毛、洗澡,牽著它去外麵遛彎兒,生活確實是充實了起來,她又開心了一陣子。但她很快又對狗失去了興趣。

有一天,女人對丈夫說:“我實在是沒什麼事可做,要不我開一間花店吧,我覺著現在想買花的年輕人很多,說不定也能賺點錢。”很快花店就開張了,女人每天去花店料理生意,她變得忙碌起來。

花店的生意果然不錯,人來人往,一天總有做不完的事,女人幹得很開心。

可過了幾個月,丈夫一算賬,卻發現花店生意雖好,但卻沒有掙到錢,反倒還賠進去不少。丈夫想把花店關了,可想到一關妻子就沒什麼事可做了,於是那間花店就照常開著。小鎮的人們依然每天都看到女人在那裏快樂地忙碌著她的花店。

有一天,有朋友問丈夫:“你老婆的那間花店還開嗎?”他說:“還開著。”“是賺是賠?”他神秘地一笑,說:“賺,賺的是快樂!”

空虛是一個黑暗的無底洞。正如鬱達夫所說:對將來抱希望的人,他的頭上有一顆明星在那裏引路。他雖在黑暗的沙漠中行走,但是他的心裏終有一個猶太人的主存在,所以他的生活,終究是有意義的。原來是空虛偷走了快樂。如果日子的無窮流逝隻能給我們留下滿腔的空虛和傷感,那麼,相信每個人都不會滿意的。有人這樣評價空虛:空虛,準確地說,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缺少填充物導致的皮囊過大。其實空虛是一種危害健康的心理疾病,當一個人不再有追求和寄托時,其精神世界就是一片空白。空虛的心理,可來自對自我認識的缺乏,對自己能力過低的估計;或是因自身能力和實際處境不同步,陷入“誌大才疏”的窘境,從而常常感到無奈、沮喪;或是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價值存在錯誤的認識,以偏概全地評價某一社會現象或事物;或是遭到了人生的挫折,而導致失落困惑……

貪欲是可怕的魔鬼

文/佚名

有兩位很要好的教徒,他們一直在那個清貧的地方快樂地生活著,而且兩人共處得很和諧。一天,他們聽說百年一遇的朝聖佳期就要到了,於是決定一起到那座遙遠的聖山去朝聖。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了。

兩位教徒經過兩個多星期的長途跋涉,在一個路口遇到了一位白發年長的聖者。聖者看到他們如此虔誠地不遠千裏前往聖山朝聖,十分感動,就對他們說:“這裏距離聖山還有三天的路程。在這十字路口我就要和你們分手了,不過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你們當中的一個人可以許一個願,這個願望很快就會實現,並且第二個人,會得到這個願望的兩倍。”

聽了長者的話兩人都很高興,其中一教徒心想:“這太棒了,我知道我想要實現什麼願望,但我不能先講,因為如果我先許願,我就吃虧了,他就可以得到雙倍。”而另外一個教徒也自忖:“我怎麼可以先講呢,還是讓他先講吧。”於是,兩位教徒開始客氣起來:“你講吧!”“還是你講吧,你年長。”“不,應該你許願!”兩位教徒彼此推來推去,遲遲沒有許願。推辭一番後,兩人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氣氛也就變了:“你快講啊!’,“為什麼要我講?你怎麼不講?”

兩個人推到最後,都開始有了脾氣,其中一人氣呼呼地大聲喊道:“喂,你別不識相,不知好歹,讓你許願你就許,你不許,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煩了!”

另外一人一聽,居然在恐嚇、威脅自己,他的臉立即變綠了,就想:“好你個無情無義的東西,我也不必對你太有情有義!我沒辦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這個教徒就把心一橫,對長者說:“我來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立刻瞎掉!”

說完,這位教徒的一隻眼睛就瞎掉了,而與他同行的好朋友,立刻就什麼也看不到了。

原本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物,卻因為兩個人的“貪念”左右了自己,最終使得“祝福”變成“詛咒”,使“好友”變成“敵人”,讓原來可以雙贏的好事,變成了兩敗俱傷。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因為困苦失去友誼,而恰恰是因為享受而使本來十分友好的人們反目成仇。正所謂人可以“共苦”卻不可以“同甘”,這是人性的一個弱點。

該做的事隻在今天

文/佚名

那是1871年的春天,一個蒙特端綜合醫院的醫學學生正在為自己的期末考試成績擔憂。就在這偶然的間隙,他在一本書上看到了一句話,也正是這句話,改變了他的一生。使這個原來隻知道擔心將來的生活、歎息命運的年輕醫學院學生,最後成為了一位最有名氣的醫學家。他創建了舉世聞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學院,被聘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欽定講座教授,還被國王冊封為爵士。死後,他的一生整整用了1466頁的兩大卷書才記述完。

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而他所看到的那句話,就是由湯馮士·卡萊裏所寫的:“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期望模糊的未來,而是重視手邊清楚的現在。”

四十二年之後,在一個鬱金香盛開的溫暖春夜,耶魯大學有幸請到了威廉·奧斯勒爵士作演講。他告訴那些學生,在很多人眼裏,他是曾經當過四年大學教授、寫過一本暢銷書的人,他應該是擁有一個特殊的頭腦的。可是,知道他的人卻不會這樣認為,他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