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創造篇——收獲中讀懂人生(3)(1 / 3)

伽羅瓦的數學“群論”萌生於中學時期,那時他才17歲。這個出生在巴黎附近一個小城的少年,不為當時的數學理論所束縛,他在五次方程的代數解法中首次提出了“群”的概念。這種對於數學世界嶄新描述的橫空出世,雖然解決了當時困擾數學界300年之久的難題,但沒人去相信他。因為他的年齡太小了,人們不相信他會有這樣的創建,另外這個創建也超出當時數學界學者的素養太遠了,根本就無法讓人接受。

當伽羅瓦將這篇論文給法蘭西科學院寄去審查時,當時最有名望的大數學家柯西根本就不予理睬,還把論文給弄丟了。

事隔兩年,伽羅瓦又將這一研究創想寫成一篇詳細的論文,寄給科學院的秘書傅立葉。不幸的是,傅立葉還沒來得及看就病逝了,伽羅瓦的文稿再次丟失。

1831年伽羅瓦第三次將他的論文送交法國科學院,名聲顯赫的統計數學家泊鬆院士看了四個月,最後給出了這樣的評語:“完全不能理解。”

就這樣,一代數學奇才伽羅瓦的驚世之作在其有生之年被處以死刑。命運沒有安排他看到自己得到認可的那一天。

當他的遺稿真正被數學界認可的時候,數學家拉格朗日承認說伽羅瓦的群論是在“向人類的智慧挑戰”。雖然在伽羅瓦活著的時候一再遭受冷落,但他始終沒有因此放棄自信。一個有膽量在17歲就創建出自己數學思想的人,肯定在個性裏就懷有一顆不平常的心靈,他從不懷疑理想的高尚,不屈服於權威,隻為真理工作,並盡力為真理創造伸張的機會。

這個如此短暫又凝重的生命一直在為信仰、為真理而拚搏,他的個性裏潛在著無窮的生命動力。

一個不屈不撓的個性,以鮮明的旗幟向權威做出挑戰,這是我們創造質的飛躍的利器。也隻有這樣的人格個性,才能最終破繭成蝶。

黃昏裏的希望

文/佚名

在遙遠的海邊生活著一對年輕的漁民夫婦,男人經常出海捕魚,女人則在家裏料理家務。日子過得雖然平淡,但很充實。他們沒有憂愁,總感覺每一個日子都那麼溫馨。他們有大海,有黃昏,有溫暖的夜。

每次準備出海捕魚,男人都是天還未亮就起床,在男人跨出家門前,女人總是要關切地問:“你什麼時候回來?”

“黃昏的時候。”男人把話丟在屋內,人卻已經消失在朦朧的曙光中了。

男人的話向來是準確無誤的,每次出海,不管船駛出去多遠,他的身影總會趕在黃昏最後的一抹夕陽裏出現在海邊。他的背影被斜陽拉得長長的,每天都會在沙灘上留下一串如詩的腳印。這時妻子也會站在離屋子不遠的地方望著他……

這已成了他們多年以來的習慣,從未改變過。女人每個黃昏都會獨自一個人走出屋子向海邊眺望,甚至是去海邊徘徊,等待男人的歸來。

一天,男人丟下那句“黃昏的時候”,就匆匆地出海了。不久,海麵上刮起了狂風,並且還下了暴雨。暴風雨過去了,但男人的船卻沒有在黃昏的時候出現在海邊。

女人依舊像往常那樣在黃昏的時候走出屋子,向遠處眺望。然後獨自一人來到海邊徘徊,用焦灼的目光盯著一艘艘返航的漁船……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男人始終沒有在她的期盼裏出現。但女人始終在等待,無論是刮風還是下雨,她都會在黃昏的時候準時到海邊徘徊。

有一天,一個捕魚回來的人十分不解地問女人:“也許他不會回來了,已經這麼多年了,你為什麼還要去等呢?”

“因為每個黃昏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希望,也許他就在下一個希望裏出現。也是希望這盞燈,引導著我的生活在絕望裏前行……”女人充滿激情地說。

在一個黃昏裏,遠遠就有人在向岸邊招手,在向人們呼喊。漸漸地,一艘大貨輪終於靠岸了。一個男人奔向女人,女人哭了……

原來男人也從來沒有忘記那個約定的黃昏。

生命的綻放隻因為有希望的滋潤,是希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精彩。即使那僅僅隻是一個希望,它同樣無比絢麗。

恢複生命的彈性

文/佚名

一名中年男子在一家公司任職,原本有希望晉升為業務部主管。然而,一個與他暗中競爭的同事向董事長遞了一紙“訴狀”——羅列了以前他工作中所有的失誤。就這樣,他升職的希望流產了。本來心情就不太好的他,卻又遇上了他的妻子對他的不理解。這實在讓他難以忍受,他的精神幾乎就要崩潰了。沒辦法,他隻好去看心理醫生。醫生聽了這一切後,笑著問他:“這麼說你的身邊沒有一個理解你的人,是吧?”他點了點頭。

這位心理醫生轉身出去了。一會兒,他手中拿著個細細的橡皮圈和兩個帶掛鉤的砝碼回來了。當著男子的麵,醫生把兩個砝碼掛在了橡皮圈上麵。隻見兩個砝碼的重量把橡皮圈繃緊到了極限,似乎稍一用力,就會有斷裂的可能。

醫生抬起頭,問道:“那個陷害你的同事升職了嗎?”

他搖了搖頭說:“沒有。”

醫生繼續說道:“那麼,我再來問你,你的那個同事所說的事情屬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