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磕破”才能找到自己的支點,才有“站起來”的可能。也許一個破點就是人生的轉折點,如此我們雞蛋般渾圓而光滑的生命才能站立起來,才能達到生命的製高點。
從光明日記到快樂例會
文/佚名
和田一夫在72歲那年,變成了一文不值的窮光蛋。他苦心經營了大半輩子的八百伴倒閉了!這可是全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團啊。和田一夫在這之前,從沒有想到過要為自己留一條後路,他的錢全都投入到了集團中。集團的倒閉,對他來說確實是滅頂之災,一夜之間,他不得不從豪華的住宅搬到一室一廳的公寓。他告別了國際名車,又開始擠公交。人們都以為和田一夫不會走過這一關的,他會去自殺或抑鬱而終,因為這是企業界人士失敗的慣例,更何況他已經很老了。
沒想到的是,他很快就調整了心態,和幾個年輕人辦起了一家網絡谘詢的小公司。他對外說,很感謝失敗,是它讓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子有機會和年輕人一道去創業。他終於有機會體會東山再起了,並且也讓這樣一個老頭子有機會進入到IT行業。
也許人們並不太關心和田一夫現在的事業發展到了什麼程度,也不想知道他以後是否還會有八百伴那樣的輝煌。但人們一定很想知道是什麼因素讓和田一夫能這麼快地調整好心態,他有秘訣嗎?答案是肯定的,他有兩大秘訣:一個是他的光明日記,另一個就是公司的快樂例會。
和田一夫從20歲就開始寫日記,他每天隻記錄快樂的事情,並且一堅持就是五十多年。50年間,不如意的事情當然很多,但他隻記錄了快樂的事情,他堅信人生總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的,並以此來激勵自己,戰勝挫折和困難。這就是他的光明日記。
與此同時,他每個月都要召集一次例會,每次在談工作之前,要求與會者用幾分鍾的時間談一下自己一個月來最快樂的事情,以此調動大家的情緒,感染一些情緒低落的人,從而鼓舞士氣。這種例會,被他稱之為快樂例會。
正是這些,使和田一夫能夠在重大的打擊之後便很快地就站了起來。
也許我們不會有像和田一夫這樣的大起大落,但我們也會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快樂和挫折。我們如何去麵對人生中的種種際遇和由此帶來的酸甜苦辣呢?和田一夫的秘訣對我們有很大啟發,他告訴我們要學會尋找快樂,遇事多往光明處想,這樣就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坷了。
很多人在麵對人生低潮時,都會徘徊不前,總是把憂愁寫在臉上,把低落掛在嘴邊。縱使表麵能淡然處之,也很難在心裏找到平衡,取回自己的快樂。對於這些,我們大可不必太認真。
放遠目光超越痛苦
文/佚名
1938年,那時的本田先生還是一名學生,為了研製理想的汽車活塞環,他變賣了所有家當,夜以繼日地與油汙為伍,以工廠為家。經過他的艱苦努力,產品終於出來了,但當把它送到豐田時,卻被認為品質不合格。為了進一步獲取知識,更加完善他的設計,他又重回學校苦修兩年。在這期間,他的設計常被老師和同學們嘲笑,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
他無視別人的否定,一直咬緊牙關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終於在兩年之後取得了豐田公司的購買合約,完成了他長久以來的心願。
就在本田還沒有站穩腳的時候,發生了一次強烈的地震,他的整個工廠變成了一片廢墟。這時,他隻得把製造活塞環的技術轉讓給了豐田公司。
本田先生實在是個了不起的人,他清楚地知道邁向成功的路該怎麼走,除了要有好的技術製造,還得對所做的事具有信心與毅力,不斷嚐試並多次調整方向,雖然一再失敗,但他始終不屈不撓。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汽油成了日本最為短缺的資源,本田先生根本就沒法再開車出門,家裏所需的一切食物也無法買回。最後他不得不試著把馬達裝在腳踏車上。他也清楚地認識到,鄰居們一定會央求他去改裝他們的腳踏車。果不其然,他裝了一部又一部。他想,何不就此開一家工廠來專門生產這種摩托車呢?可惜的是他沒有開工廠所需的資金。
他決定求助於全日本的一萬八千家腳踏車店。他給每一家腳踏車店寫信,告訴他們如何借著他發明的產品振興自己的企業。結果有五千多家決定與他合作。然而當時他所生產的摩托車既大又笨重,隻能賣給少數的摩托車迷。為了擴大市場,本田先生再一次動手改動,當更輕巧的摩托車一經推出,很快就贏得了滿堂彩。隨後他的摩托車遠銷到歐美,正好趕上了戰後的嬰兒潮這一批消費者。
給自己製定更高的追求目標,掌握自我而不受控於環境,把眼光放遠,正確地采取各種行動,繼續堅持下去——這種決定做得好,我們便可以取得成功。沒有哪個人或哪個企業隻盯著眼前就能取得成功,惟有目光遠大,才能獲得更多的收獲。在今天,本田汽車公司在日本及美國雇傭的員工超過了十萬人,是日本最大的汽車製造公司之一,其在美國的銷售量僅次於豐田。
本田汽車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輝煌,是因為本田先生深知,一個人所作的決定或所采取的行動有時候隻夠應付眼前的狀況。然而要想成功,就必須把眼光放遠。成功不是一夜就能成就起來的,而是一步一步積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