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賜給了你成功、快樂和堅強的本能,隻是你沒有發現罷了。
美國著名心理醫生基恩博士常跟病人講起自己小時候經曆過的改變他一生的經曆:一天,幾個白人小孩正在公園裏玩。這時,一位賣氫氣球的老人推著貨車進了公園。白人小孩一窩蜂地跑了上去,每人買了一個氣球,興高采烈地追逐著放飛的氣球跑開了。
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後,基恩——那時還是一個黑人小孩,才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貨車旁,用略帶懇求的語氣問道:“您能賣給我一個氣球嗎?”“當然可以,”老人慈祥地打量了他一下,溫和地說,“你想要什麼顏色的?”他鼓起勇氣說:“我要一個黑色的。”臉上寫滿滄桑的老人驚詫地看了看這個黑人小孩,隨即遞給他一個黑色的氣球。他開心地接過氣球,小手一鬆,氣球在微風中冉冉升起。
老人一邊看著上升的氣球,一邊用手輕輕地拍了拍基恩的後腦勺,說:“記住,氣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為它的顏色、形狀,而是因為氣球內充滿了氫氣;一個人的成敗,不是因為種族、出身,關鍵是你的心中有沒有自信。”
一位美容醫生悟出這樣一個道理:美與醜,並不僅僅在於一個人的本來麵貌如何,還在於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一個人如果自慚形穢,那他就不會成為一個美人;同樣,如果他不覺得自己聰明,那他就成不了聰明人;他不覺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在心底隱隱地有此種感覺,那他也成不了善良的人。
有這麼一個故事:心理學家從一個班的大學生中挑出一個最愚笨、最不招人喜愛的姑娘,並要求她的同學們改變已往對她的看法。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大家都爭先恐後地照顧這位姑娘,向她大獻殷勤,陪送她回家,大家有意識地努力地從心裏認定她是一位漂亮、聰慧的姑娘。
結果怎樣呢?不到一年,這位姑娘出落得很好,連她的舉止也同以前判若兩人。她愉快地對人們說:她獲得了新生。確實,她並沒有變成另一個人——然而在她的身上,卻展現出每一個人都蘊藏的美。這種美,隻有在我們相信自己,周圍的所有人也都相信我們、愛護我們的時候,才會展現出來。
有人說,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根特殊的“毒筋”,一有機會它就出來影響你的情緒,打擊你的信心,阻礙你的步伐……這根“毒筋”就是自卑!
所謂自卑,就是一種對自己缺乏信心,甚至自慚形穢的心理狀態。在青少年身上,自卑心理突出表現在對自己能力、品質、外貌作過低的評價。說得通俗一點,那就是自己瞧自己不順眼,總覺得自己比別人矮了一頭,差了一截。而這“不順眼”“矮一頭”“差一截”,其實都是以別人為參照物的:“我皮膚黑”“我個子矮”“我眼睛小”“我文憑低”“我能力差”……因為自己感覺到有這些“缺陷”,有這些“不順眼”“不如意”的地方,他們便常常感到心中有個難解的結,總擔心別人會歧視他們,小看他們,笑話他們。
這就是像一根毒筋一樣經常纏繞著我們的自卑情緒,它使我們說話底氣不足,做事信心不足,導致自我貶低、自我封閉,成為我們獲得成功的一大心理障礙。而事實上,絕大多數時候,這種自卑是我們在庸人自擾。在現實之中,我們不能不承認自己的某些方麵“確不如人”,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這種現實的差距並不代表我們就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低能兒”,更不應把這種差距變為自己失敗的借口。