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著名博物學者費伯赫曾經用一種“前進毛蟲”作實驗,費伯赫小心地讓毛蟲繞著花盆圍成一圈,花盆裏放了它們最愛吃的鬆針。毛蟲沿著花盆不停地打轉,轉了七天七夜,終於因為疲倦和饑餓而死。雖然食物近在咫尺,但是由於後麵的毛蟲隻知道跟著前麵的蟲走,終至餓死。
心理學家作過這麼一個實驗:把一隻黑猩猩關在一隻鐵籠裏,在鐵籠的外麵放置一串香蕉。猩猩出於本能,極力想得到那串香蕉,但它隻知道一直朝著香蕉的方向去努力前進,結果每次都被鐵籠所阻止。它沒有想到,隻要掉轉頭,就能找到走出鐵籠的途徑去取得香蕉。
別以為這隻是動物的愚蠢,實際上,在生活中我們人類也經常犯這類錯誤,隻不過沒有引起我們的重視罷了。許多人學習也非常認真,但成績就是不好;許多人工作也非常勤奮,但就是成就不大;許多人做事也非常努力,但就是賺錢不多……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缺乏正確的思維方式,卻是最根本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同是一個學校畢業的人,有的功成名就,有的落魄潦倒;同在一個單位上班的人,有的得心應手,有的舉步維艱……所處的環境一樣,所受的教育差不多,結果卻是如此的明顯,其關鍵就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成功者無一不是具有創造性思維,而失意者很少不是囿於僵化的思維之中。
大量的事實證明,古往今來,許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奮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識最淵博的人,而是一些善於思考的人。一隻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這是最平常的現象,但牛頓卻感到好奇——蘋果怎麼會往地上掉呢?許多自以為聰明的人聞之啞然失笑,認為太荒唐了,但牛頓卻偏要尋根問底,結果發現了萬有引力,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水開了,蒸汽便會將鍋蓋頂起,也許這是千百年來天天發生的事情,許多人看了熟視無睹,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英國人紐科曼卻偏要弄個明白——蒸汽怎麼會衝起鍋蓋呢?結果他發明了蒸汽機,從而引發一場工業革命。
科學發明是這樣,我們做其他任何事情也不例外。一個人如果不善於思考,不敢於創新,可以肯定,不管他學識多麼淵博,也不管他如何刻苦勤奮,他都不可能有什麼大的成就。唯有那些眼光敏銳、思維活躍、具有獨立性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發明大王愛迪生曾經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許多人片麵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認為成功隻需要付出超常的勤奮,但卻忽視了一點,如果沒有百分之一的靈感(也就是那種帶有爆發力的積極思維),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將白流。毛毛蟲至死都在打轉轉,不可謂不勤奮,但最終還是餓死了;黑猩猩拳打腳踢,不可謂不努力,但就是吃不到香蕉,其原因就是缺乏那一點點靈感。靈感雖然隻要百分之一,但那是發麵時用的酵母,是必不可少的。
20世紀的一項重大發現,就是認識到思想能控製行動。你怎樣思考,你就會怎樣去行動。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人們解決世界上的問題,靠的是大腦的智慧和創造性思維,而不是照搬書本。”物理學家勞厄說得更加透徹:“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在當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形勢下,我們需要知識,我們需要勤奮,我們更加需要正確的思維方法。
一個人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看他的思維方法是否正確。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留下了許多成功者充滿睿智和創新的思維故事,對此進行認真體會與品味,對於開啟我們的智力、訓練我們的思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編者2006年3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